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發展如何影響勞動力就業

作者:企業思想家
人工智能發展如何影響勞動力就業
人工智能發展如何影響勞動力就業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重要引擎,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人類獨立勞動的空間将被壓縮,人機關系将被重構,“人機合作”“人機協同”将成為勞動就業的新常态。為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勞動就業帶來的挑戰,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01

經濟效益與技術選擇

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是動态、持續、不可逆的,技術進步路徑不同,其驅動經濟增長的路徑也有差異。同時,技術在發展路徑的每個時間節點對經濟效益及就業效應的影響不同,這為解決人工智能技術與勞動力就業之間的沖突與沖突提供了可能:基于經濟效益的考量控制技術投資方向,科學把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外生性,選擇适配于本國經濟發展的技術進步路徑,弱化人工智能的就業替代效應,阻截技術性失業,以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就業吸納效應,實作經濟效益增長與技術發展進步的雙重目标。

1.把握新興技術的外生性,優化技術發展路徑

技術進步對經濟的影響向來是經濟增長的重點問題,目前經濟發展愈發具有技術驅動的屬性,呈現出一種“技術—經濟”增長範式。“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新産品、新行業和新基礎設施的爆炸性增長,它逐漸産生出新的“技術—經濟”範式,這一範式在技術擴散期間,對企業家、經理、創新者、投資者和消費者在個人決策以及他們的互相作用方面加以引導”,技術進步不僅催生出一批新興産業,而且也會向傳統産業滲透,進而促進在新興技術應用、産業規模、組織方式等方面的轉型更新。

技術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容小觑,應深刻把握其外生性特征,優化技術發展路徑。

一方面,中國作為開發中國家,擁有較大的技術選擇空間,可基于本國經濟發展實際選擇并融入已有的适配性新興技術;

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大陸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對技術進步路徑進行适當控制,結合勞動力市場政策綜合考量财政政策與貨币政策、産業政策與區域政策、人才政策與科技政策,對技術發展路徑進行适當管理。

2.擴大新興産業的再生産,強化就業吸納效應

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具有可觀的吸納效應,尤其是在新興産業領域,技術進步通過降低企業生産成本增加利潤所得,在促進生産規模擴大、新興産業興起的同時帶動其他産業的發展,進而有效帶動就業增長,“在新的生産協作中,需要技術開發、操作、維護等人員支援新技術運作,創造出新的崗位,而在新技術應用擴張過程中就會對上下遊行業關聯産生溢出效應,進而增加就業崗位”。基于此,應擴大新興産業的再生産,以強化其就業吸納效應,帶動更多勞動者就業。

一方面,應鼓勵新能源産業做大做強。大陸新能源産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具備發展新能源的市場優勢與低成本優勢,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技術研發角度,都應促進新能源産業的擴大再生産。

另一方面,要支援網際網路産業做優做強,包括網際網路裝置制造業、服務業與通訊業等在内的新興産業,發揮其擴内需、調結構、保增長的經濟效益,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提高大陸國民經濟增長的品質與效益。

02

技能教育訓練與勞動轉型

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将推動不同工作類别和行業的轉型,世界經濟論壇釋出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目前勞動者所需的核心技能是分析思維、認知技能(創造性思維)與自我效能技能(韌性、靈活性與靈活度),其中認知技能的增長速度最快,反映了勞動者在工作場所解決複雜問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興技術的發展對勞動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勞動者技能提升方案,明确勞動力轉型的優先事項與行動政策,實施自動化與技能教育訓練并駕齊驅的轉型戰略。

1.加深人機協同程度,實作人機雙向賦能

事實上,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基于各自的比較優勢實作協同發展。勞動形式“由科技勞動與生産勞動相分離的形式向科技勞動和生産勞動相結合的形式轉變”,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可發揮其創造性才能,從事“非結構化”工作,而機器可基于自身的資料處理能力從事“結構性”工作,通過“人機合作”實作融合共生發展,達成“雙向賦能”的發展目标。勞動者可通過分析人工智能的運作邏輯“訓練”其思維能力,使其朝着有益可控的方向發展,彌補人工智能在思維層面的不足;而人工智能作為人的腦力與體力的延伸,可輔助勞動者處理資料資訊、作出判斷決策、預測未來趨勢等。

人機協同除了具有互補性特征外,還具備一定的創造效應與溢出效應,随着人機協同程度的加深,将拓展各自的能力邊界,産生大量的新興就業崗位。當人與機器合作時,勞動者利用機器快速靈活的疊代能力可強化工作研究的正确性與可靠度。

為進一步深化人機協同程度,實作人機融合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一要正确認識人工智能的本質,即作為人類智能的彌補、延伸和增強,人工智能是對人類智能的模仿,其最終目的是将人類從繁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二要建立緊密的溝通與協調機制,即人與機器之間的雙向交流,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作人機互動式對話,促進雙方的有效溝通;

