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蠢蠢欲動的銀保:斷崖下滑後,為什麼外資們逆勢大賣?

作者:今日保
蠢蠢欲動的銀保:斷崖下滑後,為什麼外資們逆勢大賣?
蠢蠢欲動的銀保:斷崖下滑後,為什麼外資們逆勢大賣?

文丨笃悠悠 編丨灰灰 半梳

蠢蠢欲動的銀保:斷崖下滑後,為什麼外資們逆勢大賣?

眨眼功夫,2024年要過半了。

君不見眼下,“618”大促如火如荼。打折的,不僅僅有電商貨架的商品,還有保險公司的銀保管道産品。

與一季度的資料相比,前5月的銀保規模隻能說有那麼一丢丢好轉,但不多。

行業資料顯示,和去年同期相比,新單和期交的“折扣”基本給到了8折,新單Top10們更是給到了7折。再看看對半折的手續費,能和保險公司共鳴的,或許隻有拼多多的商家了。

雖然整體而言銀保出現斷崖式下滑,但也有逆勢大增者。

就在大家讨論“750曲線”下降、“報行合一”、放開“1對3”時……潛伏已久的玩家早在銀保領域連續出招,甚至祭出戰略性動作。

一些看上去與銀保氣質不那麼比對的公司,也拉起了銀趸業務,高舉高打。甚至以往非常在意的諸如 “趸交額度”一類的限制,在當下所謂的戰略機遇面前,也輕如鴻毛。

在費差損、利差損的擠壓下,在“嚴監管的環境”下,加之羸弱的公司品牌及償付能力、股東不斷動搖的内心,多數中小保險公司在銀保上越發的難堪、擰巴,但也越發的難以支撐而圖窮匕見。

也許,銀保大戲的新主角正在登場——

1 合資公司銀行保險突飛猛進,5月新單同比增長65%

盛夏已然來臨,銀保依然暫停在嚴寒之中。

和前幾個月一樣,哪些長期以來以銀保為主力管道的玩家們大多繼續翻車。

蠢蠢欲動的銀保:斷崖下滑後,為什麼外資們逆勢大賣?
蠢蠢欲動的銀保:斷崖下滑後,為什麼外資們逆勢大賣?

前5月,在70多家開辦銀行保險業務的公司中,僅有20餘家實作銀保新單正增長,16家公司跌幅超50%,期交正增長的更是隻有10餘家。還有約20家公司的新單比腰斬還慘。

新單、期交大跌的公司中,建信、中銀三星、新華、信誠等銀行系、老七家、強勢中小公司赫然在列。中彙、昆侖、百年等未披露償付能力的公司也悉數在場。英大、小康、北大方正、三峽等跌幅更是超90%,幾乎歸零。

從新單來看,老七家和普通中小公司的保費規模基本上跌去了1/3。風險公司、地方國資系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逾20%的降幅讓這些公司壓力山大。

至于銀行系公司,近10%的負增長也難言樂觀。畢竟在“紅黃藍牌”制度下,銀行一般都是賣完本家保險公司的産品才能去賣其他公司的産品,至少在新單保費規模上應該是旱澇保收才對。不過,大行麾下的保險公司卻負增長連連,比如建信的銀保跌幅甚至超50%。

和這些苦主相比,強勢合資公司們65%的新單增長和33%的期交增速,甚至顯得有點離譜。

華泰人壽超300%和中英人壽超200%的增長,或許是因為基數太低。那麼,中美聯泰新單從2023年同期的10餘億飛升至今年的近50億,中意人壽從30億元翻翻到60億元,以及中宏人壽近90億元的規模又如何解釋呢?

除了頭部合資公司外,銀行系中的合資公司們,也算是為銀行系公司挽尊了一波。如中荷增長超7成,招商信諾增長也過5成;光大永明、工銀安盛亦實作了兩位數的增長。

盡管個别公司犧牲了一部分的期交規模,但在其他競争主體收縮的當下,搶到别人的客戶,應該是戰略級目标了。不然,花重金建銀保管道價值何在?

2 利率夠低、經營品質好、資産全球配置經驗,合資公司或迎來業務擴張視窗期

從戰略次元來看,強勢合資公司的逆勢增長,原因有二。

其一是銀行利率已經低了很多,“老外們”覺得可以大賣理财類産品了。其二是這些公司經營品質較大部分中資公司高,受“報行合一”影響較小。

從利率角度來看,目前國内的利率水準較過去已經下降不少,此時保險公司所面臨的利差損風險已經有所下降,對于一些經營基礎較好的中等規模保險公司來說,确實是一個值得利用的擴張視窗期。

90年代,“老外們”之是以不願意做理财型産品,正是因為利率過高,利差損風險過大。且隔壁日本剛剛經曆了短期内的利率大幅下降,有保險公司倒閉的前車之鑒。

第一波利差損危機乃至因解決利差損危機而衍生出的投連危機,便是90年代行業第一波擴張的代價。

如今利差損“梅開”二度,則是在為過去十年資産驅動負債下保費規模的瘋狂增長埋單。

而其他中小公司,特别是廣大中資中小公司,卻隻能在一邊看着。原因或許在于缺乏資産全球配置的戰略視角、經驗,以及戰略機遇。

畢竟,對于理财型保險産品,承保的實際上是利率的風險,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就是承保能力。

