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作者:雨田觀史海

在抗日戰争期間,為了能在正面戰場積極抵禦日軍的在進攻,老蔣在集團軍一級編制的基礎上,還設立了戰區作為統籌各地區抗戰和軍政的最進階别機關。其等級大緻等同于解放戰争期間國軍的行營機關,大于或等于後來的綏靖公署。每個戰區大緻涵蓋和管理的2-3個省,比如大名鼎鼎的薛嶽第9戰區,就是下轄湖南、湖北和江西一部分。

這些戰區,大緻都是正面戰場和日軍作戰,但在這其中卻也有兩個例外。

一個大家都知道是閻老西和我軍組成的第二戰區,而另一個則是名聲不是很好的第三戰區,該戰區确實是和我軍一樣,在敵後和日軍作戰。

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來探索一下,這個定位奇葩又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國軍戰區劃分

國軍第三戰區前世今生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之後,為了統籌長江下遊地區的抗戰,老蔣成立第三戰區,起初戰區司令是他自己兼任,随後又的由馮玉祥繼任。在淞滬會戰結束後,随着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的淪陷,東南戰場基本上是告一段落。

到了1938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老蔣心腹大将顧祝同接替馮玉祥,統一指揮國軍第三戰區。

在日軍結束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等戰役之後,第三戰區處于被日軍半包圍的半敵後戰區,到了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日軍打通粵漢鐵路之後,第三戰區徹底淪為敵後戰區。

在廣義上,第三戰區的防區相對于其他戰區,多少顯得有點雜和破碎。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第三戰區兩任司令長官,顧祝同和馮玉祥

當時第三戰區的防區包含了現在的

蘇南、皖南、贛東北和浙、閩地區。

在這些地區,國軍一共成立了三個省一級的行署,分别是浙江、江西和福建,還有一個流亡的韓德勤率領的江蘇省行政機關。這些地區所屬的行署、正規軍、遊擊隊和保安部隊全部歸第三戰區統一指揮。

是以從這一點上來說,第三戰區更像是一個四省聯合的“東南行營”。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正如我八路軍在指揮同屬上屬于閻老西的第二戰區一樣,當初在皖南成立的新四軍部隊,實際上也是隸屬于顧祝同第三戰區名義上的指揮。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顧祝同在指揮作戰

那麼當時的第三戰區實力如何呢?

畢竟是掌握東南四省,雖然第三戰區比不上薛嶽的第九戰區以及李宗仁的第五戰區,但相較于國軍其他戰區,戰鬥力尚可。

以1940年,顧祝同發動皖南事變前為例。當時的第三戰區(不包含新四軍)下轄,4個集團軍,分别是:

中央軍系上官雲相統領的第32集團軍(下轄第49、70和86軍)。駐紮在甯國,主要負責皖南地區作戰,該集團軍也是第三戰區專門負責監視我新四軍的主力,經常搞摩擦,破壞抗戰統一戰線。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上官雲相(劇照)

川軍名将唐式遵的23集團軍(下轄25、50和21軍)。該集團軍是道地的川軍部隊,也是以前劉湘的嫡系部隊,駐紮在皖南的徽州地區,防區為皖南和贛東北,皖南事變該集團軍也參與。

福建省主席劉建旭,統領的第25集團軍。下轄26軍和福建地方和海軍部隊,負責福建防線的作戰。

中央軍系王敬久的第10集團軍。下轄88軍和暫編第9軍,主要負責閩贛地區的對日作戰。

除了這四個集團軍好之外,還有浙江省主席黃紹竑(桂系老三巨頭之一)和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地方保安部隊,和三個遊擊縱隊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王敬久

有一說一,顧祝同第三戰區,戰績尚可。

雖然在1940年的時候,顧祝同背刺我軍,讓第三戰區從此名聲很臭。

别看整個抗戰期間, 22次會戰,其雖然也才主導一個(浙贛會戰),但在會戰期間表現尚可,作為一個孤懸在敵後的偏師部隊,本身在儲存自己的同時,消滅敵人,其表現尚可。

1940年期間,第三戰區在浙東地區不斷展開反擊戰,收複了部分失地,同時鞏固了了浙西根據地,讓日軍在浙江活動範圍隻能維持在沿海地區。

1941年8月,顧祝同司令駐守在福建省的劉建旭第二十五集團軍對福州展開反攻,并派遣黃埔名将李良榮率領一個挺進縱隊=沿閩江前進,并與日寇連續作戰,不僅挫敗了日軍部隊想要入侵福建腹地的企圖。同時還在9月擊敗了日軍,收複了福州,開創了國軍收複省會的先河。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第三戰區的國軍部隊

到了1942年, 二戰爆發之後日軍展開浙贛戰役,企圖占領浙西腹地衢州以及當地機場,第三戰區在九戰區的配合下,與日軍展開會戰。此戰國軍雖然損失了7萬人,但挫敗了日軍想要圍殲第三戰區的企圖,并且還擊斃了的日軍師團長酒井直次。

在進入到1940年以後,這些戰績也讓顧祝同水漲船高,得以在戰後成為東南行轅主任,統帥三個戰區,這個他在第三戰區内的戰功是分不開的。

而為何所戰績尚可而非優秀,主要還在于坐擁幾十萬大軍的顧祝同,是儲存了自己,但殲敵數實在太少,與自身實力并沒有形成一個正的殲敵比。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進攻第三戰區的日軍

