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作者:邑人電影院

寫完了香港傳奇導演羅維,江湖人稱“撿漏王”“跟風王”,一生頗多争議,從早期與張徹齊名的“百萬大導”,到最後落得一個破産,狼狽離世。

有朋友留言想讓聊一聊讓羅維破産的《一刀傾城》,并想了解一些左派電影的社會背景。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這可是一個大話題,要詳聊能寫出一本書來。本文就簡而化之,隻描摹一下一個大概,便于大家了解。

首先,接着前面的話題,聊下羅維。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1990年代初,羅維撿漏李連傑,結果沒有利用好,反被自己兒子羅大衛打劫,誘拐李連傑改換門庭簽入了嘉禾。羅維不好跟自己兒子鬧掰,但是心裡還是不服氣。

還記得前文說過,在撿漏了李小龍,兩人鬧掰不再合作之後,李小龍單飛拍了《猛龍過江》,羅維就憋着一口氣拍了《冷面虎》,要與李小龍一決高低。當然,他敗了。

後來,他又撿漏了成龍,最終又鬧掰,成龍選擇出走。眼看成龍大火,羅維就選擇繼續消費成龍,先是将之前因瞧不上眼而雪藏的成龍作品《一招半式闖江湖》拎出來上映,結果還大賺了一筆。

這還沒完,他還廢物再利用,将片庫裡成龍拍攝舊片時剪掉的素材,精心剪輯,硬是拼湊出了一部《龍騰虎躍》,再賺了一把。但不同的片子硬往一起剪,肯定存在纰漏,例如偷雞摸泥鳅的片段來自《拳精》,結尾的大戰則來自《笑拳怪招》。兩位主演甚至沒有和真正的成龍有過對手戲,全是羅維的剪輯之功,全是騷操作。

當他撿漏李連傑,卻再一次眼睜睜看着李連傑跑掉後,因出演《黃飛鴻》而大火了起來。羅維又一次展開了騷操作。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羅維除了擅長“撿漏”,還擅長“跟風”。

力捧成龍,跟風《精武門》,為成龍打造了《新精武門》,慘敗而歸。為了力捧李連傑,跟風時裝動作劇,為李連傑打造了《龍在天涯》,再一次慘敗而歸。

到了1990年代,羅維眼見晚清動作潮大盛,由《黃飛鴻》帶起的熱潮經久不息,“廣東十虎”裡的洪熙官、方世玉、陸阿采、黃麒英、蘇燦(蘇乞兒)等人的故事都被拍火過。“海派”裡的霍元甲、陳真、馬榮貞、上海灘故事也大火。北派的“晚清十大高手”裡的大刀王五、燕子李三、孫祿堂等人也被拍成電影,紅火一時。

羅維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投下巨資,砸下1800萬巨款,赴内地取景,取材大刀王五和譚嗣同的故事,打造大制作《一刀傾城》。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拍攝《一刀傾城》,羅維擺出了“神仙級”的主創陣容——

導演是如日中天的洪金寶,編劇則選擇兩部《黃飛鴻》電影編劇張炭來打造劇本;

演員上,由“香港四小龍”之一狄龍擔當主演,“常山趙子龍”楊凡、甄子丹的師父、“武壇王子”趙長軍強力助陣;此外還有“香港第一古典美女”關之琳、“楊紫瓊的接班人”楊麗菁的加盟,還有劉洵、鄒兆龍、黃錦江一衆實力配角;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這一切,都讓制片人和監制羅維信心百倍。

《一刀傾城》在香港上映的日期是1993年7月15日,妥妥的暑假檔,黃金檔期。

但是,萬萬沒想到,《一刀傾城》在上映後,羅維卻遭遇了事業上的滑鐵盧:影片票房慘淡,僅僅上映9天就被下架,隻拿到了180多萬的票房,把羅維的棺材本賠了個底兒掉。

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在生活上,對羅維的打擊都很大。從這之後,羅維過上了慘淡的生活,三年後,因心髒衰竭離世,終年78歲。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怎麼說呢,影片選擇在1993年上映,本身就是一個悲劇。因為這一年,是公認的世界電影大年,甚至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年,全球電影都在這一年爆發了,佳作層出不窮。

香港作為東方影都,這一年電影上映了234部,達到史上最高。具體到武俠/動作片,也達到了33部。這一年,王晶一個人就執導了9部電影(《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城市獵人》《笑俠楚留香》《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武俠七公主》《超級學校霸王》《追男仔》《至尊三十六計之偷天換日》《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此外,還擔任搞笑鬼片《新人皮燈籠》、喜劇片《千面天王》等電影的制片人或監制,擔任《神經刀和飛天貓》等片的編劇,一個人創作了12部影片,這是啥精神?

