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作者:古淩

(本文内容均基于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引用來源。)

1951年,大陸抗日戰争時期的一名優秀紅軍将領從蘇聯順利回國,他就是陳昌浩。

陳昌浩是一名優秀的老共産黨員,在他回國之前,他已經在蘇聯生活了13年。

原本大家都以為陳昌浩回國之後,會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樹,畢竟陳昌浩已經去蘇聯學習多年,不僅見識廣博,而且在抗日戰争時期他就是非常優秀的将領。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歸國後面對組織上的工作安排,陳昌浩卻選擇拒絕,選了一個中共黨史的研究學者這樣的文學工作。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直到1953年,才被任命為中央編譯局副局長。

陳昌浩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份不接觸政治、軍隊的文員工作,這其實和他在蘇聯的經曆有關。

當年陳昌浩遠赴蘇聯,并非隻是為了學習,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他生病了。

1939年,陳昌浩突然查出惡病,當時國内的醫療條件并沒有能力幫他治療,是以陳昌浩在萬般無奈之際帶着他的兒,陳祖濤遠赴蘇聯,這一住就是十幾年,直到1951年順利歸國。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一.出國的迫不得已

陳昌浩是武漢漢陽人。他1906年8月出生,雖然出生于貧窮的農民家庭 但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尤其是在學習和政治方面擁有着驚人的天賦。

是以即便家境困窘,陳昌浩依舊選擇在武昌大學讀書深造,這一選擇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大學畢業之後,陳昌浩沒有立刻選擇工作。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更加深刻想法。

是以1927年,當時的陳昌浩隻有22歲,經人介紹,他選擇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進行深造。那時候的陳昌浩雖然才剛過20,但他已經結婚,并且已經有了兩個孩子。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其實在接受到建議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時,陳昌浩一度十分糾結,因為當時他的第一任妻子劉秀珍剛懷有二胎還未生産。

由于機會寶貴,最後在一番思量和妻子劉秀珍的支援之下,陳昌浩還是選擇了遠赴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

1930年,陳昌浩學成歸來,被組織正式許可參加共産主義工作,當時也是抗日戰争爆發激烈時期,是以陳昌浩主要的任務就是打倒小日本,打赢抗日戰争。

陳昌浩也并未讓人失望,僅僅在他上司共産工作兩年後。到1932年,陳昌浩已經成為了紅軍紅四方面軍的總政委。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在紅軍長征時期,陳昌浩帶領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順利會師,保住了紅軍的有生力量。從此陳昌浩的軍旅生活幾乎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人生不可能一直順暢,陳昌浩也如此。

在紅軍長征時期他走到人生巅峰之後,陳昌浩相繼經曆了密電事件,西路軍慘敗等等。這些事件均以慘烈的結果收尾,給陳昌浩帶來了許多打擊,一度讓他一蹶不振,掉入了低谷。

其實這也不怪陳昌浩心理素質差,畢竟他從小就是天之驕子,是以在他帶領的西進之路中他所有的兄弟全部全軍覆沒的慘烈戰績中。

陳昌浩經受不住這些打擊,一病不起。這也是為什麼陳昌浩後來會帶着兒子匆匆離開國内,遠赴蘇聯的原因。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二.蘇聯的坎坷經曆

來到蘇聯後,陳昌浩在蘇聯的生活也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因為剛來到蘇聯不久,二戰就爆發了,陳昌浩被迫到采石場進行苦力工作來生活。

由于戰争的原因,陳昌浩的蘇聯生活也一直十分坎坷,是以他對祖國一直有着強烈的思念。

直到1951年,陳昌浩回國申請被準許,他才順利的回到祖國。回到中國後,陳昌浩又生活了16年,才在1967年7月離開人世。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陳昌浩的悼念會中有許多黨内進階将領參加,他們有些是陳昌浩的戰友,有些是他的上司,有些則是他的仰慕者。

由此可以看出,陳昌浩雖然在蘇聯生活了13年之久,但是他在國内的威望依舊非常高。在陳昌浩的一生中,他其實有過兩位妻子,可惜最後都沒能走下去。

或許也和他太認真工作有關,畢竟陳昌浩的生活中,工作永遠是第一位,自然難免對另一半和孩子的忽視。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陳昌浩的第一任妻子劉秀珍,是個十分了得的人物。

陳昌浩與劉秀珍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就是有名的陳祖濤。

陳祖濤在大陸建國初期十分有名,因為他是建國初期罕見的知識分子,還是從蘇聯留學回來的年輕工程技術人員。

不僅如此,陳祖套的情商也非常高,他入鄉随俗,接地氣,還沒有任何的知識分子。是以他格外的受歡迎,同僚們都願意和他一起相處學習。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據說中國的第1架飛機“列甯号”就是陳昌浩的兒子陳祖濤參與設計的。

