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散文|成功源于不懈的勤奮

作者:奇幻喜鵲m

文/史聿元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的非凡之路,而這條路,無疑是由勤奮和努力交織而成的。如果想獲得成功就必須通過勤奮的努力,俗話說的好:“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沒有辛勤的付出哪能有成功的源泉。成功的路上無捷徑,隻有努力才是成功的源泉。

牛頓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隻要肯努力奮鬥,是沒有不成功的。”追求幸福,渴望成功,是每個人都有的心願。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有最初的夢想,都有人生的目标,都有人生的奮鬥。最終能否實作,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但主觀條件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信念,沒有毅力,沒有勤奮努力的精神,是無法獲得任何成功的。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會是偶然的。不管是偉大的人,亦或是生活中的平凡人,每個人的成功都由自己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超出常人的堅韌不拔的毅力。一切有成就的人,無不是經過勤奮努力,才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大陸當代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他不知翻閱了多麼資料,為了研究推算,常常通宵達旦,光草稿紙都用了幾十麻袋,可見,任何一項成功的取得都于勤奮分不開的。作家路遙用六年時間寫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為了創作,他将自己關在屋裡,閉門謝客,查閱資料,忘我寫作。作品一經出版,便轟動全國,并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他因過度勞累而病倒,42歲便離開了人世。

當代散文|成功源于不懈的勤奮

世上最寶貴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有一樣東西,那就是勤奮。最寶貴的勤奮,不光是身體上的勤奮,還有精神上的勤奮。文學家說,勤奮是打開文學殿堂之門的一把金鑰匙;科學家說,勤奮能使人聰明;而政治家說,勤奮是實作理想的基石;而平凡的人則說,勤奮是一種傳統的美德。可見,勤奮有了多麼巨大的底蘊與魅力,人類如果丢棄了它,是絕對不行的。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不都是建立在一個“搏”字上嗎?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刑宮後,忍受着莫大的恥辱,毅然再次拿起筆杆,忍辱負重,矢志不渝,緻力于編寫《史記》,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鬥,終于寫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鴻篇巨著——《史記》。司馬遷通過自己努力,開辟出人生光輝的道路,他成功了,在曆史的書頁上重重地劃下了不容抹去的一筆。試想,如果司馬遷對這從天而降的災禍怨天尤人,而惶惶不可終日。那麼他必定與成功無緣,可正是他的努力與勤奮,才使人們永遠記住他和那“史家之絕唱,無韻離騷”的《史記》。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天都要自己練字,練完後就在家邊的一口池塘裡洗毛筆,就這樣日複一日,競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為為王羲之的堅持與勤奮,他才被人稱為“書聖”。蘇秦,因為求官不成,回家後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将太公《六韬》、《陰符》等兵法書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脹,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他就用錐子狠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在讀書。正是由于蘇秦的勤奮努力,終于使他學有所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從古人的執行個體中我們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勤奮刻苦,因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

大陸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上中學時,考試不及格,老師要讓他留級,同學們也笑話他,但他卻不悲觀失望,而是發奮學習,最後取得了優異成績。出國留學時他又刻苦鑽研,為中國人争了氣,成了大陸著名的生物學家。科學家居裡夫人也是孜孜不倦,勤奮探索才發現了“鐳”,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雖然沒有上過學,但她勤奮刻苦,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硬是攻克了幾門外語。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不就是勤奮努力的結果嗎?試問,如果他們不勤奮努力,他們會有今天的成就嗎?偉大的實體學家愛因斯坦在上學的時候,并不是一名成績出色的學生,老師甚至說他是“智能底下的人”,可是他毫不洩氣,勤于學習,雖隻上了3個月的學校就被迫離開學校,但沒有失去信心,反而成了一名舉世聞名的科學巨匠。這一切都證明了成功來自勤奮,然而一個人學會了勤奮,也就意味着他必定會成功。

成功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标,而自信則是它的前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自信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潛在的、可貴的、強大的力量。使你不會就此沉默、一蹶不振,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重新再來。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而自信又是成功的基石。隻要選擇了自信,那成功就點亮了一盞寶石燈。光有自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付出辛勤的汗水。

愛迪生曾說過:成功=1%天分+99%汗水。可見勤奮努力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孔子也說:“發奮忘食,樂以忘憂”。更表現出勝任教學生,教育勤奮的原因了。顔真卿也在《勸學》中寫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不也說明了勤奮努力的重要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流傳至今的諺語,更能說明勤奮努力對于成功的重要性。可見勤奮努力所占的比重是多麼重大。如果自信和勤奮努力兩者兼備,并且都能做到,那麼一朵燦爛的成功之花将會悄然綻放。

大清名人曾國藩并不是一個“聰明人”,是一個比較“笨”的人。梁啟超在評價他時也說:曾國藩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曾國藩也承認自己天生并非聰明之人,“生平短于才”、“性魯鈍”。讀書反應很慢的曾國藩,讀完一遍不明白,二遍三遍直到開明白,但曾國藩并非不求甚解之人,不管白天走一路上,還是晚上枕在枕頭上,反複閱讀思考,直到了解了才肯罷休。曾國藩以“鈍拙之材”聞達于晚清年間,而他的成就都是靠他的勤奮努力。

傳說在曾國藩刻苦讀書的過程中還發生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天曾國藩在家中背書,遇到一篇文章死活背不下來。恰巧此時有個賊正藏在他的屋檐下,準備等曾國藩背完書睡覺後再行竊。可曾國藩反反複複背這篇文章很多遍,背不過就一直不肯去睡覺。後來,賊等不及了跳出來說:“你這個笨蛋,背了這麼多遍還背不下來,我都聽會了。”說着,背誦一遍後揚長而去。這個故事雖存在誇大的成分,不一定真實,但這也在一個側面反映了,勤奮已成為曾國藩的信條,努力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

當代散文|成功源于不懈的勤奮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這是為人類留下千古名句的文學家韓愈深發的感慨。隻有經過不懈勤奮,即使不能成才,也能充實自我。但是如果不能勤奮,就根本成不了大事。古人雲:“一天學會一招,十天學會一套。”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成功需要守得住寂寞,如此才能有毅力、有堅持力,才能堅持到最後,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功。不管社會怎樣發展,做人都需要學習,需要有技能,有了技能才有謀生的飯碗,才能使自己過得上好日子。

有句話說得好,“不怕人不精,隻怕藝不精。”如今不少人将心思都用在了搞人事關系和應酬上了,忙于吃喝玩樂,哪有時間讀書學習,更沒有時間學藝,做人要勤奮讀書,要刻苦學習技能,人有了技藝就能走天下,不愁找不到工作沒有飯碗,殊不知,學習技能,學習藝術需要靠勤奮刻苦的精神,人不吃苦就學不到技藝,也學不出技能來。

顯微鏡的發明者列文虎克說:“要成功一項事業,必須花掉畢生的時間。”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誰都不可能,一路坦途,一帆風順,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坎坷,都會有磨難。陳景潤和路遙,如果沒有頑強的毅力,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怎麼可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人的事業也是如此,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付出努力,必須付出勞動,否則就會成空想,就會一事無成。

總而言之,勤奮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氣質,是一種精神,是推動個人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石,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金鑰匙。相信隻要我們不斷保持勤奮的狀态,我們的人生一定會越來越精彩,越來越充實,越來越有價值。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