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美新區!《光明日報》聚焦西海岸碧海藍灣

作者:青島西海岸釋出

5月18日,《光明日報》生态文明版“美麗中國萬裡行”欄目刊發《這片碧海藍灣又可以親近了》,從藍色海灣、綜合管控、倚綠生金三個方面,用大篇幅重點報道新區持續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探索打通“綠水青山”轉化 “金山銀山”路徑,書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大美新區!《光明日報》聚焦西海岸碧海藍灣

《光明日報》2024年5月18日9版

報道詳情

這片碧海藍灣又可以親近了

【美麗中國萬裡行】

坐落于黃海之濱、膠州灣畔的第九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有着309公裡綿延曲折的海岸線,2129平方公裡陸域和5000平方公裡海域互相輝映,賦予了這裡獨特而浪漫的濱海風情。

漫步于蜿蜒的沿海棧道,看碧海藍灣、沙鷗翔集,很難想象,這裡曾因布滿大大小小的養殖場和交錯縱橫的看護棚,而很難走近大海。

自2016年開始,青島西海岸新區在全國率先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通過持續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強化陸海統籌的“城、灣、島”生态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在大力推動海洋産業集聚發展的同時,着力推進海洋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書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大美新區!《光明日報》聚焦西海岸碧海藍灣

藍色海灣顯真容

大海明明就在眼前,走過去卻要七拐八拐折騰好半天——這是多年前青島西海岸新區台西頭村村民肖聖金的生活日常。“海邊被漁民私搭亂建的小養殖場占滿,周圍還亂七八糟地搭滿看護棚,想要親近大海得一路‘披荊斬棘’。”肖聖金回憶說。

“以前新區的海邊存在私搭亂建、盜采海砂等現象,擋住了去海邊的路,‘近海不親海’讓市民們苦不堪言。”曾任青島西海岸新區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的朱科感慨道。

2016年,圍繞拆違建、清岸線、調項目、修慢道、植綠化、保文化六大任務,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始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養殖戶的拆遷問題是行動的一大難點。“我跟養殖打了半輩子交道,池子拆了這不是斷我活路嗎?”劉振朋曾是新區薛家島街道的養殖大戶,對拆遷政策一度很抵觸。

為減少拆遷改造對百姓生計的影響,青島西海岸新區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對養殖戶等沿岸經營者,給足補償,且積極引導扶持大家轉崗就業;預留出海碼頭,為漁民提供更便利安全的出海環境;配套發展旅遊業,拓寬增收管道……

“藍灣整治啟動後,落戶新區的項目在規劃審批前必須考慮對海岸線及海洋生态的影響。盡管限制多了,來的項目卻沒有少,品質反而更高,大家都看中了生态改善後的發展含金量。”曾任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拆遷保障部部長的劉良表示。

大美新區!《光明日報》聚焦西海岸碧海藍灣

周末的鳳凰山公園,露營基地裡帳篷林立,市民們臉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這裡過去被規劃為高檔度假酒店,考慮到項目會破壞原有海岸線環境,阻擋市民親海視線,我們按程式終止建設并進行拆除,建起現在這座生态公園。”朱科說。

據悉,自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新區共清理岸線130公裡,拆除海域養殖池600多萬平方米,綠化面積近220萬平方米,藍色海灣漸露真容。

綜合管控有“天網”

“徐書記,又巡邏呢?”“是,剛看完一圈!”暮春四月,沿着風河晨跑的人不少,同樣早起的,還有正在巡灣檢查的徐強。

作為灣長,徐強每周要進行一次巡灣,主要負責垃圾清理、雨後水質監測、管控入海入灣排污等。

“有一次,我巡灣時發現風河入海口附近的河水渾濁,趕緊拍照上傳到智慧化巡灣系統App。”徐強說,系統背景收到消息後即刻聯系了排水公司,經過溯源排查,發現有一處污水管道破損,導緻污水冒溢排放至入海口。

要想把沿海一線治理好,就要把入海河流治理好。據統計,青島西海岸新區共有大小河流46條,其中入海河流20條。縱橫交錯、水系相通的河流一旦遭到污染,勢必影響海灣水質。

“新區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在海灣,由灣長對污染防治、生态修複等負責;在陸地,由河長統籌協調城管、水利等部門,確定水質達标排放。”青島市生态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向東說。

