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氣不足,脾胃病的根源!中氣不足,需要用此3味藥:黃芪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治療氣虛下陷,黃芪是常用之品,因為黃芪既能補氣,又能升舉陽氣,固密腠理。氣虛且陷,表虛不固證候,投此則氣虛得補,氣陷得升,表衛得固,可以一舉三得。

黃芪入藥最早始于《神農本草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被人們譽為“補氣聖藥”。黃芪,又名王孫、百藥棉、箭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幹燥的根,主産于山西、内蒙古、甘肅、黑龍江等地。中醫學認為,黃芪味甘,生者性微涼,蜜炙者性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解毒生肌的作用。

中氣不足,脾胃病的根源!中氣不足,需要用此3味藥:黃芪

長肌肉、充腠理,久久為功。提到補氣中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人參,那為何“補氣聖藥”不是大名鼎鼎的人參而是看上去略遜一籌的黃芪呢?兩者的差別就在于,人參大補五髒之元氣,功力峻猛,多用于危急重症;而黃芪補肺脾之氣,藥性較溫和,長肌肉、充腠理,久久為功。

  可以說,黃芪是氣虛體質者的“當家”藥,有它在,氣虛體質人群就像擁有英勇的禁衛軍一樣,外界邪氣不可侵犯,内在運作井然有序。

  那麼,氣虛體質人群有什麼特征呢?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釋出的《中醫體質與分類判定》标準,氣虛體質者表現為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形體特征表現為肌肉松軟、不實;心理特征為性格内向,不喜冒險;發病傾向為易患感冒、内髒下垂等病,病後康複緩慢;不耐受外界風、寒、暑、濕邪等的侵襲。

  氣虛質的人中氣不足、托舉無力,易患胃下垂、子宮脫垂等疾病,肌肉松軟、腠理不固,易出汗、易感冒;體形容易走兩個極端,要麼過于消瘦,要麼過于虛胖;對外界環境不耐寒也不耐熱,稍冷則厚衣,一熱就出虛汗。

中氣不足,脾胃病的根源!中氣不足,需要用此3味藥:黃芪

明代《本草正》記載:“黃芪味甘,氣平。氣味俱輕,升多降少,陽中微陰。生者微涼,可治癰疽;蜜炙性溫,能補虛損。因其味輕,故專于氣分而達表,是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并言黃芪對于“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這種雙向作用發揮的基礎,一方面是黃芪長肌肉、充腠理,使人體肌表腠理緻密且開阖自如,另一方面是黃芪溫和綿長的補氣作用,使驅邪外出而汗解有了内力支撐,可謂絕妙。

黃芪:藥膳中的多面手

  黃芪最早并非普通老百姓所用的藥材,而是一些王公貴族使用後的“名人效應”使之得到推廣,後來才“飛入尋常百姓家”。

  比如《醫方考》記載了一則“許胤宗黃芪防風湯熏蒸法”治好南陳柳太後中風不語的醫案。方法是用黃芪、防風若幹煮湯,置于床下熏蒸全身,柳太後“次日便得語”,經過一段時間調理便恢複了健康。中風為體質虛弱、氣血失調所緻,黃芪補氣升陽、固表行滞;防風祛風勝濕,以熏蒸法令藥力入腠理,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作,是以獲效。

中氣不足,脾胃病的根源!中氣不足,需要用此3味藥:黃芪

  到了宋代,黃芪的藥補作用進一步發揮效果,黃芪粥已經久負盛名,如蘇轼專門寫詩稱贊黃芪粥,曰:“白發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

  大陸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胡适,在中年以後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于是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特别是在講課之前,先呷幾口黃芪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氣虛體質的人也可以像胡适那樣,每天用10克左右黃芪開水泡後代茶飲,堅持一段時間會明顯感覺身體氣力增強了,說話底氣也足了。另外,還可以在煲湯或者烹饪時适當放一些黃芪,再酌情配用其他藥食兩用的食材,效果也不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