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文化:敗經(七)

作者:法易說

卷七 疏敗

兼聽則明 偏聽則暗

【原文】

傳統文化:敗經(七)

臣之愚見,願皇上堅持聖意,借奏折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厭釋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議而已;過于攻讦者,不必發鈔而已。此外則但見其有益,初不見其有損。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顧忌,如主德之隆替,大臣之過失,非皇上再三誘之使言,誰敢輕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員之具折,雖有定例,久不遵行,非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誰肯立異以犯督撫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群言并進,即浮僞之人,不能不雜出其中。然無本之言,其術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試,朗鑒高懸,豈能終遁!方今考九卿之賢否,但憑召見之應對;考科道之賢否,但憑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賢否,但憑督撫之考語。若使人人建言,參互質證,豈不更為核實乎?臣所謂考察之法,其略如此。

【譯文】

我的意思是,希望皇上您堅定心意,,借奏折作為考核人才的方法,永遠不會産生厭煩心理。涉及雷同的,不必交大臣讨論就行了;攻擊指責過度的,不必抄發就行了。除此以外的,就隻見它有利,而不見它有害。人們都習慣于舊有的正常,大部分有許多顧忌,如國君德行的盛衰,大臣的過失,如果不是皇上再三誘導他們,使他們讨論,誰肯輕易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如藩、臬上朝奏事,道員呈遞奏折,雖有固定的條例,卻長久不遵照實行,如果不是皇上再三督促他們發表言論,誰又敢标新立異,以至觸怒督撫呢?我也知道,内外大小官員,許多建議同時呈交上來,就是那些輕浮虛僞的人,也不可能不混在他們中間。但是那些沒有根據的言論,騙人伎倆可以施展一次,而不可能反複使用,皇上您就像一面明朗的鏡子一樣懸挂在高空中,那麼這些人的鬼蜮伎倆怎麼能逃脫出您的最終鑒察呢!如今考核九卿的賢與不賢,隻依據召見時他所陳述的言論;考核科道的賢與不賢,隻依據三年的京城考察;考核司道的賢與不賢,隻依據督撫的評語。這些做法是不夠妥善的,如果能讓人人都發表見解,互相比較參考對證,難道不更為核實嗎?我所說的考察人才的方法,大緻就是這些了。

事曉則成 人昏業敗

【原文】

傳統文化:敗經(七)

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之。居高位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曆黾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後口中可斷。能明而斷謂之英斷,不明而斷謂之武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中養福。

【譯文】

古往今來,那些才能出衆的人,常常被稱之為英雄。英就是明。所謂‚明‛有兩種:他人隻看到近前的東西,我則可以看到極遠的東西,這叫高明。他人隻看到粗大的東西,我則可以看到精細的東西,這叫精明。所說的高明,好比是身在一室,所能看到的距離畢竟有限,登上高樓所能看到的就遠了,登上高山所能看到的就更遠了。所說的精明,好比是極為細微的東西,用顯微鏡來觀察它,它就會被放大一倍、十倍、百倍了。又好比是粗糙的米,搗上兩遍,就可以把粗糠全部除去,搗上三遍、四遍,那麼它就精細白淨至極了。人是否高明取決于天賦,精明則有賴于後天方面的學問。我們曾氏兄弟如今僥幸居于高位,天賦都不算十分高明,全靠學問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買顯微鏡來觀察事物,好學如同搗擊熟透了的上等米。總而言之,一定要心裡了如指掌,然後才能做出自己的決斷。心裡明了再做決斷,這叫英斷,心裡不明白就做出決斷,這叫武斷。武斷自己的事情,産生的危害還不是很大,武斷别人的事情,招緻的怨恨就太深了。隻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決斷,才能保住自己的福份。

厚德載物 雅量容人

【原文】

聖門好言仁。仁即恕也。曰富,曰成,曰榮,曰譽,曰順,此數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貧,曰賤,曰敗,曰辱,曰毀,曰逆,此數者,我之所惡,人亦皆惡之。吾輩有聲勢之家,一言可以榮人,一言可以辱人。榮人,則得名,得利,得光耀。人尚未必感我,何也?謂我有勢,幫人不難也。辱人則受刑,受罰,受苦惱,人必恨我次骨。何也?謂我倚勢,欺人太甚也。吾兄弟須從恕字痛下工夫,随在皆設身以處地。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淩我之身,或淩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譯文】

