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作者:十三妹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張璁,一個幾經沉浮、波折重重的人生。他七次參加科舉考試落榜,直到48歲那年終于中了進士。本以為就此可以步入仕途,誰知命運卻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為了獲得權力地位,竟然公開擁護當時的皇帝嘉靖,支援嘉靖将已故父親追封為先帝,引發了震驚朝野的"大禮儀"事件。張璁不惜與文官集團對立,被人诟病是阿谀奉承之臣。但最終他卻出人意料地成為一代賢相,在位期間勤勉盡責,推行改革,掃除積弊,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一個落魄書生何以能成為宰相?一個被指為"媚上"之人又是如何獲得"賢相"美譽?張璁的人生經曆究竟蘊含着怎樣的傳奇故事?讓我們一探究竟。

七次落榜,四十八歲終中進士

張璁出生于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家學淵源,聰穎好學。他的父親張汝楫,曾是永嘉縣學的教師,對兒子的教育十分嚴格。從小就将張璁培養成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

少年時期的張璁,個頭雖然矮小,卻心氣很高,志向遠大。他立志要考上功名,走上仕途,為家族和鄉裡争口氣。15歲那年,張璁第一次參加了永嘉縣的童生員考試,可惜一鼓作氣,未能中試。從此,張璁開始了漫長的科舉之路。

次年,張璁報考了永嘉縣的生員考試,這一次他終于如願以償,獲得了生員資格。之後的十幾年裡,張璁一直在溫州一帶參加各級考試,屢戰屢敗,七次應舉,七次落榜。期間他曾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想過放棄讀書另謀出路。但每每想到父親的期望,他就再次鼓起勇氣,繼續備戰科舉。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直到嘉靖元年,年已四十八歲的張璁來到京城,參加了殿試。這一次,他終于憑借過人的才學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萬千競争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功名的第一步——中了進士。

張璁的父親張汝楫當年聽到兒子中進士的消息,高興得合卷而泣。他曾對張璁說過:"你若中了進士,我就可以閉眼了。"如今兒子終于功成名就,他的夙願可以實作了。

不過,張璁能否就此步入仕途,還要看他在京城的表現。作為一個年過半百的進士,他能否在這場仕途大賽中取得突破,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高峰?這就要看張璁接下來的機遇和抉擇了。

投機"媚上",引發"大禮儀"事件

張璁中進士後,觀政于禮部。作為一個年過半百的新進士,他原本想憑借自己的才學和經曆,在朝中一步步做起。誰知機緣巧合之下,他卻卷入了一場朝野震驚的"大禮儀"事件,命運就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切要從明武宗朱厚照駕崩說起。武宗無子,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嘉靖皇帝。不過嘉靖登基後,卻遭遇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究竟該認誰為生父?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按照常理,嘉靖應該認他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父。但當時的首輔楊廷和等人,卻要求嘉靖認已故的弘治帝朱見深為父,理由是朱見深曾一度被推舉為儲君。

對于嘉靖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為荒謬的要求。縱觀曆史,哪有皇帝要改認生父的先例?這等于是割斷了親情,違背倫常。于是,嘉靖與文官集團就此産生了嚴重的沖突對立。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張璁看準了機會,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嘉靖一邊。他公開表态支援嘉靖将其生父興獻王追封為先帝,并且狠狠斥責了文官們要嘉靖"認弘治為父"的荒唐想法。

張璁之是以如此"媚上",自有一番算計。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年紀已高,想要憑借正常的仕途做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如今朝野對立,正是他一展身手的大好時機。隻要能夠得到嘉靖的賞識,他就有望獲得更高的官職和地位。

