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作者:老丁看世界2022

(1)

好久沒有出去了,正在磨皮擦癢之際,收到訊息,端午節前,陽原兩日活動,遂趕緊跟上。

陽原縣,張家口下轄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京西側,距離約260公裡。

陽原縣境内南北兩山相峙,桑幹河位居期間,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狀。

戰國時,此地屬趙國,置安陽邑,治所在今開陽。秦朝時,仍置安陽邑。漢景帝前元年間(前156~150年)置陽原縣,後屢有裁撤和複置。隋時,陽原縣東、西分屬涿郡、雁門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年,屬蔚州靈丘縣,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屬河東道興唐府興唐縣。五代十國時期,屬晉國蔚州。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将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天福三年,屬遼。遼時,屬西京道大同府。統和年間(983~1012年),置弘州,轄永甯、順聖二縣。金仍置弘州,屬西京路大同府。元初,陽原縣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轄襄陰、順聖二縣。明朝時,直屬京師宣府。清朝時,屬直隸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為西甯縣。民國二年,為避免與甘肅省西甯府重名,将西甯縣改為陽原縣。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曾合并至蔚縣,但三年後再度拆分而出。

如此看來,陽原縣也是一個曆史悠久的縣城,是全國建制最早的縣份之一,不過最終定名的時間也僅百餘年。

很早就知道辛集、棗強和肅甯的皮革市場很大,影響很廣,但實際上陽原卻是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中國皮毛文化的發祥地,另外就是泥河灣國家自然保護區,融自然風光與文明曙光于一身。

陽原一地因有桑幹河谷,呈東西向通道,形成了聯通京津和晉蒙的主要通道,今109國道及宣大高速也是從這裡通過,古代曾沿桑幹河一線密集設有烽墩和城堡,今在陽原一地仍舊遺有大量的軍堡和民堡,古堡的數量絲毫不遜于南側的蔚縣一地。據統計,曾有古堡(軍堡和民堡)數量在七八十處,今仍存的數量也不在少數。曾見過有人對此有過統計,隻是不知是舊況還是新景,不過陽原縣曾進行過村鎮調查,出過一套十幾二十本的鄉村史記錄書籍,對古城古堡等有過較為詳盡的記述。在長城資源普查中,這裡的古城古堡因為距離長城主線較遠,囿于技術要求的制約,是以全部都沒有算在長城資源資料集中,實際上這對長城資料體系是一種極大的割裂,也為文化遺産的認知和保護帶來了新的困難。

曾在網上看過一份資料,輯錄在此:

屯堡,是明代鎮、衛、所、堡軍事體系的最基層的建制,加上馬坊村的屯堡,陽原縣共有屯堡67個。其中頭馬坊、二馬坊、三馬坊、四馬坊、五馬坊、六馬坊、七馬坊、八馬坊、九馬坊、西六馬坊、東白馬營、西白馬營、馬圈堡、東馬圈、西馬圈等村莊,都為朝廷馴養過軍馬。十個馬坊從漢代開始即為朝廷馴養軍馬,東白馬營、西白馬營從宋時馴養軍馬,其他村莊在明代馴養軍馬。這些村莊除了承擔馴養軍馬外,還和其他屯堡一樣,是最基層的軍事建制,在曆史上為朝廷做出過貢獻。而稱堡的村莊有吉安堡(西官莊)、永安堡(高牆)、辛大堡、永勝堡(大渡口)、永平堡(辛莊子)、葦村堡(葦子水)、胡家堡(胡家台)、下堡(下八角)、永安堡(大白嘴)、鳳凰堡(東白馬營)、崇新堡(西辛莊)、永盛堡(柳樹皂)、大銀堡(牛蹄莊)、同梁堡、揀花堡、東井堡(東井集)、漫流堡、堰頭堡(西堰頭)、石斜堡(小石莊)、王家堡(施家會)、劉家小堡、朝陽堡、永鎮堡(大溝塄)、清泉堡(石盆)、鹹甯堡(槽村)、趙家堡、丁家堡、開陽堡、小辛堡、雙塔堡、三泉堡、揣骨疃堡、長甯堡(西莊)、獨山堡等34處。另外,明代對原來不稱堡,但必須承擔堡軍事職責的村子,官方冠以“×字屯堡”的名稱,最前面的×,沒有實質含義,隻是一個代碼、編号。它們是,箴字屯堡(水峪口)、夫字屯堡(八馬坊)、外字屯堡(上八角)、化字屯堡(雙廟)、都字屯堡(西白馬營)、寄字屯堡(南梁莊)、靜字屯堡(東坊城堡)、靜字屯西堡(西坊城堡)、安字屯堡(康家莊)、持字屯堡(西目連)、逸字屯堡(灰泉子)、心字屯堡(一吐泉)、守字屯堡(要家莊)、子字屯堡(辛堡)、叔字屯堡(馬圈堡)、第字屯堡(泥泉堡)、入字屯堡(浮圖講)、好字屯堡(曲長城)、移字屯堡(籍箕疃)、易字屯堡(雙樹)、物字屯堡(東白家泉)、遂字屯堡(西白家泉)、蘆字屯堡(蘆子屯)等23處。