如果僅在系統内投資,就像财産險的分保隻局限在某一地區,這必将導緻風險的聚集,而非風險的分擔。因為風險還在系統内,不過是換了另一個“倒黴蛋”而已。

中資公司面臨的困境正是如此,單一系統内的風險無法通過資産的全球化配置分散至其他系統,如果利率繼續下降,其面臨的利差損的風險會加大。

而合資、外資公司,其外方股東多為國際保險巨擘。在其總部全球一盤棋的投資考量上來看,即使大陸市場利率繼續下降,“抄底”抄在了半山腰,也無妨,戰略層面上還有其他市場可做經營支撐,中國大陸市場的戰略性虧損是可以接受的。

從經營品質角度來看,這些強勢合資、外資公司,多具有很好的個險經營基礎,對前端的把控也比較好。畢竟,要是保險公司把控不好前端,那卷費用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而缺乏前端經營能力的廣大中資公司,十多年來在銀保管道一直隻能大打“小賬”牌。雖然花了很多錢,但前端卻沒有什麼能長期沉澱下來的東西。5年期滿,客戶在銀行理财經理的“指導”下退了保,一切又要重頭再來了…

不僅如此,對前端的把握,也讓這些合資、外資公司受“報行合一”的影響相對較小,畢竟它們更多的“卷”在服務,而非費用。是以,在中資公司收縮過冬之時,老外們猛踩油門或也不失為一種戰略舉措。

是否可以推測這些合資、外資公司,或迎來一波新的擴張期呢?

3 頭部公司銀保仍具戰略意義,在“銀保+健康+養老”布局中擁有新價值

除了強勢合資外資公司的快速擴張,一些頭部公司的銀保管道雖然在規模上有所下降,但戰略上的步伐卻在不斷加快。

典型的,自2022年以來,泰康與工行、建行、農行、中行、浦發、中信等主要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更是親自出席,除此之外,泰康拜博口腔負責人也常名列其中。

平安銀行幸福家居家養老"康複護理”體驗活動也如火如荼的開展,“銀保+健康+養老”似乎已經成為頭部公司在銀保管道的新價值所在。

另一邊,新華也在多個省分公司網羅銀保分管上司,“銀行分支行行長”“個金”“私行”的從業經驗成為重點關注方面。“長期有效”的招聘期,或許也代表了新華在銀保管道求生的戰略,畢竟往日的個險隊伍,已今非昔比。

事實上,除國壽平安這兩個絕對王者外,其他頭部公司對銀保的依賴顯然更大一點,面臨的挑戰并不比中小公司們小多少。同樣存在前端把控的問題,隻不過有相對更強的品牌号召力、更充足的償付能力、更大的規模,比中小公司更“能抗”一點。

而“報行合一”以及“1對3”的放開,對于這些打銀保的頭部公司來說,或許也是一個機會,畢竟同台競争的許多中小公司趴下了。

此外,盡管一些“風險公司”在銀保市場上一直占據C位,但在保險暗流湧動的“打破剛兌”風浪下,一些較為謹慎的銀行也擔心保險公司“出事”,故而也更偏好頭部公司的産品。

“恒大什麼的出了那麼大的事兒,對咱們省的一些銀行管道,實際上還是有很大沖擊的,給客戶做工作幾乎成了我們每日必做的功課”,一位銀行大堂經理如是說。

4 基層銀保人的日常:戰略離得很遠,任務離得很近

對于更多的銀保基層人員來說,什麼這個戰略那個戰略的,都離自己很遠,意義不大。作為戰略的代價,自個兒過得多慘,翻翻在微信群裡的吐槽就能感受到:

“今年不得行哦,那麼點費率隻能Cover我們的基本薪酬,也就靠這點Money‘苟延殘喘’了…”

“不說其他的大道理,那麼點費率,就我們行都不Care自家保險公司的産品…是有任務啊,但誰管呢,心累…”

“什麼戰略,是說‘裁員’麼?對的,我們這内外勤都砍了一半…”

不過,任務在身,吐槽歸吐槽,微信群裡噴完一通後繼續拿起座機打電話才是正道,畢竟一天得打好幾十個電話呢。

盡管第三方人員不得用銀行裡的座機給使用者打電話,但有的基層人員表示沒在怕。

“等客戶經理不在辦公室了偷偷摸摸打就行。監控?怕啥,穿上銀行的衣服坐在監控下面打,這叫‘燈下黑’…”

壓力再大,也有些基層内勤對“1對3”的放開抱有一絲希望。

但話說回來,如果在原“1對3”模式下,實體網點都沒把你選上,放開了就有機會麼?

再者,有些銀行的分行已經明确“1對4”“1對5”,不搞完全放開,理由是全部放開會加大網點負擔,銀行理财經理們沒時間去學習新産品。

不過,這些銀保産品不都差不多麼,多一些,或許負擔也不會多很多?

至于教育訓練壓力,有内勤直言,課件是網上下的,跟客戶講也是……

如此看來,活下去才是本能。

這也是目前整個銀保難得的銀行與保險的共同基調。

蠢蠢欲動的銀保:斷崖下滑後,為什麼外資們逆勢大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