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木芙蓉葉

作者:PSM藥盾公益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木芙蓉葉

本品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幹燥葉,夏、秋二季采收,幹燥,切絲。以葉片完整、色綠者為佳。現代研究表明,木芙蓉葉具有抗非特異性發炎、抗菌、抗病毒、抗腎病、抗肝病、抗糖尿病、免疫調節等廣泛的藥理作用。臨床内服可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病毒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外用可用于各種癰疽瘡毒,發炎感染,為外治癰腫瘡毒之要藥。

【性狀特征】

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絲條狀,多卷縮,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黃綠色,密被短柔毛及星狀毛,葉脈于兩面突起。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辛。

【性味歸經】

辛,平;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焮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0~30g。外用适量,研末油調或熬膏用。

【效用分析】

1、木芙蓉葉味辛性平偏涼,入肺、肝二經,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涼血消癰,辛散腫毒而止痛。用治熱毒瘡癰,紅腫痛,無論已潰或未潰,均可單味藥研末調敷患處。

2、瘡癰初起未成膿者用之能消腫止痛,已成膿者用之可箍瘡出頭,促其膿聚毒出,已潰膿者用之收根束毒,膿出易斂,故為外治癰腫瘡毒之要藥。常用治癰疽瘡毒,紅腫熱痛,纏身蛇丹,丹毒,水火燙傷等熱毒證。

3、本品能散熱消腫止痛,可治療肝經熱盛之目赤腫痛。若用于跌打損傷,瘀熱腫痛,可收涼血消腫止痛之效。

4、木芙蓉葉又入肺經,味辛而散,《玉楸藥解》雲其“清風瀉熱,涼血消腫”。故本品尚可用于風熱上攻之咽喉腫痛。

【配伍應用】

木芙蓉葉配牛蒡子。

兩藥均能辛散入肺,清熱解毒。木芙蓉葉涼血消腫止痛,牛蒡子功善疏散風熱利咽。兩藥相配,外能散風熱,内能解熱毒,又可消腫利咽,共奏清熱解毒,宣肺利咽之效。适用于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

木芙蓉葉配地榆。

兩藥均具涼血清熱之功。木芙蓉葉辛散長于消腫止痛,地榆酸澀長于解毒斂瘡。兩藥同用,共奏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之效。适用于水火燙傷及丹毒等掀紅腫痛。

【本草摘要】

  • 《本草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 《玉楸藥解》“木芙蓉,清利消散,善敗腫毒,一切瘡瘍,大有捷效,塗飲俱善。”

【成藥例證】

複方木芙蓉塗鼻軟膏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木芙蓉葉

藥物組成:木芙蓉葉、地榆、冰片、薄荷腦。

功能與主治:解表通竅,清熱解毒。用于治療流感及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噴嚏、鼻腔灼熱等症狀。

芙樸感冒顆粒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木芙蓉葉

藥物組成:芙蓉葉、牛蒡子(炒)、厚樸、陳皮。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宣肺利咽,寬中理氣。用于風熱或風熱夾濕所緻的感冒,症見發熱頭痛、咽痛、肢體痛、鼻塞、胃納減退。

傷痛酊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木芙蓉葉

藥物組成:芙蓉葉、徐長卿、兩面針、朱砂根、雪上一枝蒿、薄荷腦、樟腦、肉桂油。

功能與主治:去瘀活血,消腫止痛。用于扭傷、挫傷、擠壓傷、腱鞘炎等急性軟組織損傷。

【禁忌】

癰疽不紅不腫者忌用。

審稿專家:武漢市中心醫院副主任藥師 賴永繼

作者:武漢市中心醫院 冀翔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