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作者:老崔說曆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含着無數古訓典籍中的智慧箴言。其中一句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看似簡單幾個字,卻隐藏着古人對養生之道的深刻體悟。這句古訓雖然出自遙遠的古代,但其中所蘊含的生活智慧,對于現代人來說同樣适用且極為寶貴。那麼,這句古語究竟蘊含着怎樣的奧秘?古人為何如此重視這一養生之道?讓我們一探究竟。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1. 古人養生智慧的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非常重視養生之道,視之為延年益壽的不二法門。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有不少醫藥理論著作問世,如《黃帝内經》、《傷寒雜病論》等,對養生保健提出了諸多寶貴見解。到了兩漢時期,由于社會環境的相對穩定,醫學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一批傑出的醫家,如張仲景、張機、華佗等,他們對養生之道有着獨到的見解。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佛老思想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養生之道也受到了佛老思想的影響。如南朝宋代的陶弘景,在《養生主論》中就融入了道家的陰陽五行理論。到了唐代,醫學理論進一步發展,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對養生之道作出了系統性總結。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元代時,養生之道受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導引術"等養生方法。明清時期,西學東漸,中西醫學理論開始交流融合,養生之道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營養學理論。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養生智慧,是一代又一代先賢們不斷總結、發展、創新的結晶,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其中,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就是古人養生智慧的一個縮影。這句古語雖然隻有短短幾個字,卻概括了養生之道的精髓要義。它告誡人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要注意養生,否則就會損傷陽氣,縮短生命。這種智慧,不僅源于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敏銳洞察,更源于他們對養生之道的執着追求。

2. 晨食壯火:克制清晨的躁火

古人有言"朝起而怒,夕而喜",意思是人在清晨起床時往往容易生氣,到了夜晚則情緒較為平和。這種現象在古今中外都有展現,古人對此現象有着獨到的見解。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據史書記載,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是一位"朝起而怒"的典型代表。歐陽修自幼聰穎好學,十五歲時便以佳作"捷徑"赢得了皇帝的賞識。後來他以文章見長,官運亨通,曾做過宰相。但歐陽修也是一位脾氣暴躁的人,尤其是在清晨時分,他的脾氣就像一頭暴虎,讓身邊的下人無不膽戰心驚。

有一次,歐陽修清晨起床後,發現屋内的炭火已經熄滅,便勃然大怒,将手邊的硯台狠狠砸向伺候的小厮。幸虧小厮反應靈活,及時躲閃過去,否則隻怕就要遭殃了。歐陽修的這種暴躁脾氣,不僅使他在朝中樹敵無數,甚至還影響到了他的家人。據說他的妻子每天清晨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惹惱了丈夫。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除了歐陽修,古代不乏其他一些脾氣暴躁的文人。如唐代大詩人李白,他的好友杜甫就曾寫詩調侃他"朝來嗔恚語,夕返笑語和"。可見李白在清晨時分也是脾氣很大的。

古人之是以如此重視"晨食壯火",就是因為他們發現,人在清晨時分容易生氣,如果再食用一些燥熱的食物,就會加重體内的"火氣",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是以古人建議,在清晨時分應該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平複躁火。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這種做法在古代帝王身上就有所展現。據史書記載,唐朝的太宗李世民每天清晨都會食用一些清淡的粥或湯羹,絕不沾染油膩之物。直到上朝之後,他才會食用一些營養豐富的菜肴。而他的兒子高宗李治,則是一位暴躁成性的人,每天清晨都要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免躁火太盛。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除了飲食方面,古人還提出了一些其他的調理方法,以平複清晨的躁火。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建議,人們可以在清晨時分做一些舒緩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以疏通氣血,平和心神。

總之,古人對"晨食壯火"這一現象有着深刻的認識,并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調理方法。這些方法不僅在古代廣為流傳,就連現代人也可以從中獲益。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古人的這些智慧,确實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和領會。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3. 午洩殘精:中午時分的關鍵

