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散文|魚香

作者:奇幻喜鵲m

文/文彙

周末打開冰箱冷藏櫃,發現春節期間朋友給的兩條噘嘴鲢子(學名翹嘴紅鲌)有點烘。為豐富魚的口味,縮短發酵時間,朋友特意用蝦醬對魚進行了腌制,然後用塑膠袋做了真空包裝。看看不能再繼續儲存下去,我取出魚兒洗淨切段,加入生姜片,用大豆油烹制。盡管我把抽油煙機開到最高檔,關了廚房門,可在客廳的妻子和姑娘還是大呼“好臭”!

俗語道“有臭魚,沒有臭肉”,自古以來,魚蝦發酵變味了,用鹽腌制過來,還可以食用,無非是把鮮魚變成了鹹魚。但肉一旦腐敗變質就不能食用了。不論海水魚還是淡水魚,用鹵水腌制了,雖不能說是其臭如蘭,可那濃郁綿延的臭香味卻是鮮魚不可比拟的,别有風味,回味無窮。

當代散文|魚香

1970年,我出生在泰山東麓的大山深處,遠離盛産魚鹽的沿海地區,由于交通不便,食品保鮮技術有限,我們吃到的海産品,不是幹的,就是鹹的,鹹魚、蝦醬、鹹螃蟹,無不是鹹呼呼,臭哄哄,重口味。可在那個少油缺鹽的年代,這些都是吃煎餅、就窩頭的絕配,就饅頭吃當然更好,可惜那是春節時才有的待遇。鹹魚的品種主要有鲅魚、帶魚(老人們叫“秫稭葉魚”)、小焅魚(用小黃花魚、青魚等小雜魚曬幹而成),這些價格都比較适中。還有一種叫白磷魚,刺多,鹹香味更濃,價格也較貴,一般家裡來了貴重客人家長們才舍得買。再就是新女婿春節走丈人家,要拿兩條比較大的白磷魚。也許是為了彰顯白磷魚的金貴,也許是避免和箢子裡其它食品串味,兩條白磷魚要用繩子拴住腮,挂在挑箢子的擔杖頭上,有的講究人家還特意用紅線繩子來拴魚,有禮又有面。

鹹鲅魚有花鲅、鲐鲅、燕鲅等許多種,個大肉足,紫紅綿軟的蒜瓣肉,用油煎了香氣四溢,一家人煎魚,數家人聞味。小時候,我村中央有家姓韓的勞工家庭,父親、兒女都在新汶礦務局的幾家煤礦和魯中礦山公司、萊蕪百貨大樓等國有機關上班,生活條件比普通人家好出許多倍,家裡一年四季生着炭爐子,燒水做飯,更要命的是經常煎鹹魚。

特别是麥收或者秋收時節,越到午飯或者晚飯時間,當我們滿頭大汗地推着木車或挑着擔子,饑腸辘辘地路過他家大門口,不期而遇的鹹魚香味撲面而來,撞個滿懷,入口入鼻,沁人心脾,饞得我們不由自主地猛吸幾口氣,吃不到魚肉,品品魚香,也算打打牙祭吧!說到這裡,忽然想起小時候父親經常給我們講的一個有關吃鹹魚的小故事。說是有家日子比較窘迫的人家,春節前,父親趕年集買了幾條鹹魚,準備節後待客,為了防止貓和老鼠偷吃,父親将魚挂在了房梁上。這樣一來,貓和老鼠等望梁興歎,幾個饞嘴孩子也隻能眼巴巴地看。有一天,幾個孩子實在饞得沒辦法,就央求父親能不能吃飯時看着梁上的鹹魚下飯,父親沒法,也可憐孩子,答應兄弟幾個,每人隻能看一眼梁上的鹹魚吃一口飯,不能多看。

當代散文|魚香

老大老二比較聽話,嚴格按照父親定的規則執行,看一眼鹹魚吃一口飯,老三調皮,也是實在饞得不行,趁父親不注意,偷偷連看了幾眼,不幸被兩個哥哥看到了,立刻向父親告狀,“爹爹,爹爹,俺弟弟連看了好幾眼!”父親氣憤地說“齁舍他,齁舍他!”這個故事說起來雖然有幾分心酸、幾分苦澀,可這正是原來生活艱辛的真實寫照啊!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一般人家,鹹魚也不是經常能吃得到的。一年到頭,孩子們實在饞得沒辦法,大人們才從供銷社稱點小焅魚兒,給孩子們拉拉饞。聽母親講,我小時候斷奶早,沒啥好東西來喂我,母親就用煎餅就着小焅魚嚼了喂我,饑餓的我總是沒等母親嚼細,就張着小嘴“啊啊啊”地向母親的嘴上去接,像極了大鳥喂小鳥。

