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作者:平觀千史

文/平觀千史

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曆史的時光長河中,鄉村的人們也有着,屬于“鐵飯碗”工作的獨特記憶。

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們工作,并不都是像城裡面的人們,成日的工廠裡面打工,生活正在農村地區的人們,也是有一些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的。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過去時候的人們,也會因為有個鐵飯碗而開心不已,甚至是人人都想要搶着去幹,但随着時代的變遷發展,現如今有的,卻是慢慢變得無人問津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上面照片中的,就是在六七十年代時的糧站,而那時可以成為糧站的質檢員,那可算是很好的一份工作了,那時的土地産量,并沒有現在那麼好。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是以那時為了人們都能吃上飯,交公糧和交統購糧就成了,在那個時代的一大特點,是以就讓糧站的質檢員工作,是越發的需要人手且十分的重要。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那時候每每等到要交公糧的時候,質檢員們的一舉一動,也都是牽着農民們的心,因為如果有不合格,那麼也就意味着農民,需要重新将糧食拉回去再處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在那個交通不便人力又麻煩的時代,糧食的運送等也都是十分辛苦的,是以在那個時候,能在糧站工作的人們,就可以最先知道糧食标準,并避免來回運送糧食的麻煩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而後來的糧食質檢員工作,也在變的越來越專業,随着糧食産量的逐年提升,也會有一些機器和儀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工作,落在質檢員們身上的責任,也變的更重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是以可能不是糧食質檢員的工作,現在完全不受人們歡迎了,而是現在愈發專業的技術要求,使得這項工作的人們條件變得更難了,是以能去幹的人也就更少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要說在六七十年代的工作中,電影放映員可能也是個十分不錯的工作,尤其是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電視機不普及,人們又沒有太多的娛樂項目,是以那能夠流動的電影車也就成了人們的心頭好。

全村的人們也會在吃完晚飯後,就早早集合在指定地點,等待着夜幕降臨與電影車中放出的影片,而電影播放員就是那個将電影,給投放到白色幕布上的人。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是以能操作這項工作的人,要麼是有機會出去學習使用的人,要麼就是家裡有點兒底子的,可以供得起養護,那流動的電影放映裝置,畢竟在什麼都不算普及的年代,想要保養或是修理裝置,想來也不是個容易得事兒。

但在後來直至現在,越來越進階和普遍的電影院,也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在生活休閑娛樂時看電影的需求了,是以早年的電影放映員們,不是轉行學了新的電影技術,就是隻能被社會淘汰掉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況且現在越來越智能的手機,更是有将影院取代的架勢,成千上萬部電影都可以通過網絡,在随身攜帶的手機裡被播放,而當年的放映員可能也沒想到,自己的工作會被取代的越來越徹底了。

是以這個職業在現,也就與早年的“鐵飯碗”工作沒什麼關系了,時代的發展讓一些職業不得不随之進步,而現在的高速發展,也是那時的人們所無法預知的。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過去吃的東西雖然少,但也實在的令現在的人們羨慕,在過去的食品公司豬肉佬的工作,卻也是配得上鐵飯碗稱号的,畢竟在物資不算充裕的年代,豬肉可不是想吃就能随便吃的到。

在六七十年代的食品站,有人負責糧食也會有人負責菜品,像是那個時候非常受歡迎的蔬菜站、豬肉站等,那可是人人都想要進去工作的地方。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其中有技術的殺豬匠,也可以算是炙手可熱的職業了,在早年被實行的計劃經濟中,農民養的毛豬也是要先賣給食品公司的,經過專業的驗一驗,就能估計豬肉可以買到什麼價格了。

而且在那個年代的豬肉價格,雖然相較于現在而言那是相當便宜了,但對那個時代的老百姓們來說,豬肉要靠肉票換,而想要什麼樣的肉,還要由賣肉的說了算。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是以如果能在公司幹着,與豬肉相關的工作,那就意味着可以挑挑揀揀的買上一些好肉了,是以一些普通農民要想買到好的肉,那麼淩晨出發去排隊的都有。

那時候的賣肉師傅不僅排面有的是,前來賣肉的人們也都得喊上些好聽的,那才能如願的買到好肉,這種通過心情決定買賣的日子,在現在可是不能有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現在的賣肉人們,雖然也能賺到不少的錢,但那态度也是較之以往是好了不止一點兩點,現在的人們想要那塊兒肉,那是指給師傅看,師傅就得按着要求切的。

這賣豬肉的雖然現在,也有不少的人們在從事,但要說搶着幹或是令人羨慕的幹,好像也就再沒有這些說法了,是以這個職業,也就漸漸成了一種需要吃苦的體力活兒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曾經備受追捧的崗位,肯定少不了供銷社的售貨員,那時能夠在供銷社無力工作,那時不少人們向往的工作,在那裡工作的人們,可以最先的了解到商品的資訊。