古人視中午時分為一天中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是以對于這個時間點的生活作息有着獨特的見解和做法。

據《禮記·曲禮上》記載,中午時分被稱為"晷",意為"日中"。古人認為,這個時候陽氣正盛,萬物生機勃勃,是人體陽氣最為充沛的時刻。如果在這個時候過度勞累或縱欲,就會導緻陽氣大傷,損害健康。

為了保養身體,古人在中午時分往往會小憩片刻,以補充精氣。這一做法在古代帝王身上尤為明顯。據《舊唐書》記載,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每到中午就會小睡一會兒,以養陽氣。他的兒子李世民也是如此,每到中午必定小憩,即便是在軍中征戰,也會讓人為他搭建小帳篷以便睡午覺。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古人的告誡,别不當回事

後來的唐朝皇帝更是将午睡提高到一種儀式感。如唐玄宗李隆基,他每到中午就會被太監們擡到專門的午睡房間,房間内香煙缭繞、雕梁畫棟,就連床鋪也是由名匠精心設計。李隆基在這種環境中小憩片刻,以補充精氣。

除了帝王,古代文人也十分重視中午小憩。據《老殘遊記》記載,北宋大文豪蘇轼每到中午就會小睡一會兒,醒來後神清氣爽,繼續寫作。而他的好友歐陽修,則是一位"午睡達人",他每天中午都要睡上兩三個時辰,以緻有時連晚飯都顧不上吃了。

重視中午小憩的,不僅有帝王文人,就連古代軍事家也是如此。三國時期的軍事家諸葛亮就曾說過:"人身之精氣,無過于午。"意思是說,人體的精氣在中午時分是最為充沛的。是以諸葛亮每到中午,也會讓士兵們稍作歇息,以補充體力。

古人之是以如此重視中午小憩,是因為他們認為,人體的陽氣在這個時候最為充沛,如果不加以保養,反而會透支精氣,損傷健康。是以古人提出"午洩殘精"的觀點,告誡人們在中午時分要适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或縱欲,以免傷及陽氣。

這種做法在古代社會中廣為流傳,不僅士大夫階層如此,就連普通百姓也是如此。據《朱子家禮》記載,古代農民在中午時分也會小憩片刻,以補充體力,然後繼續下午的農活。可見,中午小憩在古代社會已經成為一種習俗。

總之,古人對于"午洩殘精"有着獨到的見解,并提出了中午小憩的做法,以保養陽氣、延年益壽。這種智慧不僅在古代廣為流傳,就連現代人也可以從中獲益。畢竟,人體的生理規律是永恒不變的,古人的這些做法同樣适用于當代社會。

4. 命短陽衰:養生習慣的終極意義

古人視陽氣為生命之源,認為陽氣的充沛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壽命長短。是以,他們将"命短陽衰"視為養生之道的終極目标,并提出了諸多保養陽氣的方法。

據《黃帝内經》記載,人體的陽氣主宰生命活動,如果陽氣充足,就會有旺盛的生命力;反之,若陽氣虧損,就會導緻百病叢生,乃至夭折。古人将陽氣比作一捆火,隻要火種存在,生命就會持續;一旦火種熄滅,生命也就終結了。

為了保養陽氣,古人提出了"節欲"的做法。所謂"節欲",就是節制私欲,避免過度縱欲。因為古人認為,過度縱欲會大量消耗陽氣,加速生命的衰竭。

這一做法在古代帝王身上有着典型的展現。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曾下诏勒令太監和宮女"節欲"。李世民認為,過度縱欲不僅有損身體,更會影響國事,是以必須予以禁止。

另一位重視"節欲"的帝王是宋朝的英主趙祯。據《宋史》記載,趙祯自小就受到家教的熏陶,知道過度縱欲會損傷陽氣。是以,即便在後宮佳麗環伺之際,趙祯也從不放縱私欲,以保養陽氣。

