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作者:彩色港

人物譜(69)“老子賣肉從來不找錢!”(外三篇)

▓ 韓今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圖檔與本文無直接關聯

話說這天一大早,市中心菜場肉案上買賣興隆。一個細高個、穿一件顯得過大的中山裝的青年,騎一輛八成新的自行車,吆喝開衆人,要稱二斤肉。

“好!”賣肉的小夥子斜眼瞅了細高個一眼,揮動手中利斧,“啪!”斬了一塊,一稱,叫道:“兩塊錢!”

細高個用一個鐵鈎子一鈎,朝自行車龍頭上這麼一搭,抖抖衣服推車要走。

“嗳!錢呢?”賣肉的叫起來。

細高個眼一瞪:“老子買肉從來沒給過錢!”有點像《小兵張嘎》電影裡的日本翻譯官。

“哼,今天不行!”賣肉的把手中的斧子使勁朝肉案上一剁,“啪!”足足砍進一寸半。

“不行也得行!”細高個停下車子,一甩手拉開長褂子,從腰帶上拔出一把手槍來,向肉案上一掼。

賣肉的面不改色,微微一笑,拉開抽屜,左右手同時抽出兩把駁殼槍,也向桌上一掼:“今天不給還就是不行!”

細高個震了一下,又笑笑,點點頭。從上衣口袋掏出一疊整整齊齊的十元票子,抽出一張摔到桌上:“好,給就給,咱們後會有期!”

賣肉小夥子用油膩膩的手把錢向抽屜裡一撥,随即關上抽屜,吆喝道:“下一位!”

“嗳,找錢!”細高個有點急了,拍桌子。

賣肉的臉一擺:“老子賣肉從來不找錢!”

記于一九七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群衆語言

——摘自班組長學習班

“就是滾釘闆,也要完成四十六台!”

“班組工作是上頭挨熊,底下挨罵,不好幹!”

“心裡不太感冒,不幹就算歇。”

“大家呱叽呱叽!”“不要拍,一拍巴掌我臉就會紅。”

“上司路線對頭,想想有勁頭,幹幹有奔頭。”

“忙的忙,閑的閑,屁都來不及放,到最後,完成30%!科室屁股曬太陽,快活要死,像養老院一樣……”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樓上又唱戲了,三天熱燥,頭頂冒汗,要不了三天,冷冰冰的,零下二十幾度。”

“不要抓了榔頭到處轉,搖搖晃晃的,你加加肥皂水掃掃地也好,不要亂嚷嚷:把地掃掃!你就不能掃掃?”

“要把腰杆子挺直了,讓四百多号人的手一齊動起來!”

“官不大僚不小,烏紗帽沒戴,頭都墜歪了。”

“屁股底下點火,坐不住,到處跑。”

“孬種,樓上是渣滓洞還是白公館?”(樓上是廠上司辦公室)

“手拎漿糊桶,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糊到哪。”

“蘿蔔老得拔不動,隻能薅薅蘿蔔秧子。”

七六年三月底

《鐵牛傳前言》摘錄

腦子裡的倉庫打開了,多少年的苦辣酸甜,一宗一宗地撿了出來,這邊是黃連黃柏,勞動人民的苦難,那邊是蠍尾蛇牙,地主豪紳的罪惡。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可是沒動手,就病了,如此陰雲剛聚,一個雨星沒掉,又讓風吹散了,心裡好像亂麻似的。

一聽說有門,我就借高上牆,開門敞庫,把庫裡東西都搬了出來,有了磚瓦木料,大家便幫助我,劃線刻印,搭房架子。袖筒裡藏煙袋,直出直進,搭架子的秫稭,有杆沒葉。好些唱本,拐彎抹角,有起有落。有的有枝有葉,有花有朵。悲得引人掉淚,樂得讓人捧腹。但這些東西,花不是鮮花,葉不是綠葉,治不了病,隻能當做藥引子。可是無針不引線,無水不行船,這麼一引,把或經過的生活,群衆的話兒都勾起來了,像泉水似地從筆尖流出。寫到順利時,像揚帆得順風,一撂三節,寫到困難時,懵頭轉向,腦子像開飯鍋一樣。那些人,翻來覆去,像幹鍋烙餅。

唐僧取經路上九妖十八洞,寫長詩也遇到無數困難。……認識到鐘是鐵的,鑼是銅的。……憋得我好像走馬燈一樣,這跑那颠地找人問。

從春天小苗出土,寫到打苞繡穗,又從秋天五谷成熟,寫到雪花紛飛。眼看我蠟頭不高,一根香就要完了,好像冷手抓心。有吃就要吹聲喇叭。

我個人無非是泰山一把土。群牛一根毛,蒼中一粒粟,果園一枝桃。

摘錄于七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電影名字的故事

《阿勇》、《阿福》出生在《延豐湖》畔的一個《鮮花盛開的村莊》。為了《打擊侵略者》,伴着《海岸風雷》,參加了《地下遊擊隊》,《南征北站》。《渡江偵察記》後的一次《難忘的戰鬥》中,他們和《勞動家庭》的《賣花姑娘》、《春苗》,用《地雷戰》、《道地戰》,在《雷雨》之前向敵方發動《奇襲》。《為了新的一代》,三個《戰友》《甯死不屈》,像《鋼鐵巨人》,屹立在《青松嶺》的《森林之火》中,像《碧海洪波》中《閃閃的紅星》。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戰鬥的早晨》,《南江村的婦女》來到《第八個是銅像》的《英雄兒女》墓前,發覺《紅雨》将《多瑙河之波》染紅。

《第二個春天》,正是《創業》的《火紅的年代》。《摘蘋果的時候》一個《豔陽天》,《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山村女教師》,與《看不見的戰線》上的《偵察兵節振國》,從《沸騰的群山》,為了解《金姬與銀姬的命運》,沿着《金光大道》,度過《盤石灣》,來到《琛姑娘的松林》。《東海》《小哨兵》《海霞》給他們講了《三妯娌》的《巴布什卡曆險記》和《一個護士的故事》。《黃河少年》,《小八路》,《小号手》這些《年輕的一代》《小将》的《腳印》,永遠銘刻在《戰鬥的道路》的《廣闊地平線》上。

編于七六年四月十二日

作者的《人物譜》原稿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後記】一共60個電影名字,編成一個小文章,當時經常做這種嘗試,今天看看,可以回顧當時看過的電影。

《群衆語言》是參加印機廠班組長學習班的發言記錄,都是道地的勞工語言。當時還是很注意學習的,自覺接受勞工階級的再教育。

《鐵牛傳》的作者叫霍滿生,看他的前言寫得特别生動,是以摘錄了一下,好像是《人物譜》中唯一抄錄的文章。

《老子賣肉從來不找錢》原來是第16本的最後一篇,感覺生動有趣,放到第一篇去了。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作者簡介】韓今,男,市級機關退休幹部,江蘇省、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中央及省市報刊雜志發表小說、散文250餘篇,多篇獲獎。所著兩本文學作品集《老團長與新房客》和《閱盡人間春色》分别在2019年和2022年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并分别在第二年第二次印刷,配送各地圖書館。

曝光70年代日記|記錄群衆語言,摘錄小說前言,用電影名編小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