即使現在說到這些情景,母親還是難過得不行,邊流淚邊自責“我兒受苦了,我兒受苦了!”後來,我們姐弟三個稍微大點了,家裡的生活條件也稍有改善,爺爺、父親偶爾會買點鹹鲅魚給我們吃。母親常常用鍋底又尖又深的黑鐵鍋,倒上少許大豆油,在行竈子上用木柴火慢慢地煨熟。煎魚火不能太急,火急了魚容易煳,魚肉幹焦味苦口感差,暴殄天物。面對難得一遇的美味,魚肉吃完了,鍋底的油漬和殘渣我們也不放過,總是用煎餅把鍋子擦得在地面上溜溜得轉,鍋子不用刷,锃明瓦亮!

兒時鹹魚比較稀罕,蝦醬也很少能買得到。産自渤海灣的小米蝦,被沿岸漁民們打碎發酵晾曬,腌制成一大缸一大缸粉紅冒油的蝦醬。秋末冬初,漁民們用大魚簍盛着蝦醬(後來魚簍改成厚塑膠袋),用馬車拉着走街串巷地叫賣。經濟條件稍微好些的人家,多少買點,用陶瓷罐子或敞口玻璃瓶裝着,熬白菜、炖蘿蔔時用勺子挖上一點點,去去白菜蘿蔔的青頭子氣,既省鹽,又提味,食欲大增。倘若用蝦醬來炒雞蛋、炖豆腐,那肯定是非常奢侈的事了,一般人家舍不得。每年的這個時候,爺爺都要買點蝦醬來解饞,我們姐弟幾個自然也能跟着開開洋葷。

外婆家住在雪野水庫邊,是1960年左右修建雪野水庫時的庫區移民村之一。從土地肥沃的通天河畔,搬到周邊的山脊上,每家隻剩下一點點可憐的山嶺薄地,日子變得越發緊巴。也許是出于業餘愛好,也許是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自年輕就喜歡捕魚打獵的外公有了用武之地,農閑時節,不是上山打圍,就是下水摸魚,而且常常有所斬獲。那時候,雪野水庫管理松,一到夏天,水庫周邊好多村民用炸藥一早一晚地去炸魚,被炸暈的魚兒有的當時死不了,夏天溫度高,幾天以後肚子發酵就漂到水面上來。

每天大清早,外公總是用長柄魚網背着籃子圍着水邊轉,把胖嘟嘟略微有點兒烘的魚兒撈回家,用他那把刀柄上鑲嵌着銀花的剝皮刀,刮鱗去内髒,收拾幹淨,然後一層粗鹽一層魚,層層撒上花椒皮,有時也放上幾片藿香葉,裝在一隻大号的陶瓷盆裡面,盆口用蚊帳布子罩住、紮緊,防止進蒼蠅。腌制個把月以上,一道又鹹又香的美味便大功告成。每次去走外婆家,外婆都在攤完煎餅後,用鏊子給我幹煎幾塊外公腌制的臭鹹魚,煎餅就鹹魚,每次都把她這個饞外甥的肚子撐得提溜圓,臨走還不忘用鮮荷葉包了,給我爺爺拿上幾塊生鹹魚。因為外公知道自己的親家也好這一口,臭味相投,有福同享。

民以食為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賦,往往造就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從科學角度講,據說人的味蕾是有記憶的,一旦養成,伴随終生,頑固又執拗。有些口味,地域性非常強,對當地人來說是美味,但換作其它地域的人,可能就是厄運,不用說品嘗,就連聞都唯恐避之不及,逃之夭夭。比如說甯波地區的魚生、魚露,湖南的臭豆腐等等。我們這裡的鹹魚、蝦醬也是如此,頂多屬于區域性美食。被我們祖祖輩輩一直被尊為上品的白磷魚,除了山東沿海地區有食用習慣,内陸多集中在萊蕪、新泰、沂蒙等魯中山區,地域有限。

