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作者:老丁看世界2022

(1)

周日一早,呼朋喚友,再度開啟陽原尋迹活動。

早餐之時,聽聞雲起和紅葉在酒店旁邊不遠的地方尋得一墩,遂大夥皆有興趣第一站就來到了這裡。

奧普酒店西偏南600米處,一墩,西城鎮烽火台,河北省文物保護機關。

很蹊跷,該烽火台雖貴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但未被算進長城資源之中,也即未被納入長城體系之中。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2)

陽原縣城所在地為西城鎮,曾有古堡,今痕迹全無。

縣城外北側,有建立大覺寺。

大覺寺俗稱西大寺,原位于陽原縣舊城西北隅,建于元泰定七年(133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解放戰争期間寺院大部分建築毀于戰火,2009年擇新址重建。新的大覺寺占地100畝,中軸線對稱,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樓、鐘樓、鼓樓、牌樓、伽藍殿、祖師殿、五觀堂、客堂、念佛堂以及其它附屬建築,寺外建有大戲台。

今大覺寺中的出家人為尼姑,亦為五台山竹林寺之下院。

雖寺院建成十餘年,但整體尚未最終完工,香火也似不旺。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3)

朱家莊村西北角,一墩,朱家莊烽火台,河北省文物保護機關。

大墩,雄壯,四周殘留禦牆痕迹,今建院牆進行保護。

墩前豎一文保碑,以明長城之名晉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機關,但奇怪的是未被算進長城資源之中,也即未被納入長城體系之中。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4)

西辛莊村中部西側,一舊堡,牆垣多整,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65米,正中南北一條主街,東西橫四條小巷,将整個堡城分割成東西各四塊的棋盤狀格局。今城堡内住戶已全部遷出,風吹日照下各戶各院成寂靜蒼涼狀,堡外西側和南側為河灘之地。

據介紹,西辛莊初成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屈、薜兩姓先來定居,曾名崇新堡、辛莊堡,後更名西辛莊。《察哈爾省通志》載,該村為“明時建。現尚完整。東門一,門洞上有字曰:崇新堡。陽原田賦冊作辛莊堡。”

實地觀察,堡門似應開在南側正中,南門西北角一小院,北側一小廟,南側一小戲台。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5)

西辛莊西南方向兩公裡處,雙堡并立,東側一座略大,為東一柳營堡,西側一個略小,為西一柳營堡。

一柳營堡村也是以由兩個自然村組成,東一柳營村和西一柳營村。兩堡相距60米,兩村則基本相連。

兩堡基本空置,零星幾戶仍未搬離,一片殘破凋敝之像。

東一柳營堡址和西一柳營堡址均為陽原縣文物保護機關,皆有文保碑豎立在城堡前。

東堡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15米,東側、北側和西側北段牆垣多存,四角墩和各邊各一馬面皆巨大厚實,開南門,無存。

西堡東西長125米,南北寬80米,東側、北側和西側牆垣多存,南側局部失,四角墩和各邊各一馬面皆巨大厚實,開南門,無存。

兩堡間北側一烽火台,殘損呈尖錐狀,頂部有青草披覆,遠觀似頂着一頂小綠帽。同樣讓人不解的是長城資源普查中沒有此墩。

城堡中曾經的住戶雖不多,但破房碎瓦中顯露當年也都曾是豪宅顯貴,難不成隻有地主老财才有能力住進堡中。風水輪回,今日隻有最困頓的人家還沒有從堡牆内搬出。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6)

雙堡正東2000餘米處,西溝堰村的西側,一墩,西溝堰烽火台,烽墩挺拔,禦牆完整,這回長城資源普查中沒有遺漏了。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7)

向南行,柳樹皂堡沒能留住我們,西側相鄰的兩個烽火台也沒有讓我們停住腳步,要家莊鄉中可能存在的小堡也不在我們尋訪的範圍中,直接來至東咀坡村,甚至這裡的一個殘堡我們也沒了興趣,就是想看看這裡的興福寺。

興福寺是舊址建立,始建年代無從考證,從現存兩通古石碑中可知在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修繕大殿、配殿,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修繕殿宇和鐘鼓樓。上世紀六十年代寺院被拆除,2004年開始重建,今仍在塑像中。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8)

這兩日在遊玩過程中數次橫跨桑幹河,今次再行于此,停車一觀,這可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之上遊段哦。

永定河段也是我心心念念要行走或騎行的一條河流,不過僅騎行了一次,行程80公裡,隻能算是開了一個小頭吧。

桑幹河,舊作桑乾河,相傳每年桑葚成熟的時候河水幹涸,故得名。古稱漯水,溹涫水,為永定河的上遊,是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幹河上源為山西省的源子河與恢河,一般以恢河為正源,兩河于朔州附近彙合後稱桑幹河。在河北省懷來縣朱官屯與夾河村之間彙洋河後,經官廳水庫後,始為永定河,長506公裡。

桑幹河流域是晉冀交界地區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培育了以陽原泥河灣文化為代表的古代文明,也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搖籃。桑幹河也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有所展現,最著名的就是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

陽原境内桑幹河直線流程約80公裡,曲線流程104公裡,流域面積1777平方公裡。因地勢平緩,河流蜿蜒擺動,猶如輕紗曼舞一般,呈婀娜多姿之态。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9)

陽原小盆地的南緣為恒山餘脈,山前半坡處曾有澍鹫寺,因坐落在鹫峰嶺而得名,今寺已無存,唯餘澍鹫寺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文保碑上對澍鹫寺塔的簡介為:寺塔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805年)。寺早毀,現存金元年間建磚塔一座。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塔身局部修繕,1996年塔基加強。寺塔高25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磚砌八角須彌座式塔座、束腰部滿飾高浮雕花卉圖案和佛龛。須彌座的上下枋、枭,均重層仰覆蓮瓣疊澀而成。澍鹫寺塔造形獨特,上部的覆缽、相輪及塔刹占全塔總高近半。融合了漢地佛塔與藏傳佛塔的特點,是現存古塔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為張家口地區多元曆史文化的珍貴的實物例證。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寺廟不存,甚至痕迹也難以尋見,但遺有不少的石碑和碑座。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10)

有人發照片寫感想,稱頭其村一座烽火台為陽原的獅身人面像,感興趣的我們立刻奔此地而去。

此一巨墩,上頂一座小廟。此墩形體特異,顯見應為一處烽墩,但長城資源普查未将其列入,現場也未見有任何文保标志。墩南側,低窪河灘地,隐約有城垣建築印迹。

此墩北側馬路對過,有河北陽原桑幹河國家濕地公園的鋼雕塑像。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11)

一路所行,感覺陽原縣在長城資源普查中遺漏或認定存誤的不在少數,如小鹽廠村南的一處烽火台、西百家泉村的一處烽火台、籍箕疃村西的一處烽火台等,更遑論那些城堡了。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12)

最後一站,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卡而已。

泥河灣是世界最早的人類發源地之一,在中國已發現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有30處,其中25處在泥河灣遺址,主要位于陽原縣境内桑幹河兩岸區域内。

泥河灣遺址群是華北地區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研究東亞地區人類起源演化的經典地區和典型材料。自1921年發現以來,目前已發現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的遺址300餘處,記錄了東亞人類近200萬年來的連續演化曆史,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泥河灣遺址群于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準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02年7月2日被國務院準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0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

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在小長梁遺址處,在陽原縣城中還建有泥河灣博物館。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遊記】20240609·陽原遊記2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