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就是一場各種修煉

作者:袖裡乾坤999
人生就是一場各種修煉

1

之前跟大家說過,我喜歡去城中村采購。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村裡多了一個賣燒餅的。

這個燒餅,是從爐子裡現烤出來的,相比電烤箱出來的餅更有「靈魂」。

賣餅的是個老頭,河南人,年齡大概五十多歲,臉上寫滿了「苦難」:

經過長期的太陽暴曬,膚色黝黑,皮膚皺巴眼皮松塌,眉頭一天到晚皺巴着;

應該是年輕時幹過不少體力活,手指稍微有點變形,偶爾還有新傷疤出現—應該是往壁爐内貼餅的時候不小心燙到了;

穿着的衣服不是特别合身,垮垮的貼在身上,時常系着深藍色大圍裙,圍裙上上時不時蹭了幾道子面粉;

路人經過他的攤子,偶爾會有人問價格,他就操着一口老家話,跟問價的路人說五塊錢仨;

有些人聽不懂河南話,還得反問他一句「啊」?

他這個時候便會提高了嗓門,伸出手,邊說邊比劃「五塊錢仨」。

2

賣餅的河南人,不知道啥時候來村裡的。

等我注意到的時候,他就在路口呆着了。

起初,河南人的賣餅生意并不好。

燒餅這東西不太符合陝西人的需求,買2塊錢一個巴掌大的餅,不如去錯對面買4塊錢的菜夾馍:

不僅可以有主食—馍,還能可勁往馍裡面塞菜;

隻要你臉皮厚,能無視老闆的翻白眼,手中的餅足夠堅挺,裝餅的塑膠袋足夠結實,你就能塞夠成本效益極高的菜—倒進盤裡,可以吃兩頓。

是以,河南人的餅通常賣不出去,堆在爐子邊上老高。

趕上冬天,那可不得了,幹巴巴的涼透了,硌牙。

大概是交了攤位費,不幹也得幹,不擺攤沒收入,擺攤或許還能賺到錢。

我時常看着河南人雙手撐着做餅的爐子,滿眼惆怅的看着人群。

我作為喜歡碳水的山東人,經常光顧他的攤子,并成為了他的忠實老客戶。

3

河南人的堅守終于有了回報,攤子逐漸有人光顧了。

雖然沒有排隊購買,但能夠聽到:微信到賬2元,微信到賬5元的報賬聲。

這樣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

有一天,我發現賣餅的河南人不見了。

踩點一周,我才等到了他。

于是我就問:好幾天不見你,你去弄啥了?

沒想到他歎了一口氣:唉,村裡不讓我在這擺攤,我都交攤位費了…

說了這些,欲言又止,我便沒有繼續問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在買餅,看到了這麼一幕:

一腆着大肚子,留着大光頭,拖沓着拖鞋的中年男人,走到了河南人的攤位旁,随手拿起來一個餅塞進嘴裡,邊吃邊指指點點:你今天這個餅烤的有點硬,好好做。

一邊說,一邊用閑置的另一隻手又順走了一個餅。

河南人臉上陪着笑,點頭哈腰,把人給送走了。

那時候,我明白了河南人為什麼不讓出攤,而又能出攤了。

4

還沒有進入6月,賣餅的河南人又消失了。

一個周三,我照例買了10個餅,改天再去的時候攤子就不在了。

恰好接連幾天西安是雨天,我想可能是下雨不友善出攤吧。

等到晴天了,我去買餅—河南人依舊不在。

我問旁邊擺攤的攤主:賣餅的好久不來了啊。

攤主點點頭:是的,應該是家裡有事,還沒回來。

半個月,我天天來踩點,河南人都沒有出攤。

我想,可能是撐不住了,換了個村生活,再不濟就是回老家了。

直到前天,我去村裡采購點水果,沒想到河南人竟然回來了。

半個多月不見,河南人更黑了。

這種機會我肯定得抓住,第一時間承包了他的病并「指責」:

“你這是弄啥去了?半個多月都不在?”

河南人有點不好意思,嘿嘿嘿笑了笑:“回老家收麥子了。”

我接上話茬,“老家的麥子多少錢一斤?”

“八毛九一斤”。

我啧啧啧搖了搖頭,“這麼便宜的嗎?”

河南人歎了口氣“我回家的時候麥子都下來了,麥子又曬的透,一斤也就是八毛九。”

我也歎了口氣“你這麼晚才回來,家裡地挺多的。”

河南人聽了這話,低下了頭,指指自己的腳

“沒幾畝,回家幹活把腳崴了,幹不了活,歇了幾天。

家裡又旱,不下雨,收了麥子就種了棒子,找人幫着澆地,看着地裡棒子發芽了,我就回來了。”

河南人說完後沉默了,我也不知道說什麼。

恰好有人路過:“給我拿10塊錢的餅”,河南人便張羅着給裝餅了。

5

每到麥收的季節,不出意外都會曆史重演:

老百姓種糧食作物根本掙不到幾個錢,還是靠天吃飯;

遇到個大旱下大雨,基本上半年多的勞作全部賠進去了。

就算是豐收,其實也豐收不到哪裡去:

化肥/人工成本可都是大頭,除去也沒幾個錢。

雖然國家有補貼-譬如在我老家,種小麥一畝地補貼100元。

結果呢,竟然還有一些村官利用職務之便,虛報小麥種植面積以撈取國家補貼。

甚至還有一些村官,以低保戶的名義套取國家的種糧補貼,同時還截留低保戶的低保金/養老保險等特殊津貼。

讓本來手裡就沒有幾個錢的老百姓吃了啞巴虧卻不敢投訴,投訴無門—

而每當說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不出意外絕對會有人說:還不是農民不夠努力?目光短淺,窮是應該的。

說到這,我都覺得好笑,農業稅這才停了多久就開始噴農村人了?

好多人忘了農民的付出,公糧猛如虎,提留費一點不少,還要免費扒河,沒有勞力就扣錢。

沒有數十年三農的戰略犧牲,哪有現在的工業化?

尤其是現在天下太平,别人就覺得當農民是沒本事。

殊不知,先富帶後富,變成了先富有的憑着資本優勢盤剝貧窮的人;

完了還掌握了話語權,說你不富有是因為愚蠢懶惰。

而不論是六七十年代還是八九十年代,農村孩子從小被教育:

你得好好讀書,去城裡上班,以後不能當農民種地了。

小的時候還不能了解,如今再看:

發現家裡的那一畝三分地原來真的養不活人,

而現在,很多地方可能連一畝三分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