還是1993年,香港電影光黃飛鴻題材,就上映了8個版本,包括正統的《黃飛鴻4:王者雄風》,被王晶拐騙外出的李連傑主演的《 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 》,譚詠麟主演的惡搞喜劇片《黃飛鴻笑傳》的續集《 黃飛鴻對黃飛鴻》,壓根沒有黃飛鴻隻有鬼腳七的外傳作品《 黃飛鴻之鬼腳七》,差點成為宗師的張鑫炎執導了另外一版黃飛鴻《 少林豪俠傳》(又名《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袁和平聯合甄子丹合作了兩部《英雄豪傑之蘇乞兒》(又名《黃飛鴻與蘇乞兒》)以及《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骝》。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這一年那麼多電影,看得人眼花缭亂。《一刀傾城》夾雜其中,的确是不夠起眼,各項名額都不夠出衆。片中最大牌的演員狄龍,此時距離《英雄本色》已過去整整6年,狄龍所積攢的熱度早已消散殆盡。何況,《英雄本色》時的狄龍就已經是過氣狀态,難得地翻身了一下,熱乎勁并不足以支撐到1993年。

盡管關之琳和洪金寶僅有出演,但都是客串,在戲份不多的背景下,兩人也同樣無法拉動票房。鄒兆龍那時候還叫倪星,遠沒有名氣,楊麗菁同樣屬于新人身份,也同樣無法帶動電影。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至于飾演大刀王五的楊帆,那時候《三國演義》還沒有開播,他飾演的趙雲火起來還是一年後的事,此時也是毫無名氣。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飾演袁世凱的趙長軍,盡管實力強勁,但無奈長了一張反派臉,對于票房也沒有加成作用。

就這樣,一個毫無吸引力的卡司,加上一個對當時來說并不新鮮的清末動作武俠故事,票房撲街是可以了解的。

但是,随着時間的遠走,《一刀傾城》的口碑逐漸發生偏轉,打分一點點上漲,豆瓣分數已經到了8.2分,這已經是優質佳作的分數了。在洪金寶執導的諸多作品裡,這已是打分最高的作品了,而且是唯一超過8.0分的作品,排名第二的打分7.9分的《快餐車》與《奇謀妙計五福星》,打分7.7分的《鬼打鬼》《敗家子》。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是以,完全可以說:《一刀傾城》是洪金寶作為導演執導的最好的作品。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逆轉?

是劇情嗎?是打鬥動作嗎?

當然不是。

劇情上,講的清末譚嗣同、袁世凱、大刀王五三個人義結金蘭,共同闖蕩北京城。但是,在人生岔路口,在國家命運的抉擇時分,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譚嗣同選擇吾以吾血薦軒轅,決心以死明志,以期喚醒沉睡的中華兒女;袁世凱則選擇背叛革命,淪為剿殺共和的魁首;大刀王五則選擇做自己,以自身武學投身革命,為革命而獻身。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一刀傾城》是一個很悲壯的故事。但是它很有一些扯,畢竟曆史袁世凱與大刀王五之間毫無交集,譚嗣同與袁世凱之間的交集也不多。三個人壓根就沒有見過面,怎麼能夠結拜金蘭,成為了義兄弟?

而且,故事涉及譚嗣同、袁世凱,以及戊戌變法,題材宏大,影片影片波瀾壯闊,但是《一刀傾城》卻拍成了黑幫片的感覺。譚嗣同、袁世凱與大刀王五,在各自沒有名氣之間結識,然後共同闖蕩京城,最後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失去兄弟情,還成為了生死對手,這種設定,分明就是港片裡常見的黑幫片的路數。幾個小青年,初出茅廬,闖蕩江湖,最後兵戎相見,互相厮殺,這種套路在香港片裡實在是太俗套了。

沒錯,《一刀傾城》很套路,它原本就不是純原創,而是羅維的跟風之作,改編自1973年張徹執導、陳觀泰主演的《大刀王五》,甚至結局也完全沿用了原版。改編版裡隻是加入了袁世凱,讓沖突更加複雜化而已。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這些元素的設定,對于1993年的香港觀衆來說不新鮮,對于大陸觀衆來說,又太過于狗血,偏離曆史太遠了,兩邊不落好,票房撲街不是被冤枉的。

那麼是打鬥嗎?

