天天看點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作者:單純葡萄【實時關注】

科舉制自隋炀帝大業五年開始至清末光緒年間廢除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制度極大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政治的穩定以及中華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傳播繼承也産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這項制度完美的頂替“禅讓制”、“世卿世祿制”、“察舉與征辟制”、“九品官人制”,自隋代開始為統治者與世人所推崇,曆久彌新。明洪武年間發生的“南北榜案”,朱元璋又将科舉制度向前推進一步,科舉制在明朝進入它的鼎盛時期。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科舉考生

公元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會試,如期放榜。中榜者五十一人,陳安阝不但榜上有名還取得了第一名,“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一句形象的描繪出中榜學子的心境。

但沒高興幾天,坊間另一種聲音傳了出來,中榜學子均為南方學子,此次科考不公。随即事态進一步擴大,北方未中榜的學子聯名上書,狀告考官劉三吾等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學子。

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于是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

針對此次事件,朱元璋與劉三吾溝通,中榜者皆是南方人實在是不妥,示意劉三吾補錄北方學子以平息此事,但劉三吾未領悟聖意,仍認為此榜就是擇優錄取,沒得問題。于是朱元璋命張信等每人再閱十卷,增錄北方落選學子。

落榜北方學子試卷因文理不通,言語犯禁仍舊未能完成補錄。此時朝堂之上已有北方官員陸續彈劾劉三吾等人,“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故意把不好的卷子呈上去,以此來蒙蔽聖上”。

“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明史》

朱元璋得知後大發雷霆,将劉三吾發配邊疆,張信等人淩遲處死。六月份,朱元璋親自閱卷,選出韓克忠等六十一人,張榜天下,榜上有名者全都是北方學子。這件事即曆史上的“南北榜案”,因為發榜季節為春秋兩季,又稱為“春秋榜”。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北榜

“南北榜案”成為明朝開國以來的科舉大案,也在科舉的曆史長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南北榜案”的發生既有必然又有偶然的因素在裡邊,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① ”現象的出現為當時明朝南北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結果,其中又夾雜了一絲偶然的因素。

自五代起經濟的重心開始向南方發展,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差距進一步加大,至明朝時期南方經濟已經遠遠超過北方地區。南方經濟發達,讀書之氣盛行,北方多戰亂,在讀書條件上明顯處于劣勢。

在明朝初期的六次庭試,狀元都是南方人,中榜學子中南方人也是占了絕大多數。這一次由于絕對實力差距巨大,又占了一絲絲的偶然因素,出現中榜皆南方人的現象。

② “南北榜案”是朱元璋有意為之;試卷經過前後兩次複核均無問題,而朱元璋心裡也明白,自号“坦坦翁”的劉三吾為人坦蕩,斷然不會徇私舞弊。

朱元璋曾兩次示意在北方學子增加中榜人員,但都未被劉三吾等領悟,但又要給北方學子一個合理的解釋,朱元璋隻能制裁劉三吾等,即使他們無罪。

此舉可謂一舉兩得:(1)明朝為從南向北推進,奪得政權,北元勢力逃竄到北方之後一直對中原窺視,伺機而動。北方雖然已被統治,但是北方人士對于明朝統治多不認可,地域統治不穩固。明朝官員多南方人,需要北方當地官員來幫助治利北方地區。此舉借助“南北榜案”,以此選拔北方官員,緩和北方學子沖突,達到穩固北方統治的目的。恩威并施以此向天下昭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朱元璋發迹于南方,朝廷内部多南方官員與淮西勳貴,群臣之間萬一出現拉山頭抱團現象,對于王朝統治極為不利,是以朱元璋此舉可以打壓南方官員勢力,借機扶持北方官員以穩固王朝的統治。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劉三吾

③ 朱元璋的性格缺陷使然;朱元璋生性殘暴,并且多疑。他有理由相信劉三吾等不會徇私舞弊,因為他了解劉三吾的為人。但大明的基業容不得半點的馬虎與僥幸,官員的舉報與彈劾,各方沖突的箭頭都指向了劉三吾等。

信,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明史》

朱元璋内心開始打鼓,畢竟人心隔肚皮,擔心真的發生考官串通考生,在朝廷之上培養勢力之事,于是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劉三吾等悉數制裁,發動了“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最終以北方六十一人榜上有名,劉三吾被貶谪戍邊,張信等慘死而告終。此舉籠絡了北方文人學子,達到了集中政權、平衡朝堂、鞏固統治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平衡南北地區文化經濟差異,并平衡朝堂力量的效果。筆者看來“南北榜”案帶來的影響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① 生科舉曆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南北卷”制度。“南北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南北地區文化經濟的差異,北方學子重新燃起從仕為官的希望,加大了北方各地區對于明朝統治的認可,北方官吏在治理北方地區時更加得心應手。朝堂之上,由南方仕子一方獨大開始向多元化發展,朝堂勢力得到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皇權專制”體系的完善。