大美新區!《光明日報》聚焦西海岸碧海藍灣

據田向東介紹,目前全區共有像徐強一樣的鎮街級灣長19名,區級、鎮街、村(社群)三級河長1507名,灣長制與河長制關聯後,真正實作了每一米海岸線或河道都有人管,有效解決了海灣反複污染難以根治的問題。

但灣長制雖好,灣長也不可能時刻守在河邊。如果出現緊急污染狀況,怎麼辦?在青島市生态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生态執法智慧監管指揮中心,記者找到了答案。大螢幕前,從業人員調出實時監測畫面,不同水源地保護區内的水質資料和水體情況一目了然。

“通過生态環境智能遙感監管平台,我們可以對飲用水源地和入河(入海)排污口進行智慧監管,同時不定期開展無人機精準航拍巡查,收集排污口的現場照片和視訊等資料,讓黑臭水體和非法排污行為‘無處遁形’。”青島市生态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前灣環境管理處業務一科負責人鮑德強說。

在鮑德強看來,創新智慧海洋管控模式,就相當于織起一張海洋綜合管控的“藍色天網”,不僅提高了執法效率、節省了人力物力,還大大減少了監管盲區。

綜合施策之下,位于西海岸新區的靈山灣獲評全國首批美麗海灣,30公裡海岸線全部被打造為公衆臨海親海岸線,親水步道、觀景平台、休憩驿站和視覺通廊等一應俱全,形成一套政策引領、長效監管、科技支撐、群眾參與的海灣整治“靈山灣模式”。

倚綠生“金”帶來驚喜多

臨近傍晚,平靜而廣闊的海面被落日的餘晖鍍上一層金黃,海風輕拂,蘆葦搖曳……置身于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島,一切都是那麼令人心曠神怡。

大美新區!《光明日報》聚焦西海岸碧海藍灣

作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前不久,靈山島的生态産品價值核算結果出爐:經測算,2022年靈山島的GEP(生态産品總值)為59474.45萬元人民币。

“作為生态資源權益名額的重要組成部分,核算結果将用于開展産權交易,為創新發展特色生态産業、拓展延伸生态産品的産業鍊和價值鍊積累資金、探索經營開發路徑模式,也為山東乃至全國海洋海島領域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提供新樣闆。”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鋒介紹。

如此高的生态産品價值,從何而來?“除了推進家庭清潔能源取暖改造,我們還積極開展碳減排激勵機制試點、燃油車‘零進島’、太陽能路燈照明全覆寫等項目,逐漸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彙,實作自主負碳。”李鋒表示,下一步将把持續減碳、負碳的理念貫穿于海島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讓島民群衆切實感受到負碳與價值轉換帶來的驚喜變化。

同樣有效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還有與靈山島隔海相望的唐島灣國家濕地公園。據悉,這片占地1300公頃的濕地,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的固碳能力不容小觑,累計可減少72萬噸碳排放量。

大美新區!《光明日報》聚焦西海岸碧海藍灣

“這些減排量經國家核證後,就可以拿到碳市場進行交易。銀行以碳市場當日價格為依據,以濕地減碳量的遠期收益權為質押,測算出貸款金額。”青島西海岸旅遊投資集團金鳳凰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曉龍透露,作為唐島灣濕地的營運管理方,2022年企業獲得了一筆2000萬元的低息碳彙貸。

“拿到貸款後,我們主要用來清理整治海域垃圾和濕地灘塗,還有一部分用來對岸線護坡、堤壩、人行道闆、遊樂設施等進行提升改造,2023年共修複堤壩和護坡5000平方米,綠化提升10000平方米。”談及款項的用處,黃曉龍如是說。

以改善生态環境換取資金,再以資金反哺生态環境持續提升,青島西海岸新區走出了一條倚綠生“金”的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道路。不僅如此,新區還是全國首批、山東首個獲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的區市,全國首家自然碳彙研究院亦在此落地。在2023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上,新區以當地的海洋碳彙項目抵消活動中無法減排的821噸溫室氣體,實作了“零碳論壇”。

“我們将繼續聚焦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環境,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态環境,以高品質生态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區實踐。”田向東對此充滿信心。

(記者 劉豔傑 通訊員 陶雯雯)

(編輯:L,本文由西海岸釋出制作,來源于瓜光明日報,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