也不是。

有人說《一刀傾城》的打鬥不怎麼樣。這簡直是開玩笑,這可是洪金寶親自做的國術指導,居然還有人懷疑他的能力?洪金寶也不是一個人,他可是有一個洪家班的團隊的,那可是全香港最頂尖的國術設計團隊及最厲害的龍虎武師團隊。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洪金寶的設計當然沒有問題,這片的打鬥也很精彩。不過,尺有所長必有所短,洪金寶擅長的是近身格鬥,這種動作放在時裝動作劇裡會很好,放在古裝劇裡,多少存在一些違和。

《一刀傾城》裡的長衫長袍在身,當然是古裝劇。而且,《黃飛鴻》《方世玉》等片已經把這種類型的動作給定義了,也就袁和平涉及的那種大開大合、飄逸潇灑、飛來飛去的動作顯得更好看。洪金寶在《一刀傾城》裡的動作設計,是有違于袁和平的定義的,他明顯是不想重複老路,想創新,可是他沒有考慮觀衆的接受度問題,也沒有考慮一年會上33部動作片。這樣下來,《一刀傾城》的動作是存在一些問題,有些貨不對闆的意思,但這不代表片裡的動作不精彩,而是觀衆的接受度的問題。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一刀傾城》的口碑逆轉了呢?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是思想理念,是不俗的台詞。

這就要回到文章開頭的“左派電影”的概念了。

要說“左派電影”,這的确是一個超大的話題,最早要回溯到1930年代的上海,那個時候就存在着明顯的左派文化及左派電影。随着抗日戰争的打響,上海由于戰争原因,大批知識分子南下,進入香港。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裡就有東江縱隊在香港組織營救茅盾、鄒韬奮等左派知識分子回國的故事。

1940年代的香港,左傾電影就蔚然成風,像《小二黑結婚》這樣的左派故事,在香港就有拍攝過。即便是進入1950年代,乃至1960年代,香港左派電影依舊活躍,而且是公開活動。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左派電影以長城、鳳凰、新聯三大公司為骨幹,後來合并成“銀都”,早期突出國家意識,同時兼顧香港本土殖民地文化,作品主要以社會寫實、家庭倫理為主,悲喜劇都有,重教化,也重娛樂。

當然,在1949年前後,大量大陸知識分子南下,進入香港,思想保守的右派自然也崛起了。右派電影以邵氏、電懋為主,引進西方現代電影思潮,思想西化,以開放姿态審視社會新階層,擁抱新潮愛情。

時間進入1960年代末,大陸進入文哥時期,極左思潮泛起。香港那邊的左傾思想已經跟不上形勢,慢慢也就率領了。不過,随着西方“新左派”思潮的泛起,香港也不落人後,在1980年代後也有了“新左派”。

這個“新左派”更偏向于國際上的左派,與我們所教科書上所講的左派已經大相徑庭了。現在的香港導演裡,陳果有明顯的新左派的傾向,他執導的“妓女三部曲”都明顯透着典型的“新左派”的思想,關注社會底層人,甚至有濃郁的本土意識。許鞍華的影片也有“新左派”的思維,同樣是關注社會底層,關注公平,不過《明月幾時有》裡又是典型的傳統左派的思維方式。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至于近些年的香港文藝片,基本上展現的都是“新左派”的思想,像《濁水漂流》《白日之下》《窄路微塵》,都是關注社會底層人群,付之于社會關懷。另一方面,保守的右派思維,也草蛇灰線般若隐若現,像《智齒》《命案》《殺出個黃昏》《風再起時》等片,所展現出來的守舊與懷念,還有對當下的社會的不滿,都在鏡頭的扭曲之下有所展現。這也是香港電影在離開純粹的商業市場後,開始回歸文藝本質後的表現,值得持續關注。

回說《一刀傾城》,它所展現出來的左派思想,就是典型的傳統左派電影的思路,就是對革命充滿了渴望,認同革命,向往革命,認同共和,反對投機,反對被迫,反對反革命。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前面我在寫胡金铨的《龍門客棧》時,就寫明了它屬于左派電影的屬性,大家可以回去翻一下。

《一刀傾城》的左傾,還展現在它直接照搬毛語錄,一字不改,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

“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相信這樣的話,大家都不陌生,都是主席的經典話語。

其他台詞,也同樣經典。

“揮不掉英雄淚,忘不了家國恨。喝不完杯中酒,唱不完别離歌。放不下手中刀,殺不盡仇人頭。”

“故國非國,有家無家,天下之大,何處有我王五容身之處。”

“八千裡地河山,萬千黎明,多一把刀和少一把刀,又有什麼分别呢!”