三要建構持續學習、改進的長效機制,人機協同是一個不斷進步、發展的過程,應注重人機合作的經驗總結,通過持續學習不斷優化合作模式,提高人機協同的效率與品質。

2.加強技能教育訓練力度,弱化就業替代效應

随着産業發展向智能化、網絡化縱深推進,新興産業鍊不斷創新延展,勞動者的就業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短期而言,人工智能的就業替代效應顯著,當新興産業部門的崗位創造尚未凸顯而勞動力市場仍呈現緊縮平衡态勢時可能會導緻技術性失業問題,勞動力市場須及時作出适應性調整,對可能受沖擊的傳統勞工給予足夠重視,通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教育訓練來弱化人工智能的就業替代效應。

一要通過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多元教育訓練協作機制,為傳統勞工拓展職業發展管道。立足政府、企業與教育訓練機構,發展靈活、開放、可持續的教育訓練機制,使勞動者接受有關人工智能技術與知識的教育訓練,以适應新崗位的需求。

二要打造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吸引各方資源投入勞動者的技能教育訓練。借助平台優勢發揮其輻射作用,對接網際網路平台、企業、産業園等提供的就業與技能服務教育訓練服務,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通過提前介入教學實作後期的持續成長。

三要加強技能教育訓練資金的精準投入。積極探索勞動者技能教育訓練的融資機制,加大對職業技能教育訓練與智能化技術結合方面的資金支援,設定職業技能專項資金,在一定期限内加大專項技能的重點領域投入。

03

宏觀引導與政策規制

面對人工智能背景下出現的就業問題,公有制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與對策,這是因為“私有制的基礎是生産力發展的相對有限性、物質财富的稀缺性和對物質财富的排他性占有”,而共享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本質特征。因而,在宏觀引導方面應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帶動就業方面的作用。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争力”,通過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保證其達到促進社會就業的良好效果;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指出要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政策支援力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态勞動者權益保障,發揮平台企業在擴大就業方面的作用”,通過校企合作、産教融合暢通勞動者與民營企業的資訊管道,實作企業人才保障與社會就業擴容的“雙赢”目标。

為更好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對勞動力就業的沖擊,在政策規制方面應着眼于人才培養體系與社會保障體系兩大要點。

1.普及人工智能技術教育,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應當承認,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短期内必然産生技術性失業的風險,而要适應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需求,就必須提升教育水準與教育品質。

一要因地制宜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乃至中國小教育中開設相關課程,普及人工智能的知識與技術,進而提高未來勞動者的人工智能技術素養;

二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國家急需的基礎領域、關鍵技術與核心應用,“瞄準理論、算法、平台、晶片等一些關鍵領域,建構‘人工智能+’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三要積極探索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交叉學科在内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構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産學研相協同的育人機制,及時、有效地提供人工智能時代所需的新知識與新技能。

此外,還應加強高等院校的人工智能方向的學科建設,适時增加學科經費投入,強化師資力量,建立校企雙方師資交流與學生實踐的常設機制,精準對接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學習與短期技能崗位需求教育訓練,做好智能化人才的前期儲備,以更好地應對傳統業态的轉型更新。

2.實施技術沖擊兜底措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規模在一定時期内無法衡量,對就業産生沖擊的周期長短尚不确定,其對勞動力就業存在跨期時間效應: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就業吸納效應,在長期中随着人工智能發展的成熟化與規模化會帶動新崗位的出現,但短期内的就業吸納效應并不确定,即在新興産業的爆發與勞動者的就業吸納之間存在非對稱的時間效應。在新興産業爆發吸納勞動者就業前需要“社會等待”,在此期間勞動者就業呈現明顯的不穩定性。

因而,要實施積極的技術沖擊兜底措施,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纾解勞動者的就業難題。

一要借助大資料技術平台系統,組建全國就業資訊動态庫,重點監測受人工智能技術沖擊大的勞動者群體,定期釋出相關就業狀況資訊,實施有針對性的就業幫扶;

二要構築社會保障與工資保險的安全線,通過建立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失業保險與救濟等相關制度體系,保障失業者或即将失業者在跨期效應發揮周期内的基本生存;

三要完善有關靈活就業的法律法規,“從立法層面對不同類型用工方式進行差別規制,加強對靈活用工方式的法律監管”,⑥保障靈活勞工在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益,進而規避由技術性失業引起的社會風險與貧富差距問題。

縱觀人類發展曆史程序,技術進步為理想目标的實作提供了諸多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自動化機器體系的大規模應用是其典型特征,技術進步帶來的便捷隻是資本逐利的衍生品,勞動者就業與技術發展之間的沖突無從避免。

面對經濟發展的全球化、數字化與智能化,大陸亦需回應當代固定資本革新導緻的技術性失業沖突,并提出合乎國情的解決方案,與資本主義相差別,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在深刻洞察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性、經濟性與社會性的基礎上,綜合研判技術進步、經濟增長與勞動者就業之間的關系,在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與産業發展的融合中減少由技術進步帶來的規模性失業,進而建構技術進步與勞動者就業之間協同發展的經濟生态圈。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旭,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于蒙蒙,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郭義盟。來源:《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