其實陳昌浩搬到蘇聯時,陳祖濤還很小。1941年,當時的陳祖濤隻有13歲,蘇聯國内發生暴亂,斯大林号召蘇聯人民保衛勞動成果。

年幼的陳祖濤就雖然還不懂是非對錯,但聽到他們要保護糧食就已經前去報名。

但可惜的是,當時的蘇聯并不接收國際學生,出于情況的特殊性,蘇聯隻在這群要參與勞動保衛運動的學生中破格收了毛岸英。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但即便是這樣,陳祖濤也沒有氣餒。雖然沒有加入保衛勞動的戰争當中,但是他閑時就挖洋芋、伐木還種洋芋,為蘇聯的保衛勞動行動增添了一份支援。

1951年,陳祖濤提前半年在蘇聯畢業歸國,時間上甚至比他的父親陳昌浩回歸祖國還要早一些。很多人不知道陳祖濤為什麼突然提前畢業歸國,直到周總理的一番話——

“當初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内要什麼沒什麼,我焦慮之際經人介紹認識了陳祖濤,當時我就覺得他并非平庸之輩,因為我給他寫去了一封信。”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三.虎父無犬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内的科技制造能力十分低下,周總理對此十分着急,馬不停蹄的給遠在蘇聯的陳祖濤寫了一封信。

而陳祖濤在接到信後不久,也絲毫沒有含糊,馬上就向學校申請了提前畢業。

在畢業手續一切辦妥之後,陳祖濤在中國人民的歡呼聲中順利歸國。陳祖濤歸國之後,仔細研究了中央拿出的蘇聯對中國支援的158個重點項目。

反複抉擇後最終選擇了從事汽車工業。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陳祖濤之是以選擇汽車工業不僅僅是因為國内需要彌補汽車工業技術的不足。更大的情況和陳祖濤的專業也有關系。

陳祖濤是學習機械的,他從小就對汽車和機械十分熱愛。

是以在國内各個方面都不發達的情況下,陳祖濤主動選擇了去深入學習汽車工業學,他所設計的中國第1輛自主品牌的東風轎車,在他2003年離休時,已經産出了1,800萬輛,年産量居世界第一。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與父親陳昌浩相比,陳祖濤在技術專業方面顯然更有天分,這也迎合了當時環境的需求。

是以在歸國之後,陳祖濤顯現出比陳昌浩更為銳利的鋒芒,甚至有人說“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兒子卻成為萬人敬仰的大人物”這樣一句話來調侃他們父子關系。

而當時的陳昌浩已經退居學術領域,不再關心政治和軍事問題,對這些議論聲也自然不再感興趣。

陳祖濤又是一名理科生,隻對工業汽車的鑽研感興趣。是以陳祖濤和他父親陳昌浩之間的事情漸漸成為了一種茶餘飯後的調侃。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其實虎父無犬子,陳祖濤之是以能有今天的輝煌也離不開陳昌浩的細心教導。

畢竟當初陳昌浩前往蘇聯之時都将年幼的陳祖濤帶在身邊,可想而知在國外的這十幾年裡,陳昌浩沒少為陳祖濤的成長費時間,費精力。

這樣一說來陳昌浩的優秀其實和陳祖濤分不開聯系。

其實在陳昌浩身邊優秀的不僅僅是他的兒子,還有他的第二任妻子張琴秋。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張琴秋是一位十分了不得的女性,俗話說巾帼不讓須眉,張琴秋就是十分好的例子。

張琴秋在1936年7月與陳昌浩組建家庭,在當時那樣封建和不發展的年代,許多婦女都在家相夫教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但張琴秋卻一直在外抛頭露面。甚至在紅軍長征途中成功讓紅二和紅四方面軍順利會師,還成為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同志中的唯一一位女性。

1933年,就當上了紅四方面軍的政治部主任。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可惜的是她最後與陳昌浩依舊沒有走到一起,其實張琴秋的性格和陳昌浩十分相像,都是十分有抱負,有理想,并且十分固執的人。太相像的人或許很難走到一起,是以到最後兩人的婚姻也是慘淡收場。

張琴秋離婚後有過短暫的失魂落魄,但很快她就調整好了自己。不僅沒有頹廢,反而在事業上更加用心,将全身心的精力全部投入工作。

新中國成立之後,張琴秋的主要工作部門是紡織部。她穩紮穩打,在紡織工業處一呆就是20年,到1951年,陳昌浩回國時,張琴秋早已成為了紡織工業處的副部長,驚呆了衆人。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參考資料:

1、西路軍兵敗後的陳昌浩-魚恩平,王志彬-黨史縱橫. 2010(04)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2、張琴秋之戀(上)-楊聞宇 ,盧振國-黨史博覽. 2001(03)

陳昌浩回國後默默無聞,妻子任副部長,兒子卻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3、紅軍史上級别最高女将領張琴秋 率五百婦女破敵一團--黨史頻道-人民網 (people.com.cn) 來源:湖北日報 2016年08月29日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829/c85037-28673734.html

4、中共上司人子女在蘇聯不尋常的經曆(組圖)_cctv.com提供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8年01月08日

https://news.cctv.com/science/20080108/103100.s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