“但願天下蒼生安逸,個人名利又算得了什麼?”

“俗世洪流能站得住腳已經是千辛萬苦,想出人頭地恐怕比登天還難。”

“天涯路遠,不如振翅齊飛。”

“從來憂國人士,具為千古傷心之人。”

“隻要志同道合,哪怕它滿路風霜,總有豔陽高照的一天。”

“人生于世追求的是希望,但往往得到的隻有回憶。”

“血濺黃沙路,一死天下殊。”

“王五:譚兄,我們走。

“譚嗣同:我不走。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

“王五:走得了今晚,我們才有明天。

“譚嗣同:明天事,留給明天的人做。我今天做的,就是慷慨赴義,用我的血激勵大家。

“說完手指輕觸王五手中大刀,抹血奮筆疾書絕命詩。

“王五朗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兄,你對!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敗,今日你敗,隻敗在氣數,中國始終會走你的路。

“譚嗣同慘然一笑:中國始終會走我的路?。。。。。。。五哥,我想睡會,我很久沒有好好的睡一覺了。”

......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這麼考究的台詞,俯首皆是。

現在,很少看到這樣經典的台詞了。

《一刀傾城》的編劇張炭,幾乎已經将自己左派份子的定義寫在了自己的臉上了。

如果《一刀傾城》還不夠,可以再看看他寫的《黃飛鴻》裡的台詞吧。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也是一字不改的毛語錄)

“但願朝陽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鮮血滿地。”

“無論怎樣你們都要熬過今晚,那麼你們這一代就能看到明日的朝陽了。”

“以小民之見,我們不隻要練武強身,以抗外敵,更重要的是廣開言路,治武合一,那才是國富民強之道,區區一個金牌子,能否改變國運,還望大人三思,這金牌,送給您作紀念吧!”

......

别的不說,就這些台詞,家、國、情懷,都有了,影片的格局就低不了。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是以,隻要不拘泥于曆史架構,隻看影片的話,是可以被打動的。

但是,當時不行。

因為1990年的前一年,大陸發生的衆所周知的事件,讓海外傳統左派備受打擊,也讓國内格外孤立。這種情況下,《一刀傾城》主打左派意識,其實是不明智的,時候未到。

《黃飛鴻》就很聰明,它主打的是民族主義,凝聚的是民族意識,就巧妙地跳過了左右翼的分歧,求取最大公約數。

但《一刀傾城》的故事探讨的是維新與革命的問題,就再也躲不過了。何況,97未遠,就在眼前,香港右翼思維更勝,主打的是末日話題,這種情況下《一刀傾城》就顯得格外不合時宜。

上面說了,大陸觀衆又覺得過于違和,讓譚嗣同與袁世凱、大刀王五成結拜兄弟,實在是過于扯淡了。而且,這種兄弟情也太廉價,有着明顯的《古惑仔》的氣質。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隻是,随着時間的遠去,新一代觀衆逐漸成長起來,不再對于曆史備有包袱,寬容心也更強,當他們重新審視《一刀傾城》時,就會覺得這片敢說話,勇于說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非常難得,于是打分逐漸走高,口碑發生逆轉。

隻是,羅維早已去世,對于《一刀傾城》口碑逆轉的事,已經不再知道了,好可惜。

對于,有讀者說印象中《一刀傾城》以《大刀王五》的名字上映過。這個是記錯了,搞混了。大陸上映時,叫過《神州第一刀》,并沒有叫過《大刀王五》。

《一刀傾城》是香港電影。其實,“大刀王五”題材的影片,就拍過,早在1950年,就有《大刀王五血戰小霸王》《大刀王五浴血殲仇記》這樣的粵語片被拍過。1973年張徹還拍了一版《大刀王五》,由陳觀泰主演。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大陸這邊,則于1983年也拍過一版《大刀王五》。曆史上的大刀王五,史有其人,大名叫王正誼,是回族人,因為影片裡還讓王五腦袋上包了一塊布。很多大陸觀衆對于大刀王五的記憶,其實來自這一版為多。

左派電影《一刀傾城》害死了羅維,但它是洪金寶導演最佳影片

好了,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沒法再展開了,很多話題,随便展一下就可以單獨開一篇了,本文就簡單概括這麼多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