為了讨好嘉靖,張璁不惜與朝中大多數文官對立,被人诟病是"佞臣"、"阿谀奉承之徒"。他更是為嘉靖的做法提出了一個看似有理有據的理論——"繼統不繼嗣"。

所謂"繼統不繼嗣",就是說皇帝隻是繼承了前朝的統治權,而不是繼承了前朝皇帝的嗣位。是以,嘉靖完全可以不認弘治帝為父,而将自己的生父追封為先帝。

張璁的這一理論,給了嘉靖以合理的借口和理論支撐。嘉靖對此自然是欣喜若狂,從此對張璁另眼相看。而文官集團則對張璁的"媚上"行為大加斥責,認為他是在拍馬屁讨好皇帝。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就這樣,張璁一步步卷入了震驚朝野的"大禮儀"事件。他不惜與文官集團對立,甚至被貶為"老狐狸"、"讒佞"之徒,就是為了能夠獲得皇帝的賞識和提拔。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無疑是張璁在權力遊戲中的一次大賭注。

改革有為,掃除積弊

憑借在"大禮儀"事件中的表現,張璁終于獲得了嘉靖皇帝的賞識。嘉靖元年,張璁被任命為内閣學士,從此開啟了他的宰相生涯。一個曾七次落榜、年過半百的進士,竟然一躍成為朝中重臣,這在當時可謂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

上任後,張璁立刻展現出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敢作敢為的改革魄力。他直指皇家土地兼并和僧侶占田的弊端,堅決主張大規模清理皇莊和僧寺田産。

當時,明朝皇室、王公貴族和官員們占有大量的皇莊和私田,這些土地都是免稅的。加之佛教寺院也大量占有免稅田産,導緻國家賦稅收入大幅減少,财政日益捉襟見肘。

張璁深知,如果不解決這一沖突,國家就難以長治久安。于是,他毅然提出了"大清理"的改革方案,準備從京畿地區開始,逐漸擴大到全國範圍,将皇莊和僧寺田産大規模收歸國有。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這項改革一經提出,便遭到了皇室宗親和佛教界的強烈反對。有的宗室子弟直接上書嘉靖,要求免除清查。但張璁并不為所動,堅持改革的決心。

嘉靖六年,張璁開始在京畿地區清理皇莊和僧寺田産。經過三年的努力,共查獲皇莊528處、57400餘頃,其中26000餘頃被收歸國有,分别還給了原業主。

這項改革不僅為國家增加了大量賦稅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并的沖突,使社會趨于穩定。從此,張璁在朝野上下赢得了"勤政愛民"的美譽。

不過,張璁的改革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嘉靖九年,他遭到了宦官的陷害,一度被革職查辦。幸虧嘉靖皇帝還是相信和賞識張璁,最終平反了這場風波。

經過這次磨難,張璁更加謹慎小心,但對于改革的決心并未動搖。他繼續在全國範圍内推行皇莊和僧寺田産的清理,并将目光投向了另一個積重難返的問題——A錢腐敗。

作為宰相,張璁自己就是一個廉潔奉公、勤勉盡責的典範。他嚴格要求身邊的官員,決不姑息A錢受賄的行為。有人說,張璁"視貪吏如虎狼,不啻誅戮"。正是憑借這種鐵面無私的作風,張璁才能在朝中屹立不倒,赢得嘉靖的賞識和人心所向。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德高望重,被尊為"賢相"

憑借在位期間的卓越政績,張璁很快就赢得了嘉靖皇帝的高度賞識和朝野的廣泛尊重。嘉靖對張璁是那樣的敬重有加,甚至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為"相公"或"老相公"。

據說,每當有人向嘉靖提起張璁的名字時,嘉靖都會連連擺手說:"不可直呼其名,他是朝中的元老,應該尊稱'相公'。"這在當時可是一種極高的禮遇。

嘉靖之是以如此尊重張璁,自有原因。一方面是張璁在"大禮儀"事件中力挺嘉靖,為嘉靖解了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是張璁在任上勤勉盡責,推行改革,掃除積弊,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正是由于張璁的出色表現,嘉靖對他是賞識有加。每當張璁上書奏請,嘉靖都會親自批閱,并給予高度重視。有一次,張璁上疏請求加強邊防,嘉靖不但采納了他的建議,還親自為疏書題寫了"勿失砥柱"四個大字。