② 一定程度上使得朝堂之上多黨林立,加重朝堂内耗。在當時同屆、同鄉、同榜、同師彼此之間均可結成小的利益集團彼此抱團取暖。例如:“鄉黨派系”、“師徒黨派系”等。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黨派三途

發展到後期,由于内政腐敗,朝堂之上形成了東林、浙、齊、楚、宣、昆等黨派,後又形成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黨。黨派之間彼此争鬥,導緻朝堂内耗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筆者認為南北卷的産生對于科舉或者廣大學子來是一件利事,促融了南北文化的交流,緩和知識分子的沖突,加強了全國的統一和帝王集權的控制。

由于後期多方面的原因,導緻利變為弊,多黨林立導緻王朝加速滅亡。不可否認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與國民。下面筆者本着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态度向大家理性的分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

科舉對于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科舉制度作為封建王朝統治國家的一種共同的選擇,對于國家的治理與社會的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① 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定下基調;在公平性上來講,科舉制度一直秉承的是公開報名、無論出身、無論地域、平等競争、擇優錄取的原則。不管在實際的施行中是不是絕對的公正,科舉制度是本着公平公正制定的。

科舉考試給貧苦大衆搭建了一個通過讀書登上仕途為官的舞台,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等級枷鎖,寒門學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夢想。

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給貧苦大衆打開的一扇窗,使得底層人才可以加入到由皇親國戚與宗族勢力壟斷的權利中心,促進社會的良性流動,使得統治者的統治更加穩固。

是以自五代開始,無論少數民族政權還是漢族政權,均最終選擇以科舉制度來進行文官選拔。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科舉制度為中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才選拔制度。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寒門學子,鑿壁偷光

② 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做出突出貢獻;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想要治理好國家,必定宣傳他所推行的統治思想。

例如:秦始皇時期標明的法家思想,"以刑去刑”、橫征暴斂之下,民不堪重負揭竿而起,秦二世而亡。漢代初期劉邦吸取秦朝的教訓,為休養生息采取老子“無為而治”來治理天下,之後慢慢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統治者将科舉制度、儒家思想和封建專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彼此相輔相成,借助科舉制度,将儒家經典納入考試的範疇之中,天下學子皆習之,此舉使得儒家思想與封建專制思想得以迅速推行。

國民的意識形态的整合統一,促進了封建統治的長久與穩定。是以科舉制度成為了封建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其穩定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孔子畫像

③ 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育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選拔官員的選拔制度,雖不是教育制度但對學校教育起到了導向作用。

為适應科舉的需要,各地興建學堂,書院與私塾蓬勃發展,極大調動了學子學習的積極性,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觀,推動了各地文化普及,提高國民整體素質。

科舉制度一方面為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定下基調,并且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做出突出貢獻,而且還推動了教育文化的發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也為社會發展起到了諸多消極的作用。筆者認為科舉制度所帶來的消極作用主要為以下幾點:

① 科舉制度獨特的考試錄取機制抑制了學術文化的創新與自然科學的進步;考試内容以儒家經典為主,配合“八股取士”的制度,将國民的思想牢牢的束縛住,學子無法展現自己的才華,無法展示自己的特長,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四書五經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要想從仕,就得埋頭苦學。

考試内容的局限性,導緻其餘自然學科發展幾乎為零,原本地大物博的中國最後被西方列強用槍炮敲開大門,不得不說是科舉制度的制約,導緻中國科技發展的落後。

② 選拔的在知識局限性;科舉考試的内容即一根标杆,學子隻學習與考試内容相關的儒家經典,科舉選拔的官員即應試教育的産物,所具備的知識僅僅局限于考試内容,其他各方面的才能均少得可憐,如此的官員進入仕途,難堪大用。

從明朝“南北榜案”說起,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興衰

啟蒙注釋集

③ 科舉制度隻是統治者強化封建專制的工具,不具備絕對的公平性,最終發展成為阻礙思想進步的一大障礙;科舉制度本身就是統治者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将科舉、儒家經典與統治一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選拔忠于自己統治的官員而設立的。随着時間的發展,科舉制度選拔出的官員思想固化,“官本位思想”嚴重,這樣的官員制約了社會發展,古代社會由先進變落後,由文明變得愚昧與此關系甚大。

此外科舉制度的公平也僅僅是相對而言的,作弊從開設科舉就沒有斷過,除了正常的作弊武器例如:夾帶、代答、冒名、割卷等手段外,身世顯赫的仕子,還可以“行卷”,内推給考官認識。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科舉隻允許男人參加,女人被排除在外,是以公平也僅是相對而言。科舉制發展到封建王朝的後期,被封建保守勢力當做抵制思想進步,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變成了阻礙思想進步的一大障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