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作者:老崔說曆史

公元前311年,張儀再次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将其扣留,準備殺之以洩前嫌。然而過了沒多久,懷王卻又将張儀釋放了。這一反複無常的做法,令人費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懷王對張儀反複無常?是受了張儀三寸不爛之舌的蠱惑?還是受到了大臣妃子的說情?亦或是懷王本人昏庸無能?

事實上,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決定,并非一時沖動或偶然因素所緻,而是深深紮根于當時紛亂的時代環境和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鬥争之中。要透徹了解這一決定的原因,我們必須放眼戰國時代的大背景,審視楚國當時所處的困境,以及張儀二使楚國的始末。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揭開這一看似簡單的曆史之謎的重重面紗。那麼,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讓我們一探究竟。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1. 戰國時代的大背景

戰國時代,列國紛争不斷,兼并割據,朝野擾攘,硝煙四起。這一時期的戰争,與當時的剝削制度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密切相關。各諸侯國之間的沖突和沖突,根源于統治階級對土地和人口的無度擴張欲望。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戰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此之前,各國的沖突主要展現在互相兼并的戰争中。當時的秦國雖然國力強盛,但地處西方,與東方六國相距遙遠。秦國要想東征,必須先攻破魏晉兩國,打通函谷關和河西兩條通道。

然而,魏國憑借文侯變法的成果,一直是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牢牢把持着兩條要道。秦國想要東擴,進可攻,退可守,進退維谷,困難重重。更何況,秦楚兩國當時還是盟友,秦國無由直接進攻楚國。是以,秦國在這一時期隻能在西方稱霸,暫時無法東征。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馬陵之戰改變了這一格局。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強盛,一舉擊潰魏軍,奪取了函谷關。與此同時,原本最強大的魏國元氣大傷,不得不遷都大梁。從此,秦國向東擴張的大門洞開。

随着國力的不斷增長,秦國的野心也日益膨脹。雖然齊國在馬陵之戰後一度強盛,但終歸"不思進取"。秦國很快就将矛頭指向了東方六國,尤其是韓趙魏三晉,它們的存亡安危首當其沖。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面對強秦的威脅,六國不得不結成聯盟,共同抗衡。然而,六國之間也存在着利益沖突和沖突對立。秦國便是利用這一點,打破聯盟,孤立擊破。原本"合縱"的局面,最終演變為"連橫"的七雄争霸。

在這場紛擾不已的戰争中,諸侯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作出一些看似荒謬的舉動。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決定,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産生的。要了解這一決定的原因,我們必須審視楚國當時所處的困境,以及張儀二使楚國的始末。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2. 楚國的處境和張儀二使楚國的經過

戰國時期,楚國作為南方大國,疆域遼闊,人口衆多,國力雄厚。然而,由于楚國偏向保守,變法未能成功,相比之下,魏、齊、趙、韓、燕等國家都已進行了變法,實力大增。

是以,盡管楚國基礎堅實,但已開始出現衰微的趨勢。

盡管如此,楚國的實力仍不容小觑,成為其他諸侯國力圖拉攏的對象。縱橫家張儀便是在這一背景下被派往楚國的。張儀本是魏國貴族後裔,曾向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早年他曾想在魏國做官,但未獲重用。後來到楚國又遭陷害,隻得投奔秦國,成為秦惠王的客卿,官至丞相。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公元前322年,魏國免去了張儀的丞相之職,命他前往說服魏國與秦國聯手攻打齊楚。張儀的目的是讓魏國成為秦國"連橫"政策的先鋒。然而,他的陰謀被魏惠王識破,遭到驅逐。張儀回到秦國後,秦國立即出兵攻打魏國,意圖以武力迫使其接受"連橫"。

秦國的強硬态度令其他國家倍感壓力。公元前318年,在公孫衍的發起下,魏、楚、韓、趙、燕五國聯合發動了攻打秦國的戰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參戰的隻有魏、趙、韓三晉,最終大敗而歸。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戰争結束後,秦國很快就攻下了巴蜀,并準備進軍楚國。面對強秦的威脅,楚國的處境岌岌可危,消滅這一威脅成為當務之急。正值此時,齊國趁三晉戰敗,出兵擊敗趙、魏,與楚國結成聯盟,形成屏障,共同抗衡秦國。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張儀被派往楚國遊說。他利用"商於之地六百裡"、"秦女"等誘餌,誘使楚懷王與齊國斷絕同盟關系。商於之地位于秦楚通道要沖,對楚國而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懷王的決定也在情理之中。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達到目的後,張儀回到秦國,三個月未上朝。等齊楚聯盟徹底破裂,他對同行的楚國使者說出了"我現有六裡地,願獻給大王"的狂言,楚使無功而返。楚懷王意識到上當受騙,勃然大怒,多次進攻秦國,但均以失敗告終。

為進一步打擊楚國,秦國使臣要挾楚國割地。楚懷王氣憤難平,表示願意用黔中之地交換張儀。秦惠王喜出望外,張儀也主動要求再次前往楚國。然而一到楚國,張儀立即被扣留,楚懷王欲殺之以洩前嫌。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3. 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新增内幕

張儀一到楚國,便被楚懷王扣留,準備殺之以洩前嫌。然而,事情并未如懷王所願那般順利進行。

張儀雖被囚禁,卻并未就此乖乖束手就擒。相反,他暗中布下了一張大網,意圖扭轉乾坤。

張儀在楚國期間,暗中散布讒言,煽動民心反對楚王。他诽謗楚懷王昏庸無能,國力日衰,已不足以抵禦強秦的侵略。他更是大放厥詞,聲稱隻有聽從他的建議,楚國才能重振雄風,避免覆滅的命運。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這些讒言在楚國很快傳開,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一些憤青和激進分子紛紛響應張儀的号召,要求楚王釋放這位"救國英雄"。就連部分官員也對楚懷王的決定表示質疑。

楚懷王得知後大怒,本欲立即處決張儀,掃清心頭之患。然而,張儀卻以哀求的口吻說道:"臣雖有過錯,但對楚國卻懷有一片赤誠之心。隻要陛下能釋放臣,臣必當為楚國出謀劃策,幫助楚國扭轉被動局面,重新強盛起來!"