行前,趴在影像上曾簡單辨識了一番,拉出了一個單子,雖然不指望每個點都能跑一遍,但也希望沿途能盡可能多多地“打卡”。

陽原因地處通衢之處,很多次進出山西、跨越河北諸地時都從這裡經過,但很少有在這裡駐足的時候,印象中也就來過開陽古堡,而泥河灣一帶雖沒有見過出土的舊石器時期物品,但那裡的好幾處溝壑土林都曾讓我們留下了印記。

很奇怪的是陽原地處桑幹河盆地,土地肥沃,且得交通之利,但竟然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為一個貧困縣,據說還是國家級的,今雖脫貧已經實作,但不少地方農村看上去還不算富庶。

周六周天兩日,小仙女張羅活動,兩車八人,一同在陽原南北東西尋點覓堡。

舍得一車,拉上雲起、紅葉和老丁。

老謝一車,帶上老王、大安和沒譜。

同行八人,相知相熟已多年,不過很多人也是多年未曾再見。今又再聚,欣喜又能再次出行。

(2)

據《察哈爾省通志》載,三馬坊“相傳後漢時所建”。據《陽原縣志》載,陽原縣曆代為戍邊要地,外族侵擾時,這裡是戎兵所在。邊境相安時,這裡是放牧之地。馬坊即為古牧場或騎兵營房,古已有之。今之馬坊為明代複置。因從東至西一共十個,此處排為第三處,故名為三馬坊。

三馬坊堡高大完整,牆厚墩巨,方形,邊長65米,牆高約10米,四個角墩巨大敦實,讓人驚歎。

古堡南側一門洞,相對于城牆的高和厚,顯得格外渺小,堡内現為養殖場,穢氣沖天。

據介紹馬匹在古代屬于戰略物資,關于馬匹的飼養及管理是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有民牧,但也不允許民間開展馬匹交易。明永樂十七年,因順聖川廣袤130餘裡、四面群山環繞、水草便利,而在此設馬場牧馬。宣德二年後修城堡、設馬坊,每個馬坊至少一個圉長管理,有50名軍卒,500匹馬,軍卒皆為軍戶。

如此完整的古堡,且與古代馬政緊密相關,曆史意義和史料價值巨大,現今落得如此地步,讓人唏噓不已。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3)

陽原竹林寺,溝谷深山中的一座殘破小寺廟,但卻名頭甚響,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三馬坊堡的西北方向,山峰隆起,曰青雲山,竹林寺就位于在青元山的中峰台上,四周的山峰如蓮瓣,中峰如蓮台,整個山勢如一朵蓮花,故稱五嶽蓮山。而竹林寺就建在蓮台之上,形成了“蓮座中心,萬山朝聖”、“千峰環向,若揖若拱”之勝景。山下有山谷,清溪長流,今稱水溝口河,也有人認為此為順聖川之由來。

今在溝口處設有檢查站,似為防火而設,進出車輛登記即可放行。

溝谷地也正在進行幹枯河流治理工程,主要是築防洪堤壩。

從溝口至竹林山腳下需行約4公裡,河道中有簡易便道,需涉水多次,不過溪流不大,車行不難,真是要步行進出,那就太累人了。

行前,大安告訴衆人,隻需爬一個景山高度。而至竹林寺腳下,擡眼上觀,那至少是三五個景山的高度呀,而真正爬上去了才知最少也得有半個香山的高度。

山腳下,加餐添水,攢足了能量。原以為爬一個景山、逛一處殘廟,有半個小時還不解決戰鬥,結果結果…………沒譜後來講,她憋了十年的一個景點,沒有兩個小時絕不離開。

竹林寺始建于明萬曆年,佛道儒三教合一,由曾任邊關總兵的梁尚文(陽原縣東城鎮人)在告老還鄉後用其俸銀所建,初時以道為主,今觀之應是佛教為上。

竹林寺之是以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是因為其建在一個尖頂之上,從下往上仰視,層層疊疊,見寺不見山,确有一種布達拉宮的相似外形。很難想象,在600年前,在如此靜僻之地、在如此艱險之處,竟然有人不惜工本來營造廟觀,這可能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此處山溝也曾是一條穿山之途,古道之所,向北翻山可至懷安一線。當我第一眼看到竹林寺時,還覺得這可能曾是古代的一處小城堡,後來城池廢棄後改作了寺廟,但似乎沒有資料來佐證我的猜想。