聖門喜歡講仁道。仁就是恕。說的富、貴、成、榮、譽、順,這一切,是我所喜愛的,也是人們都喜愛的。說的貧、賤、敗、辱、毀、逆,這一切,是我所讨厭的,也是人們都讨厭的。我們這些有聲勢的人家,一句話可以使人們得到榮耀,一句話也可以使人受到恥辱。使人得到榮耀,就是得到名,得到利,得到光耀。人們還不一定感恩于我,為什麼呢?說我們有權有勢,幫助人也不是很難的事情。使人受到恥辱,就是讓人受到刑,受到罰,受到苦惱,人們一定恨我入骨。為什麼呢?認為我們倚仗權勢,欺壓他們太狠了。我們兄弟一定要在‚恕‛字上痛下功夫,就是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設身處地想想。自己要想步步站得穩,一定要讓别人也站得穩,這就是所說的立己也立人。自己要想處處行得通,一定要讓他人也行得通,這就是所說的達己也達人。今日自己處于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于逆境的時候;今日自己用盛氣欺壓人,要想到他日别人也會用盛氣欺淩自己,或者欺淩自己的子孫。時常用‚恕‛字提醒自己,對人處事時常留有餘地,那麼棘手的問題就會減少了。

程功立事 目見為效

【原文】

傳統文化:敗經(七)

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尺之樓,基于平地;幹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鐘,一铢一兩之所累也。文王之聖,而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仲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則無小無大,何事之敢慢哉?諸葛忠武為相,自杖罪以上,皆親自臨決。杜慧度為政,纖密一如治家。陶侃綜理密微,雖竹頭木屑皆儲為有用之物。朱子謂為學須铢積寸累,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積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秦始皇衡石量書,魏明帝自案行尚書事,隋文帝衛士傳餐,皆為後世所譏,以為天子不當親理細事。餘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若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陳平之問錢谷不知,問刑獄不知,未可以為人臣之法也。凡程功立事,必以目所共見者為效。

【譯文】

古代成就一番大業的,大都是從小事上勤勤懇懇而得來的,百尺高的大樓,是從平地而起;千丈的絲帛,是一尺一寸所積累而來的;萬石的糧食,是一铢一兩所積累而得的。周文王非常聖明,從早到晚都在處理政事,沒有時間吃飯、休息。周公旦非常敬慕他并向他學 習,夜以繼日,幸而做到了這樣,處理公務每每到天亮。周宣王時卿士仲山甫日夜不懈怠,如果勤政到這個程度,那麼無論大事、小事,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怠忽的?諸葛忠武身為丞相,而自判杖刑以上之罪行的,都親自裁決。南朝晉武帝時的輔國将軍杜慧度治國,細密的就如治家。晉時陶侃,管理各種事務,邃密微妙,即使竹頭木屑都儲存起來,最終成為有用之物。朱子說治學一定要铢積寸累,治政也沒有不是從铢積寸累而堅持不懈最後達到成功的。秦始皇勤政到以衡石量書,魏明帝親自巡視尚書之事,隋文帝勤政到讓負責警衛的兵士傳送食物,但他們都被後世人所譏笑。認為貴為天子不應當親自審理小事。而我卻認為,天子或許可以不親理細事,但作為大臣的,就一定不能不親理細事。漢文帝時陳平的‚問錢谷不知,問刑獄不知‛,不可作為大臣們效法的榜樣。凡是衡量一個人的功勞與業績,一定要以大家都能看得到的為實際的功效。

不思則昏 昏則必敗

【原文】

軍事不厭辨說。既不能臨陣閱曆,又不于平日讨論,則更無明了之時,凡不思索考核,信口談兵者,鄙人不樂與之盡言。遇有考究實事,多思多算者,未嘗不好與講明也。國藩所知者,軍中須得好統領營官,統領營官須得好真心實腸,是第一義。算路程之遠近,算糧仗之阙乏,算彼己之強弱,是第二義。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雖多,排程雖善,有效有不效,盡人事以聽天而已。

【譯文】

有關軍旅或戰争之事,不厭煩辨析論述。如果不能身臨戰陣去實踐,又不在平日讨論辨說,那麼就會更加沒有明了的時候,凡是不加思索考核,張口就談論兵事的,我不樂意和他們暢所欲言。如果遇到有考索研究的事情或情況,多思多算的,沒有不好跟他講明白的。據我所了解的,軍隊中一定得有好的将領,将領又一定要誠實忠厚,這是第一要義。算計路程的遠近,算計軍糧和兵器是否缺乏不足,算計敵我雙方力量的強弱,是第二要義。除了這些方面有把握外,另外的好方法雖然很多,安排、調遣雖然很妥善、得力,也有成功與不成功的時候,隻能盡人事以聽天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