近幾十年來,由于市場需求大,近海漁業資源匮乏,據說現在的白磷魚大多來自緬甸,屬于進口食品了。物以稀為貴,亘古難變的飲食習慣和水漲船高的白磷魚價格,成就了好多賣鹹魚的商家。多年來,萊蕪官司市場賣鹹魚的商家始終财運亨通,長盛不衰,有個别的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搖身一變,成了當地有名的房地産開發大戶,實作了由魚鹽到地産的華麗轉身。

随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和人民健康理念的改變,少油少鹽、清淡飲食逐漸受到青睐,鹹魚的吃法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這些年,鋼城名吃裡面多了一道菜,叫做“勾魂小媳婦”,乍一聽有點葷有點小暧昧,讓初次接觸的人一頭霧水,不明就裡,其實嚴格講就是白磷魚吃法的更新改造版。這道菜起源于鋼城區的棋山景區,伴随棋山炒雞而生。鋼城地處魯中腹地,孔孟之鄉,自古待客周到細緻,熱情大方,酒席菜品頭雞二魚三丸子,雞和魚占據重要位置。客人到鋼城區去做客,必定要品嘗棋山炒雞,多年前被評為地方名吃。雞魚不分家,和棋山炒雞相比對的就是當地有名的白磷魚。

可惜由于白磷魚太鹹,每桌宴席,客人們大都淺嘗辄止,諾大一條魚,都是吃一點點。日積月累,吃剩的魚越積攢越多,扔掉怪可惜,吃又吃不完。有一次,棋山後宮有家叫“水雲澗”的炒雞店老闆突發奇想,把客人吃剩的白磷魚用油炸酥剁碎,讓飯店的從業人員卷煎餅吃,大受歡迎。後來,為了降低鹽度,老闆特意加入搗碎的熟花生米和熟芝麻等輔料,鹹魚的口感更加厚實更加豐滿。

當代散文|魚香

有一天,有位客人看到飯店的員工們吃得津津有味,禁不住問老闆,這是何等美食,能不能給他們上一點嘗嘗,結果是一發而不可收,本來是員工的工作餐,歪打正着成了客人席上的稀罕菜。随着時間的推移,根據不同客人的不同口味和建議,老闆對這道菜不斷加以改進和優化,陸續加入肉末、葵花籽、熟大豆等輔料,有吃辣的客人就加點辣椒,但工藝都是把各種主料配料用油烘焙,搗碎剁細,制成肉松,卷在煎餅或者面餅裡吃。有的客人興緻上來,再卷上點生菜葉或鮮小蔥,味道更佳,鮮香更足。美味有了,如何給更新版的白磷魚起個響亮有趣味的菜名呢?和美食的創作過程一樣,炒雞店老闆博采衆長,集思廣益。

最初,考慮到這道菜的巨大誘惑力,很多客人吃起來停不下,吃了這次還想下次,每次來店裡都是吃着的拿着的,絡繹不絕,贊不絕口,于是有人提議叫“勾魂小媳婦”。叫來叫去,很快就名聲在外了。再後來,考慮到這樣的菜名畢竟太莊稼,有些葷有點色,有人提議,還是含蓄點好,就叫“巧媳婦”吧。從此,鋼城棋山的美食裡面,除了特色炒雞,又多了一道“巧媳婦”,有雞有魚,大吉大利,相愛相殺。

鹽為百味之鮮。在食物數量和保鮮技術有限的年代,魚和肉甚至蔬菜等食品的儲存方法大都是腌制。如今食材豐富了,技術先進了,食材鮮食成為趨勢和時尚,人們日常生活中食鹽的食用和攝入量不斷減少,鹹魚等兒時的美味也不再是緊俏貨。再說随着年齡的增長和身體各項名額的超标,少吃鹽、少吃腌制品成了人們倡導的健康飲食習慣,也成了媳婦挂在我耳邊的口頭禅,早提醒晚叮咛,不厭其煩。可多年養成的飲食習慣卻實在難改,幾個月不吃鹹魚,我就饞得慌,鹹魚的鹹香味伴随了我的童年、少年和中年,融入了肌理、融入了血液、融入了靈魂,揮之不去,欲罷不能,經年難忘!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