楚懷王為何放走張儀?論楚王擒縱張儀的原因

面對張儀的誠懇言辭,楚懷王不禁動搖了。他心想,張儀畢竟是個謀臣,若是能借助他的智謀擊敗強秦,扭轉楚國的頹勢,豈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況且,張儀已被囚禁多時,應該不會再耍花招了吧?

就這樣,楚懷王心懷僥幸,最終決定釋放張儀,并重新委以重任。他希望借助張儀的智謀,幫助楚國東山再起,重新強盛起來。

然而,楚懷王顯然是小觑了張儀的狡猾和城府。張儀獲釋後,并未如懷王所願那般為楚國出謀劃策,反而繼續在暗中搗鬼,挑撥離間,意圖讓楚國陷入更加混亂的境地。

4. 楚懷王縱張儀的深層原因

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決定,看似反複無常,實則背後隐藏着深層的政治軍事考量。我們不能簡單地将其歸因于張儀的口舌之辯或懷王的昏庸無能,而應透過曆史的重重迷霧,洞悉其中的深層原因。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合縱與連橫是沖突統一體的兩個方面。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強盛,野心也與日俱增。秦國向東擴張的利益,與東方六國維護自身安全的利益,構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沖突。

就合縱而言,六國之間雖然為了共同利益而聯合抗秦,但同時也存在着各自為了擴張而發生沖突的沖突。比如原本極力主張與齊國結盟的陳轸,在楚懷王受騙後又主張聯合秦國伐齊。可見,六國之間的統一隻是暫時的,對立才是永久的。

而連橫則是秦國利用六國内部的沖突,打破聯盟,各個擊破。是以,在張儀第二次前往楚國時,楚懷王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化解來自秦國的威脅,求得自身安全。從這個角度看,擒縱張儀并非無理,而是由客觀曆史條件所決定的。

其次,從戰略位置來看,楚懷王或許是以割讓黔中之地為代價,換取張儀的生命。黔中之地對楚國防務至關重要,一旦失守,秦國将能從武關、巫郡、長江和黔中四面包圍楚國。

後來的多次秦楚戰争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楚懷王對黔中之地的重視。在與秦昭王的鬥争中,懷王甯可赴死,也不願割讓黔中。可見,黔中之地對于楚國的重要性。

是以,釋放張儀很可能是懷王為了保住黔中,避免給秦國進攻楚國的借口。張儀的話雖然誇張,但其中必有值得懷王深思的部分。

最後,我們不能忽視楚懷王為楚國利益而鬥争不息的精神。盡管他做出了一些看似荒謬的決定,但這都是為了維護楚國的根本利益。在戰國時期的紛擾鬥争中,懷王也曾有過不凡的舉措,值得我們懷念。

總之,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決定,背後交織着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鬥争,并非簡單的張儀三寸不爛之舌所能左右。我們應當透過曆史的重重迷霧,洞悉其中的深層原因和時代大背景,而不是将其簡單化、程式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楚懷王這一看似反複無常的做法,背後所蘊含的英明遠慮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

5. 結語

縱觀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這一決定背後蘊含着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鬥争,并非簡單的張儀三寸不爛之舌所能左右。

當時的戰國時代,列國紛争不斷,沖突錯綜複雜。秦國憑借商鞅變法後的國力飛速發展,野心也日益膨脹。

面對強秦的威脅,東方六國不得不結成聯盟共同抗衡。然而,六國之間也存在着利益沖突和沖突對立,秦國便是利用這一點,打破聯盟,孤立擊破。

在這場紛擾不已的戰争中,諸侯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作出一些看似荒謬的舉動。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決定,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産生的。

作為南方大國,楚國雖然國力雄厚,但由于保守落後,已開始出現衰微的趨勢。面對強秦的威脅,消滅這一威脅成為當務之急。張儀被派往楚國,誘使楚懷王與齊國斷絕同盟,楚國陷入被動。

然而,楚懷王并非昏庸無能。他擒縱張儀的決定,背後隐藏着深層的政治軍事考量。首先,合縱與連橫是沖突統一體的兩個方面。楚國需先化解來自秦國的威脅,求得自身安全。從這個角度看,擒縱張儀并非無理。

其次,從戰略位置來看,楚懷王或許是以割讓黔中之地為代價,換取張儀的生命。黔中之地對楚國防務至關重要,一旦失守,秦國将能從四面包圍楚國。後來的多次秦楚戰争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楚懷王對黔中之地的重視。

最後,我們不能忽視楚懷王為楚國利益而鬥争不息的精神。盡管他做出了一些看似荒謬的決定,但這都是為了維護楚國的根本利益。在戰國時期的紛擾鬥争中,懷王也曾有過不凡的舉措,值得我們懷念。

總之,楚懷王擒縱張儀的決定,背後交織着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鬥争,并非簡單的張儀三寸不爛之舌所能左右。我們應當透過曆史的重重迷霧,洞悉其中的深層原因和時代大背景,而不是将其簡單化、程式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楚懷王這一看似反複無常的做法,背後所蘊含的英明遠慮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