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二姐夫礙事,二姐一夜剝了800多斤蒜,賣了3100塊,掙錢不容易

作者:八義集的草根

端午節放假,二外甥兩口子在市裡帶孩子,二姐終于騰出空回家削蒜、賣蒜了。

上周她起完蒜,就把蒜架到二樓平房通風、晾曬了,這幾天天熱,鮮蒜折(she)秤厲害,早點賣完,蒜地裡套種了玉米,今年這個蒜季就算忙過去了。

二姐夫原本也想跟回去“幫忙的”,二姐嫌他礙事,讓他趁着假期加個班,晚兩天回家、不耽誤喝酒吃肉。

二姐夫一算賬,還是加班合适,肉錢、酒錢都有了。

二姐回到家,就忙開了,前夜就睡了兩個小時,一個人剝了800斤蒜,拉到街裡賣了3100塊,打統賬3.76元一斤,價格還算可以。

老家的收蒜點,越來越正規了,一來大蒜産業在邳州,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支柱産業,從業人員多,收蒜、銷蒜、深加工,更加規範;

二來競争者衆,市場機制下,蒜農得到了實惠,這幾年的蒜價逐漸穩定。

二姐賣蒜回來,給我貼了今年的蒜價:6.5公分(4.93)、6.0公分(4.33)、5.5公分(3.83)、5.0公分(3.33)、4.5公分(2.83)、4.0公分(2.33)。

沒二姐夫礙事,二姐一夜剝了800多斤蒜,賣了3100塊,掙錢不容易

蒜頭的價格是根據蒜頭大小、水分幹濕、品相而定的,主要還是是蒜頭大小;

其實蒜頭大小,不影響蒜的口感、營養成分、内在價值,吃的時候,不都是要剝蒜、再切片、剁碎的麼?

但貨賣一張皮,跟蘋果一樣,講究的就是賣相,消費者也預設蒜頭大、價格高。

二姐家将近4畝的蒜,扣除蒜種、塑膠膜、起蒜工、農藥、化肥等支出,估計能淨賺1.5萬,一年到頭的人情禮節夠了。

二姐大姐現在如同兩隻候鳥,一個月左右往返市裡和老家,忙着家裡的地,你幫我、我幫你,跟打遊擊一樣,市裡的孫輩輪換着、幫着帶。

她們逐漸适應了城裡的生活,農村的田地也沒舍得拌(扔),得空回家照看一下,土裡刨食,賺點零花錢,不然次次向兒女張嘴,也是難為情。

大姐二姐骨子裡還是農民,還是喜歡種地,自由自在,忙了一天,累乏後睡覺也踏實,但兒子兒媳要上班,隻能回去幫着帶孩子,雖有含饴弄孫之樂,但畢竟不自由,婆婆不好當。

兩個姐夫現在也60歲了,還在城裡打工,這個年齡,也幹不了幾年了,趁着機關還要他們(瞞年齡),再混幾年,不然現在回來啥事不幹,躺平養老,也閑不住。

二姐每年種蒜,都要留出兩分地來 ,用好蒜種、有機肥,更精細的勞作,種一些自家人吃的大蒜,今年仍然如此。

兩分地收了四五百斤,但賣相反而沒有大田的好,原因很簡單,沒有打農藥,上化肥,農家肥的肥力不行,蒜頭自然小。

但這樣的農家蒜味道,鮮辣中有一股清香,二姐夫、大姐夫能吃出來,我吃不出來。

那兩分地,是兩個姐夫上次一點點清出來的,農家肥也是一挑子、一挑子拖到地頭的,兩人當時嫌費事,還是捂着鼻子幹完了。

家在農村,有幾畝地,就圖個友善,以前四叔在時,别人都種産量高的雜交水稻,他就愛種除草費事、産量低,但味道好的“五七稻”(又叫粳米、黏米,端午節包粽子、春節炸果子用的);

“五七稻”因為特殊,得分開育秧、種收,十分麻煩,四叔又是精細之人,真是粒粒皆辛苦,一畝地收了不多的七八袋新稻,這家送點,那家送點,自己倒留的不多,就圖個自己吃的實惠。

二姐也是這樣的人,舍小家、顧大家,自家地裡種點芝麻、綠豆、蠶豆、有機蒜,然後費事的一一收了,這家分點、那家分點,更忘不了寄給我和四姐。

四姐說蒼南超市五個半左右(5.5公分)的要9.9元一斤;我看了上海的菜場,7元一斤。

可可說,“俺四姨 ,你超市買的是大田蒜,用了幾遍化肥、農藥;俺媽種點的是有機蒜,用的是農家肥,價格還得貴。不夠功夫錢,蒜頭小,但硬實,好吃。”

是的,二姐擅長做的蒜爆魚,就是要用有機蒜的小蒜頭,做出來才入味,蒜頭吃起來也很好吃,不怎麼喜歡吃蒜的我,也能吃個一顆不剩,比魚肉還喜歡吃。

老家邳州,多年來以農業為主,發展不易;這些年通過大蒜産業,也算是找到了農商貿的結合點,經濟助力明顯。

家鄉的大蒜,在家見得太多了,以前從不當好的,現在“蒜你狠“了,成了父老鄉親增收的一條途徑,令人高興。

母親雖然不在了,但每年從二姐寄來的大蒜中,還能感受濃濃的親情和鄉情。

不過,這次我隻讓二姐寄了15斤蒜,太多吃不了;

二姐給四姐郵寄了30斤,她說要腌醋蒜吃,給她郵寄的還有家鄉的小魚、煎餅、粉絲.......

端午節到了,想起了四叔,也想起了二姐,這都是親情的傳承。

以後一個家庭,都一個孩子,這種親情,也日漸寡淡了,想一想,還是挺可惜的。

(謝謝閱讀)

(之前曾有讀者朋友,留言要老家的大蒜,找不到留言資訊了,想要的話,私聊聯系我吧,讓二姐從老家給寄點,[作揖]。)

沒二姐夫礙事,二姐一夜剝了800多斤蒜,賣了3100塊,掙錢不容易
沒二姐夫礙事,二姐一夜剝了800多斤蒜,賣了3100塊,掙錢不容易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