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店小二為什麼說打尖?

作者:單純葡萄【實時關注】

在不少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即客棧小二滿臉堆笑的對客人說,“客官,您是打尖呢還是住店呢?"

這裡面,小二所說的“住店”,基本上所有人都能了解,那就是投宿、住宿的意思,而其中的“打尖”,又是什麼意思呢?

結合前後語句,同時根據古代客棧所能提供的服務,我們大緻可以猜出來,這個所謂的“打尖”,是指吃飯的意思。

但這就有一個問題,既然是吃飯,為何不直接說吃飯,而是用“打尖”這麼一個怪異的詞語呢?

實際上,打尖并不僅僅是指吃飯,而是還包括另外幾種意思。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店小二為什麼說打尖?

打尖一詞,在明清時期的小說中十分常見。

比如,在清代文人李汝珍所著的長篇小說《鏡花緣》的裡面,就有”打尖“這個詞語的出現和應用。

“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過客,必殺雞宰鴨。”---《鏡花緣》第六十三回

從《鏡花緣》裡的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打尖和住宿,是古代客棧所提供的主要服務項目,住宿什麼意思自不必說,而打尖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問題,古人早已做出了解釋,另一個清代文人福格,在他所著的《聽雨叢談》中,首次對這個詞語做了詳細解讀。

按照福格的說法,所謂打尖,是指人們在旅途過程中,于中午時分,找一個飯館吃飯,這稱之為“打尖”。

至于為何把好好地吃飯,叫做“打尖”,福格也有相關解讀,他認為,打尖一詞,應該是在“打火”這個詞語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早在宋元時期,不管是民間還是當時的文學作品裡,都将吃飯稱之為“打火”,之是以這麼叫,是因為在古代沒有什麼先進的點火工具,人們點火大多是利用火鐮和打火石這兩樣工具。

所謂火鐮,就是一塊片狀的金屬片,而火石一般是指燧石,部分沒有燧石的地方,也會用鵝卵石這樣堅硬的石頭替代。

而火鐮和火石又是如何生火的呢?道理很簡單,就是利用火鐮來回敲打火石,以便讓其産生火星,而火星落在提前準備好的火絨上後,就會生出火苗。

這樣,火便生起來了,有火就能做飯,有飯就能吃,是以,将整個生火的過程,簡略成“打火”二字,就是代表做飯、吃飯的意思。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店小二為什麼說打尖?

用一個簡略詞語來代指一件複雜的事情,是古代乃至現代的人們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事情,比如我們農村常說的“下地”一詞,其實就是去莊稼地裡幹活,類似的還有工地上所說的“壘磚”,說白了 就是指蓋房子。

是以,用“打火”代表做飯和吃飯,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打火”之是以演變成“打尖”,是源于古人們對火這種東西亦恭亦諱的糾結态度。

我們都知道,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火的發現和運用,有着十分密切的關系,正是人類懂得了如何運用火,才會讓人類的生存得到了極大的保證。

鑽木取火,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好例子。

但在對火的運用愈加純熟的同時,人類也發現了火這種東西所能帶來的極大破壞,一個小小的火星就可能會引起一場巨大的災難。

是以,人類在享受火所帶來的好處同時,也在十分謹慎的防備着火,比如早在商周時期,就對随意丢棄沒有燃盡的木炭這種行為制定了罪名。

包括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也會經常看到更夫在深夜裡來回巡視時,嘴裡喊着“天幹物燥,小心火燭”之類的話。

這一切,都是古人們對火防範的若幹措施,而在防範火的同時,古人們為了避免遭受火災,就會刻意不去提“火”這個字眼。

比如,“失火”不叫“失火”,而叫“走水”,或者是“失慎”,這個叫法,時至今日還在使用。

是以,在避諱“火”這個字的前提下,古人們就把“打火”中的“火”字,用“尖”字來替代,也就是“打尖”。

是以,客棧小二所說的“打尖”,就是詢問來客是不是要吃飯。

當然,這僅僅是福格的一個猜測,是他個人的看法,除了他這個看法外,“打尖”一詞,還有另外一個含義。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店小二為什麼說打尖?