今竹林寺雖貴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但損毀已經極其嚴重了,現僅存殘垣斷壁、破舊凋零,以前至少兩層的寺廟建築僅餘一層了。比較特别的就是遺存的碑刻很多,應有十餘通,壁畫雖談不上精彩,但留存不少。

據介紹,竹林寺寺廟音樂還為第一批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佛道合一的音樂形式,雖流傳至今仍有傳承,但已經不再和“竹林寺”有關了,已經完全民間化了,而非由廟觀中的僧道進行傳承和演奏。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4)

從資料上知,陽原境内曾有六處邑縣治所:一為浮圖講鄉開陽堡,曾作戰國時期趙國安陽邑,漢時東安陽縣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安陽縣治所,也是名氣最大的一處古城古堡。二為辛堡鄉龍鳳坡東北一帶,曾作漢時桑幹縣桑幹城,同時為代郡治所,在影像上雖模模糊糊看得到似有一個小古堡,但也應該是明清所為。三為東井集鎮嘴兒圖村一帶,曾作西漢時期陽原縣治所,現在似乎也了無痕迹。四為東坊城堡,曾作唐時安邊縣安邊城。五為西城,作遼、金、元時期弘州治所(也為遼時永甯縣和金、元時襄陰縣治所),明時順聖川西城,清時和民國初年西甯縣、民國時期和建國後陽原縣治所。六為東城舊城,即順聖川城,曾作遼、金、元時順聖縣治所,明時稱順聖川東城。

陽原的古城古堡之中,明清時所建的開陽堡名頭最大,景觀最佳,但曆史悠久和規制宏大的還要算順聖川城了,其方方正正,邊長690米,今仍留存完整。

順聖川是河流名稱,為桑幹河支流,古籍中有所記載,有人稱其為水溝口河,但在《懷安縣志》中有記載水溝口山在懷安城南十五裡,而《畿輔通志》記載水溝口河在懷安縣北,是以水溝口河是洋河支流而非桑幹河支流。而有的記載是陽原縣境内的桑幹河整個流域稱順聖川,似乎得到了普遍認同,是以順聖川是一個地域概念,位于太行山餘脈和陰山餘脈的谷地中,彙集南北流淌的溪流泉水至中部東西向流過的桑幹河中,形成了川谷中水草茂盛、土地肥沃之地,這也是古代多在此設定軍馬場的原因。

順聖川城為遼順聖縣治所之地,明洪武年間廢。

今整座城址内外多空曠,為耕地及飼養之所,有條公路南北對穿古城。古城四角設角墩,牆垣處殘存馬面十餘座,呈長條狀向外伸展。四圍城牆中央各有一處豁口,影像上判斷似東西南設門。

順聖川城址現場未見文保碑,難不成不在文物保護機關序列?

2023年底,陽原縣首批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公示稿中也未将其收入,要知道這座城址、這個名稱可是與陽原、桑幹河流域曆史文化都有密切關聯的呀。

順聖川城址正西1100米處,影像上看到一處極明顯和完整的覆鬥狀墩台,四周禦牆完整,但長城資源調查中沒有此墩資料,不知是遺漏還是其他,這樣的情況在陽原地域不在少數。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5)

向西,進東城鎮。

東城鎮,古稱順聖川東城,簡稱順聖東城,建立于天順四年,嘉靖四十三年重修,萬曆四年始磚包之,主要為牧馬管理之用,與縣治所在的西城規格相同,是以也有了東城和西城之分。明、清兩代這裡也是官府的驿站所在地。而遼金時期的順聖川城在明初被廢,後也稱舊東城堡。

今東城堡城垣城門遺迹基本無存(據稱還有點東牆遺迹和南門遺迹),唯城中玉皇閣尚存,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玉皇閣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鹹豐七年(1857)失火被焚,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玉皇閣由磚石台基和殿閣組成,高達20餘米,台基為覆鬥狀,東西短南北長,券門南北直通,南門門匾為單線陰刻楷書“永安”,北門門匾為雙線陰刻楷書“昌盛”,東側登樓門内牆上有石匾“太平”二字。塔基之上北側主殿為三層歇山頂閣樓式建築,上懸匾額四方,北面是:“雲霞呈秀”、“天開文運”,南面是“得一以清”、“紫氣東來”。南側建築分左右兩座,鐘樓和鼓樓,四角攢尖頂兩層亭閣式建築。所有建築皆黃琉璃瓦覆頂,壯觀大氣。