除了帝王,古代文人也十分重視"節欲"。據《朱子家訓》記載,宋代理學家朱熹就曾教導子孫後代:"夫欲傷陽,陽傷則神離形銷。"意思是說,過度縱欲會傷及陽氣,陽氣一旦虧損,生命就會消散。是以,朱熹極力提倡"節欲"的做法。

重視"節欲"的,不僅有帝王文人,就連古代軍事家也是如此。據《三略》記載,東漢名将陳琳在軍中就曾下令:"無故縱欲者,重罰。"陳琳認為,過度縱欲會大傷将士的體力,影響戰鬥力,是以必須嚴加禁止。

古人之是以如此重視"節欲",是因為他們發現,過度縱欲會大量消耗陽氣,加速生命的衰竭。是以,他們将"命短陽衰"視為養生之道的終極目标,并提出了"節欲"的做法,以保養陽氣、延年益壽。

這種做法在古代社會中廣為流傳,不僅上層人士如此,就連普通百姓也是如此。據《朱子家禮》記載,古代農民在勞作之餘,也會注意"節欲",以免過度透支體力。可見,"節欲"在古代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當然,古人對于"節欲"也有一定的度。他們并不主張完全禁欲,而是提倡适度節制。因為古人認為,适度的欲望也是人之常情,隻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内,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總之,古人将"命短陽衰"視為養生之道的終極目标,并提出了"節欲"的做法,以保養陽氣、延年益壽。這種智慧不僅在古代廣為流傳,就連現代人也可以從中獲益。畢竟,人體的生理規律是永恒不變的,古人的這些做法同樣适用于當代社會。

5. 古訓箴言:曆久彌新的智慧

古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雖隻有短短幾個字,卻蘊含着古人對養生之道的深刻體悟。這一古訓經過數千年的傳承,不僅在古代廣為流傳,就連現代社會也依然适用。

據史書記載,這一古訓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有一位名叫扁鵲的醫學家,他在《扁鵲内經》中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扁鵲認為,人體的陽氣在清晨和中午時分最為充沛,如果不加以保養,就會導緻陽氣虧損,損害健康。

到了漢代,這一觀點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就明确提出了"晨食壯火,午洩殘精"的說法。張仲景認為,人在清晨時分容易生氣,如果再食用燥熱之物,就會加重體内的"火氣";而中午時分則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如果過度勞累或縱欲,就會導緻陽氣大傷。

進入唐代,這一古訓得到了進一步總結和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就将"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作為養生之道的核心内容之一。孫思邈認為,保養陽氣是延年益壽的關鍵,而這句古訓就概括了保養陽氣的要領。

到了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其著作《朱子家訓》中,也曾引用這一古訓,并加以闡釋。朱熹認為,這句古訓蘊含着養生之道的精髓,應該世代相傳、永垂不朽。

除了醫學和理學著作,這一古訓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所展現。如元曲家關漢卿在其名作《窦娥冤》中,就有這樣一句台詞:"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豈不知之?"可見,這一古訓在古代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進入近現代,這一古訓依然被人們所重視。清代醫學家葉天士在其著作《葉天士全書》中,就将"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列為養生之道的基本原則之一。而在民國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伯苓也曾在其著作中引用這一古訓,并加以闡釋。

可以說,這句古訓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已經成為中華養生文化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在古代廣為流傳,就連現代社會也依然适用。

事實上,現代醫學也證明了這一古訓的科學性。如清晨時分,人體的腎上腺素分泌較多,容易出現情緒激動的狀态;而中午時分,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最為旺盛,如果過度勞累或縱欲,就會導緻體力透支。是以,這一古訓所提出的做法,不僅有利于保養陽氣,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結尾

可以說,古人對養生之道的這些見解,不僅源于他們對自然規律的敏銳洞察,更源于他們對生命的執着追求。正是這種執着,孕育出了諸如"晨食壯火,午洩殘精,命短陽衰"這樣的古訓箴言,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