在名著《疏證·釋詞·釋言五》裡,對打尖這個詞,解釋是另一個意思。

“打尖,昭人謂旅途小憩為打尖“---《疏證·釋詞·釋言五》

這裡的打尖,是指行人在旅途中,暫時歇息的意思,基于這種說法,那麼客棧小二所問的“打尖還是住店”,就可以解釋為是暫歇還是長住。

這就像我們現代人在去一家帶有住宿的酒店時,服務人員詢問我們是住鐘點房還是住長包房一樣,鐘點房即打尖,為那些需要暫時歇息的人所提供,而需要過夜或者多住幾天的,就要開長包房。

此外,在《廣雅·釋诂三》中,對解釋為暫歇的“打尖”,還多增加了一層“小休而飲食”的含義。

所謂“小休而飲食”,是說古人在“打尖”的過程中,順帶在客棧飲食,但這個飲食并非是正餐,而是不限時辰的補充點食物,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随便墊墊肚子”的意思。

之是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古人外出遠行十分不易,不像我們現代有各種先進的交通工具,而是大多依靠腳力或者畜力,再加上古代各種生活設施沒有現代友善,是以,在趕路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因為趕路而錯過飯點的事情。

而在錯過飯點後,好不容易遇到一家客棧,饑腸辘辘的旅人自然會想吃點東西果腹,但由于不是飯點,客棧裡也就不會準備有正餐,有的也隻是一些小吃或者簡單的飯菜。

但有總比沒有好,旅人們就會在這間客棧做短暫的休息的同時,順便吃點簡餐,以便更好的趕接下來的路。

是以,這裡的“打尖”,是客棧夥計詢問旅人是不是吃點東西并暫時休息的意思。

基于這種說法,就有學者認為,“打尖”原應為“打間”,這個間就是指間隔的意思,在旅途的間隔中休息吃飯,稱之為“打間”,但可能是在口語傳播的過程中,人們把“間”念成了帶有兒化音的“尖兒”,是以,就會被後人習慣性叫為“打尖”。

除了上述幾種說法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小衆的說法,這個說法與明初的山西洪洞縣大移民有關。

元末明初,由于常年遭受戰亂,再加上瘟疫、自然災害等,導緻當時的中原地區極其荒涼,據史料記載,中原多地均出現了“人力不至,久緻荒蕪,積骸成丘,居民鮮少”的慘狀,鑒于此,同時也為了快速恢複生産,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移民墾荒為中心的振興農業的措施。

這個措施核心十分簡單,就是把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而當時的山西,正是人多田少之地。

是以,在洪武三年,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移民"遷徙就開始了。

而在遷徙的過程中,人們習慣性的一個裝束,就是在肩膀上搭一條布袋,布袋裡裝的有吃食等物品,一頭在胸前,一頭在背後。

而當他們走進客棧吃飯時,店小二就幫他們把搭在肩上的布袋拿下來,等這些客人吃完繼續趕路時,店小二還會客氣的幫客人把布袋搭在肩膀上,久而久之,店小二就把接待那些隻吃飯不住宿的客人,叫成了“搭肩”。

而打尖,就是“搭肩”的諧音,其意思代指那些隻吃飯不投宿的客人。

另外,打尖一詞還有打發舌尖的解釋,即滿足舌尖之欲,意思就是飽餐一頓或者是吃點好的,這和“打牙祭”一詞有類似的含義,都是享受美食的意思。

那麼,打尖這個詞,究竟哪一個含義才算是最準确的呢?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店小二為什麼說打尖?

在我看來,“打尖”意同“打間”這個說法,是比較接近于最準确的。

打尖這個詞,因為其中有“打”,是以可以定性為是一個動詞,既然是動詞,那麼就代表了幾個或者是一系列的動作。

而一個旅人在進入客棧後,所需求的無非是兩件事,一是住,二是吃。

住,即住店,這個不必再多做表述,而吃,就需要客棧進行一系列動作,什麼動作呢?比如點火,比如燒水。

作為一個客棧,在什麼情況下才會需要重新點火為客人做飯燒水呢?必然是在沒什麼客流的情況下。

如果客流很大,比如正值飯點,那麼廚房的火肯定是燒着的,這樣才能随時随地進行做飯,同時,如果是飯點,那就直接會問客人吃點什麼,而不是問“打尖”了。

是以,說“打尖”這個詞的時候,大機率是在非飯店的時間,可能是上午到中午,也可能是下午到晚上這樣的時間段裡。

也隻有在這個時間段,才會重新把火點上(或者是把火燒旺),來為客人做飯。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斷定,此時的客人極有可能是那些忙于趕路,随便吃點墊一墊就走的客人。

這樣的客人,在這個時候進客棧,要的就是短暫的休息和補充食物,在此之後,他們還會繼續踏上路途。

是以,休息吃飯的過程,是他們旅途的一個短暫停頓,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間隔”。

既然是間隔,那麼客棧夥計所說的“打尖”,其實就是“打間”,意思就是問客人,是不是僅僅吃個飯,歇一會就走。

而“打間”與“打尖”是字不同卻音同,人們在長時間的口耳相傳時,就會逐漸把“打間”念成了“打尖”。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店小二為什麼說打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