當日有戲班要在玉皇閣前搭台唱戲,為端午節增添喜慶場面,改建的廂式貨車升頂拆箱後就成為一個車載舞台,“流動”的演藝場所為四鄉群眾帶來了歡愉和享受。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6)

東城鎮西側有一處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因不是禮拜時間,院門緊鎖。教堂西側和北側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建的倉庫,北側建築明顯就是糧倉。

周圍散落一些石碑和石件。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7)

幾年前曾去過一次開陽堡,夕陽西下之際,清明期間的暖陽投照在殘牆及舊房上,投射在灑滿白雪的河灘處,那種金燦燦白晃晃的景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時也準備待落日之刻再去開陽堡。

去程路上,經七馬坊,拐進去,看看七馬坊堡。

七馬坊村是東城鎮最大的村子,村南側的古堡也是陽原縣最早的村堡之一,在十餘個因養馬而建的古城古堡中也算是最大的一處,其南北長約340米,東西寬約230米,南牆和東牆留存較多。

馬坊不單單是飼養軍馬的城堡村鎮,而且七馬坊這裡還和西漢時期一個叫馬坊的年輕人有關,他在十六歲時報名參軍,在軍中刻苦訓練、勇猛殺敵,在随大将軍霍去病遠征匈奴時,曾生擒匈奴左賢王,為擊敗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後被封為鎮邊元帥,駐守桑幹川,是以在村口石牌坊上有“馬坊故裡”匾額。

而在七馬坊堡南側、桑幹河北側還能見到一處小堡殘迹。

明朝時,桑幹河畔水草豐美,這些馬坊村成為朝廷邊防官軍馴養軍馬的軍馬場,由官府統一建設管理。當時,享有“馬坊川”之盛譽,聲名遠播。今堡内雖仍有村民居住,但房院多已殘破凋敝,多數的村民都已在堡外建新房新村,住房一直延伸至109國道旁。

在曆史滄桑與現代文明交融之間,七馬坊村也在發生着重大變化。很有趣的是曾經的養馬之所今有很多村民都在訂購一種保鮮的牛奶,有個老太太騎個小三輪,載上一位小孫女,拉着一箱涼冰冰的鮮奶,逐戶投遞到門口的一個小袋或小罐中。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8)

泥泉堡,桑幹河南,殘堡舊村,不過新村在堡外南部早已擴張開來,面積是舊堡舊村的七八倍,古堡所帶來的是一種老舊和局促的生活狀态,已經不适宜現代人的居住和生活了。

舊堡中不斷有村民在遷出,很多殘房舊院變成了養殖之所,古堡的衰落更加迅速。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9)

開陽堡即戰國時期趙國代郡之安陽邑據史料記載,趙主父——武靈王封長子章為代郡安陽君,西漢、東漢時稱為東安陽縣,治所即開陽堡,這是有明确記載的陽原縣境内最古老的縣城和村莊,故開陽有“開陽原縣村莊先河”之說。

開陽堡為中國第六批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開陽堡東西長約290米,南北寬210米,南側開門,四圍牆垣多完整,北側和東側正中築有高台。整個城堡位于一處河谷旁高台之處,東西南三側低窪,既得用水之便又有防禦之利。土城牆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輪廓,有的地方基本完好。堡内的街區為井字結構,南北兩條主街,東西則為多條小巷,有依照八卦圖建造的一些痕迹。南門台基為條石包砌,門券上匾額“開陽堡”,其上有城門樓一座,為始建于唐代的玉皇閣,單檐歇山頂,較奇特的是檐角處起杠杆作用的木構件昂嘴被雕刻成象頭,這種雕飾在古代建築中較為少見,隻是玉皇閣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而成,但保留了一些唐宋建築的風格。

開陽堡不單曆史上赫赫有名,今也因其地勢地望以及古堡城垣、城門、廟宇、壁畫、碑刻、古宅老院、舊巷石路、石件舊物等讓很多人着迷,也有很多精彩的影像和記錄不斷被發出。

今,整個古堡基本騰空,修繕整治已在進行中,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門處,由河北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包括閻王殿、玉皇閣、堡外戲台、彌勒佛殿、關帝廟的保護性修繕工程。

當日,因時僅黃昏,工地上隻有一名勞工在作業,是以對我們的進入也沒有相阻,一種人興緻勃勃爬梯上架細細觀摩了一番。

夜幕降臨才從開陽堡離去,入住陽原縣城中的奧普酒店,一處新開張不久的設施相對奢華的酒店。晚餐則是選在了評分最高的“咱家烀餅炖魚館”,奢侈的兩個炖鍋,一鍋大魚、一鍋大鵝。

八人,四男四女,男不抽煙、女不喝酒,但美味佳肴幾乎是一掃而光。

美妙的一天,美妙的一餐。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遊記】20240608·陽原遊記1

(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