為何能一直活躍在敵後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上,日軍在抗戰相持階段一直将東南沿海和華東地區當成是自己的占領區,顧祝同第三戰區卻像一個釘子一樣嵌到華東腹地,卧榻之處卻被老蔣安置了一個戰區。

為何日軍能容忍顧祝同的第三戰區,一直在華東地區活躍抗日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日軍并非不是不想除掉第三戰區,而是根本沒法除掉。

首先,國軍遊擊戰能力不弱……

在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随着武漢和南昌等地的陷落,第三戰區實際上已經處于被日軍和僞軍的夾擊之下,是以他們的作戰模式,更多是配合正面戰場的第三和第五戰區,對日展開牽制作戰,是以當時第三戰區也分為了多個遊擊區,當時老蔣對于第三戰區長官顧祝同曾說道

“以蘇南、皖南、贛東北、閩、浙等作戰地境。第三戰區因與日軍勢力交錯,發動遊擊作戰,不斷襲擾敵後,消耗敵人力量,阻止工業生産等,成為重要工作。對于遊擊隊之整頓與統一,認為現階段抗戰中惟一之大要事另派得力正式部隊,增強遊擊為要。”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國軍遊擊隊

可以說在各戰區中,第三戰區的遊擊戰實力确實是僅次于我軍之外,為各戰區最強,就第九戰區的薛嶽和白崇禧等人都安排專人去第九戰區學習。

在實戰中,第三戰區也通過郵寄站多次襲擾和挫敗日軍 對第三戰區的多次進攻,并取得很好的戰果,之前提到的國軍擊斃日軍師團長酒井直次就是通過遊擊戰中的地雷戰取得的。

可遊擊戰又跟第三戰區挫敗日軍有啥關系,遊擊戰不就是小打小鬧麼,為何能擋住日軍的進攻?

這遊擊戰放在其他戰區或許不行,但在第三戰區卻十分管用,這主要還是得益于第三戰區的地理條件。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化身遊擊隊的國軍在浙江作戰

其次,第三戰區得天獨厚的環境……

如果從地圖上看第三戰區的防區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發現這個防區其實正是當年我紅一方面軍根據地(除了贛南)。地處華東腹地的第三戰區,從地形上看,除了皖南、贛東北以及浙西谷地(衢州)之外,除了山還是山。

三戰區南面是閩浙的武夷山脈,往西是延綿不絕的浙西丘陵和山脈,往北是九華山、懷玉山和黃山等山脈、往西則是江南丘陵地區。

除了山多之外,還有水多,長江下遊支流,如信江、閩江、錢塘江、撫河等都貫穿其中,這也讓該地區堪稱機械化部隊的災難地。

同時也是小規模部隊,遊擊戰的天然戰場。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華東腹地皆是山地

當年我軍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靠着遊擊戰術擊敗了了國軍多次反圍剿,而在抗戰中,國軍也如法炮制,在此多次擋住日軍進剿的同時,還通過遊擊戰打擊日軍。

在這種深林密布的地形環境下作戰,日軍裝備優勢很難展開,在80%地形都是丘陵和山地的三戰區轄區,作戰的日軍肯定隻能以小分隊作戰,其想要與國軍三戰區進行決戰的計劃肯定落空,而入上的日軍就如同失去翅膀的老鷹,又怎能打過國軍呢?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在華東山地作戰的日軍

最後,日軍并不太願意在第三戰區浪費功夫……

當然,華東腹地地形差是一方面,但再差也比如菲律賓和緬甸叢林這些地方,日軍如果真的想要召集重兵集團進行圍剿,三戰區未必能擋住日軍精銳部隊的打擊,但直到二戰結束,日軍始終未顧祝同的三戰區發動過戰略進攻。

這其中的原因,隻有一個:

那就是三戰區的戰略地位真的很一般。

在第三戰區的轄區之内,有兵家必不争的福建武夷山地區,以及浙西山地,這些地方除了山還是山,又非交通幹道,是以其戰略意義非常一般,哪怕日軍針對三戰區發動最大的一次會戰——浙贛戰役,其戰略目的也不是要消滅顧祝同的主力,而是為了破壞衢州的機場和攫取礦産資源。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日軍進攻衢州

是以,該地區對于日軍而言,非常雞肋。

出重兵集團來圍剿,國軍又會躲到深山老林裡面,需要花更多資源和兵力,而當時本身日軍在華的兵力就捉襟見肘,維持戰線都不容易,壓根就沒兵力來組織一直對第三戰區的圍剿,是以對于第三戰區他們隻能隻維持對沿海和終點城市的防守,哪怕是福州這樣的城市都要放棄。

神奇的國軍第三戰區:20多萬人在敵後作戰,日軍多次圍剿無功而返

日軍兵力不足,在浙江的很多是三流的治安部隊

是以,顧祝同的第三戰區之是以能一直在敵後抗戰,靠的就是地理和地形上的優勢,抓住日軍兵力弱的軟肋,襲擾敵人,而日軍卻拿他們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