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作者:黔中平壩

2024-06-06 01:10:24 來源: 安順日報融媒體中心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屯堡的守望

□李天斌

一把傘

  純淨的淡紫色。細碎的花紋。産地:杭州。傘名:天堂傘。這不是我打着走過江南的那把雨傘麼?那是在五月,煙雨輕攏慢拂,垂柳絲絲入夢,唐詩宋詞的意境翩然而來又翩然而去……打着這樣的一把傘,穿過蘇州古城,經過園林,去寒山寺,到周莊。粉牆、黛瓦、亭台、樓閣、才子、佳人,江南的故事,在這樣一把傘下蕩漾……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屯堡婦女

  此刻,我仍置身江南麼?此刻,煙雨依舊,石牆、黑瓦、青石闆鋪成的街道依舊,時空仿佛已凝滞——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黔中寓兵流長華夏千秋歲。時間之上,歲月之中,天龍屯堡古鎮,可是江南遺落的一枚棋子?從江南水鄉到黔中深山,不已經是許多世代了嗎?卻為何,這情這景,竟依舊如此相似?

  沿着資料裡提供的線索,觸摸到這古鎮流淌的血脈——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三十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元朝殘餘勢力後把軍隊留在雲貴高原,此外,從江南等地征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賈、犯官等到此居住。其中,軍隊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後裔,也就是古鎮的居民,就叫“屯堡人”。六百多年來,他們始終沿襲着明代江南人的文化習俗……

  還有什麼比這一份堅持和恒久更讓人感動?在此之後,是否也有一個族群遙遠厚重的背影?

一條街

  與時間有關。當我走進這條街道,就知道,這條街道應該以時間命名。

  在街道入口,赫然入目的石碑,镌刻着古鎮的曆史——四位從江南入黔的始祖,他們的姓氏、名字連同他們曾經的戰事和輝煌,都以文字形式呈現在石碑上。可是正如風雨剝蝕的歲月,這些渴望不朽的記錄,早已細若遊絲、若隐若現。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屯堡街道

  并且是,走進這條街道,又有誰,能真正觸摸到這些入黔始祖的過去?遠方蒼茫,遠方已遠。除了模糊的背影,祖先們的榮譽與驕傲都已零落成泥。祖先們帶給自己的那份自豪和優越,早已讓位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與日子……

  還有那些随便擱放在街道旁的石磨與農具,那些在一杆煙鬥下飽經滄桑的臉龐,那個旁若無人正在浣衣的婦女……都在真實地告訴你,昔日的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但來自精神的守望卻是真實的,看那在街道上正揮動着的青藍色寬袖長袍,俨然定格在六百年前江南時空的裝束,都在告訴你這一份真實的存在,讓你覺得奇異,讓你想要為之追溯——從江南到屯堡,從屯堡到日常,其間的漫漫長途,究竟是怎樣的一條守望之路?

一座房子

  石牆、石瓦、石柱,沒有絲毫宏偉的氣勢,隻有四處可見裂縫的石牆,以及歪斜的牆身在風中凸顯歲月的渺遠,隻有一個身着青藍色寬袖長袍的老妪,坐在門前的石凳上,擡起蒼茫的雙眼,蒼茫地看着我們。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雲山屯 盧維 攝

  如果不是導遊介紹,絕不會相信,這便是沈萬三直系後裔的住所。在五月的江南,我走過沈萬山故居。在那裡,雖然曾經的富貴也已經遠去,雖然一棟房屋的存在,并不能抹平曾經的傷痛和失落,但那棟做工精巧的四合院,還是給了我一絲安慰。畢竟,從那裡出發,那些隐約的輝煌,依稀可辨。但此刻,當我站在這棟房子之前,卻湧起了深深的失落。我甚至幻想起遙遠的場景——一個月黑風高之夜,當沈萬山帶着他的家人,懷揣朱元璋将其發配雲貴高原的聖旨,一路凄惶地來到這裡後,也許是太疲憊,也許是在這裡聽到了江南鄉音,總之他就在這裡停留了下來。然而此時,曾經的富可敵國,早已成為前塵舊夢。我想他一定是滿懷悲戚的,當他決定修建起這座石屋的時候,他就知道,作為故鄉,一定是回不去了——但我相信,正是從那一刻起,對故鄉的守望,就已經一點一滴開始如水漫流……就像此刻,這個身着青藍色寬袖長袍的老妪,在她蒼茫的雙眼裡,我始終相信,一定也有關于故鄉蒼茫的資訊在那裡流淌……

一堂戲

  在天龍屯堡,必定要看一堂戲。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屯堡地戲 薛峰 攝

  戲是地戲,有關專家稱它為戲劇的“活化石”,它與明王朝息息相關——“草創開辟之後,人民習于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之深意。”當戰事平息,金戈鐵馬遠去,當曾經的披堅執銳,變成泥土與農具的日常,當生命的一切都已歸于平淡,但對于國家的憂患意識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和品質?戍邊之苦,離鄉之恨,一旦同國家的安危興廢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一堂地戲就是一部書,就是講唱一個完整的征戰故事。一個故事,就是對于國家與民族憂患的縮影。我想,當地戲上演時,一種憂患意識,一定已經在這座古鎮流淌起來……

  我還想,也許,在對故鄉的守望裡,正是這份精神支撐,才使得這座古戲台,年複一年地不斷上演古戲。煙雨之中,那些忠孝仁勇的故事,正一點點從戲台上靠近我的内心……

一棵樹

  在即将走出天龍屯堡古鎮的時候,我看見了一棵樹。

  樹是槐樹,枝繁葉茂。樹在一口古井旁,茕茕獨立。據導遊說,六百多年前,當這些從江南來戍邊的将士和移民終于安居下來,就在這口水井旁栽下了這棵樹,暗寓背井離鄉、懷念家鄉和飲水思源之意。我的目光擡起又放下,放下又擡起,始終遊離在槐樹和水井之間——我想我一定是被某種情愫所擊中,一棵樹,一口井,竟然有如此的承載,且注定承載永年,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沉重和悲涼?

【文化中國行】讀懂屯堡六百年(四)丨詩意屯堡:江淮古韻源流長 世代傳承繪新景(下)

天龍屯堡

  怅望千秋一灑淚。時移代易,這一份與生命和年輪同步的回望,在時間與靈魂的高度上,已然烙下了不朽的刻度。然而,葉榮葉枯,關山阻隔,不見歸雁,鄉書不達,隻有一份空茫的回望,獨自而立,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執着和無奈?

  那麼,就讓我們記住一棵樹吧。當我走出天龍屯堡,走出這簾煙雨,最後把傘合攏,我想,一棵樹,會成為全部的隐喻和注解,成為守望江南故鄉的秘密途徑。

安順日報融媒體中心

來源:安順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