除了嘉靖,朝中大臣們也都對張璁十分敬重。當時的禮部尚書王守仁就曾這樣評價張璁:"相公德高望重,孜孜以求其正,不避權貴,不阿小人,可謂一代宰相楷模。"

即便是那些曾經與張璁對立的文官,如今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賢德和政績。有人說,張璁"雖然是因媚上而登極品,但畢竟是一代賢相,當之無愧"。

他七次落榜,四十八歲中進士,因媚上而當上宰相,不想卻是賢相

張璁在朝為官二十餘載,三次擔任内閣首輔,其間屢次力主改革,掃清積弊,使國家一度走上了中興之路。他的政績可謂是有目共睹。

嘉靖十四年,張璁因病情加重,不得不請求緻仕回鄉。當時嘉靖十分不舍,不僅準予張璁回鄉調養,還親自為他題寫了"老臣休矣"的詩句,并賜給豐厚的路費。

四年後,張璁終因病去世,享年65歲。嘉靖得知噩耗後,悲痛萬分,不僅賜給張璁隆重的喪葬,還追贈了太師的爵位,谥号"文忠"。這在當時可謂是最高的榮譽。

從一個落魄書生,到被尊為"賢相"的宰相重臣,張璁的人生經曆可謂是傳奇而精彩。他不僅有過被人诟病"媚上"的陰暗面,也有過推行改革、掃除積弊的光輝業績。正是這種人生沉浮,造就了張璁這個人物的獨特魅力。

人生傳奇,勵志典範

回顧張璁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這位被後世尊為"賢相"的宰相,其實經曆了一段傳奇而曲折的人生曆程。從落魄書生到宰相重臣,從被指為"媚上"到獲得"賢相"美譽,張璁的人生道路可謂是坎坷重重。

張璁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就立志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但命運卻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在科舉路上屢戰屢敗,七次應舉七次落榜,直到48歲那年才終于中了進士。

中進士後,張璁原本想循規蹈矩地在朝中一步步做起。誰知他卻在"大禮儀"事件中投機取巧,公開擁護嘉靖皇帝,引發了震驚朝野的風波。為此,張璁不惜與文官集團對立,被人诟病是"佞臣"、"阿谀奉承之徒"。

不過,正是這一次"媚上",張璁才得以獲得嘉靖的賞識,進而踏上了宰相之路。一旦登上權力的巅峰,張璁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改革魄力。他勇于掃除積弊,推行改革,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憑借在位期間的出色表現,張璁很快就赢得了嘉靖的高度賞識和朝野的廣泛尊重。嘉靖對他是那樣的敬重有加,甚至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為"相公"或"老相公"。即便是那些曾與張璁對立的文官,如今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賢德和政績,稱他為"一代賢相"。

張璁的人生經曆,堪稱是一部勵志的傳奇。他從一個落魄書生,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成為改革有為的宰相重臣。他的一生,見證了堅韌不拔的人生哲學,也展現了勇于改革、掃除積弊的政治家風範。

正是憑借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張璁才能在48歲那年終于中進士,擺脫落魄的命運。正是憑借這種敢作敢為的勇氣,他才能在"大禮儀"事件中孤注一擲,賭上自己的前程。正是憑借這種改革魄力,他才能在宰相任上掃清積弊,推動國家發展。

可以說,張璁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他從落魄到功名,從"媚上"到"賢相",每一次都在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最終成就了這個傳奇的人生。

如果說張璁的早年是一個勵志的典範,那麼他的晚年則是一個改革的楷模。他在宰相任上勤勉盡責,掃除積弊,推行改革,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正是這種改革精神,讓張璁獲得了"賢相"的美譽,也讓他的一生成為後人砥砺前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