尤其是在物資普遍短缺的年代,能為人們提供購買生活用品的場所,也是相當體面的一份工作,售貨員們可能也不需要太高超的銷售技巧,隻要說這東西新來的,那可能就會有不少人們,排着隊的也要得到。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而相當于為政府工作的銷售員,除了會有一些特殊的待遇外,還會因為可以最先的看到新上的貨物,而在家人及朋友的面前相當有面子。

作為早年被公認的鐵飯碗,那工作起來自然是自信的,但随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上也是出現了各種商店和超市,人們購物的選擇也變得豐富了不少。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是以在失去了往日的壟斷地位的供銷社,也在被各行各業的進行取代,像是後來的賣電器的就被放在了五交化,糧食有專門的售賣點,生活用品售賣也是越來越随處可見,這也就讓供銷社,售貨員的職業優勢逐漸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在消息傳播不算便捷,物資等也沒有那麼豐富的年代,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也大多都是通過廣播站的廣播員所傳遞的,而那時候聲音好聽的播音員,也是備受人們喜歡的一種職業。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廣播播音員們不用熟練的背誦稿子,廣播站裡是可以拿着材料,聲情并茂給念出來的,是以村中的大小消息,也都離不開其背後的廣播員。

能成為村中獨一無二的廣播員,那就跟現在的明星一樣,在走出廣播站後被人們認出聲音後,那也會是件令人開心的事,不用出門就能有第一手的消息,可能也是那時播音員的最大優勢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而現在因為網絡的發達,手機等裝置的普及,廣播員的工作也就更多的,被應用在了車載廣播中,曾經人人争搶的鐵飯碗,也随着社會發展,不再那麼受歡迎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雖說那個時候幾乎沒有汽車,但也有會開拖拉機或是火車的人們,而能夠駕馭這些會跑車輛的駕駛員們,也就有了那令人羨慕,且高收入的一份職業。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普通的百姓們可能生活出行基本靠走,但也會有一些人們,可以擁有一台汽車的,早在50年代末中國,就有了自己的第一輛汽車,是以那時會開車可是個很牛的技術。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是以在那時也是個,很少有人能勝任的進階職業,給人開車的司機也是倍有面子的,但随着人們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人們也漸漸地開始擁有私家車了,那些會開車的司機也慢慢不那麼吃香了。

技術優越的司機可以給老闆開車,而有技術卻沒什麼關系的,就隻能開公共的交通工具了,而司機也就慢慢變成了,一種身份不算很高的職業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與早年有着高工資、高身份地位的司機相比,現在的這份職業,也就不再是個好職業了,是以在現在也不會有人,再願意争搶着去幹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人們在過去想要與人聯系,是沒有現在如此友善的電話的,而那時忙碌卻不失為,是一份體面工作的鄉間郵差,也就成了普通人們想要去幹的工作。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而那個時代的鄉村郵差,也是被人們看着是鐵飯碗之一的工作,通信不發達的但卻可以靠着郵差,往返的跑在許多的小路上,而實作了人們的信件互通。

那時識字的人雖然不多,但信件卻也是可以互相傳遞的,在過去的郵局,也會有專門負責收錢為人們書寫信件的執筆書生,通過人們的口述,将資訊書寫下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而肩負着傳遞資訊與情感使命的郵差,就會走路或是騎着自行車,穿梭在鄉村的各個角落與小道裡,而遠方的收到信件的人們,也會花錢在郵局,找識字的人給念出來,情感交流就那麼達成了。

現如今的郵差工作,也被網際網路上的電子郵件,或是網絡軟體等通訊方式所取代了,而現在的郵差,也被人們賦予了新的任務,成了在人們生活中的快遞員。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過去的鄉村郵差工作,也就不再像以前一樣的不可或缺,而是根據社會的需要與發展有了新的責任,而這傳遞往來包裹訊息等的人,也成了辛苦的代名詞。

雖然現在也有人,在從事着郵差的工作,送送報紙或是其他的東西等,但也已經不是過去人人羨慕并向往的工作了,交通友善了,但人們卻是越來越辛苦了。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時代在變而職業也在變,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是永遠不會變,在當今社會中,新的職業也在不斷的湧現,而新的機遇與挑戰,也擺在人們的面前。

過去的職業要不慢慢消失,要不就在時代的洪流中發生了改變,但每一個職業,也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是已經過去卻值得懷念與尊重的職業。

六七十年代鄉村令人羨慕鐵飯碗工作,當初人人搶着幹,現無人問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