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作者:蜀山史道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前言

禦史大夫,作為秦朝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重要官職,本應成為國家治理的中流砥柱。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一職位竟成為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權力的象征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陰謀與沖突?在曆史的迷霧中,禦史大夫的職權運作如何從穩定政權變為動搖國本的力量?

這一角色的複雜性,不僅影響了朝廷的決策,更成為了引發内亂的導火索。秦朝,這個曾經一統天下的強盛帝國,為何會在巅峰時刻走向衰敗?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禦史的前世今生:從諸侯國到大一統帝國

在周朝時期,所謂的"史官"才初露頭角。他們主要負責監察、機要、财會、禮儀等事務,在當時諸侯國中地位并不高。

不過随着周朝統治者的日益昏庸腐敗,史官們漸漸在朝野間嶄露頭角。在這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他們或充當君主的秘書,記錄君主的日常;或作為史官,見證那動蕩的歲月。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直到秦朝統一天下,禦史這個職位才首次被明确确立。秦始皇下令"秦無司空,置禦史大夫以貳于相",這标志着禦史大夫這一特殊官職的誕生。禦史大夫下設兩名丞,一為禦史丞,另一為禦史中丞。

而禦史中丞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朝廷内負責對百官的監察彈劾,稱為侍禦史;另一部分則在朝廷外負責對各郡進行監督控制,稱為監禦史,又稱"監郡"。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可以說,禦史大夫作為皇帝的機要秘書,掌握了诏書釋出、律令圖書等諸多重要職權,其權力之大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地方的監禦史更是構成了秦朝地方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郡守、郡尉一起共同管控各地的百姓和官吏。可以說,禦史大夫及其下屬官員們,構築起了一個覆寫中央與地方的龐大監察網絡。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禦史大夫:皇帝的耳目,百官的噩夢

在這樣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擁有如此強大權力的禦史大夫無疑成為了最受關注的對象。他們代表着皇帝的意志,時刻對百官和百姓進行監察,這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懼與反感。

尤其是當禦史大夫可以淩駕于法律之上,直接聽命于皇帝時,他們的權力更是無所不能。無論是在朝廷内部還是地方,隻要有違秦王朝統治的迹象,禦史就會立即加以檢舉揭發,繩之以法。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連地方官員想要籌措資金償還兵士的薪饷都需要向禦史大夫請求"禁錢"。可以說,這種高度集權的監察體系,徹底剝奪了官吏和百姓的任何自主權與隐私。

與此同時,禦史大夫在司法領域的幹預也讓人不安。他們可以直接對司法判決進行幹涉,這勢必破壞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可以想見,在禦史的濫用職權下,法律的威懾力必将大打折扣,這對整個政權的穩定無疑構成了巨大隐患。正是這種濫用職權、踐踏法律的現象,加劇了秦朝内部各方勢力的對立和沖突。

君權與相權的沖突、中央與地方的沖突,無不在禦史大夫的身上找到了發洩口。而這些沖突的激化,最終成為了秦朝覆滅的導火索。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從"史官"到"禦史大夫":權力的蛻變與背後的制度弊端

要說禦史大夫身上的弊端,恐怕也是曆史學者争論不休的話題。歸根結底,這些弊端都源于其特殊的來源和選拔機制。

作為從"史官"演化而來的禦史大夫,他們本應繼承先前史官的專業性與公正性。然而在現實中,禦史大夫的選拔卻更多地依賴于門第和皇帝的任命。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這種簡單直接的選拔方式,使得禦史大夫缺乏必要的考核和培養環節。再加上他們直接聽命于皇帝,完全擺脫不了皇權的制約,這造就了禦史大夫極易腐化堕落的命運。

不僅如此,禦史大夫職責的設定也多出于臨時性質的工作需求,缺乏制度上的穩定性。

而他們又可以淩駕于既有法律之上,這更使得政策的連貫性和法治建裝置受沖擊。更何況,禦史大夫還兼有司法權力,這也加劇了整個政權内部的混亂。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可以說,這些制度弊端的存在,造就了禦史大夫權力的蛻變。從最初的專業史官,到後來的皇帝爪牙,禦史大夫的角色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的行為自然也更多地服務于皇權,而不是為民謀利。

而這種權力的擴張,也必然會引發其他利益集團的抗争。在秦朝這個集權度極高的王朝,禦史大夫作為皇帝的耳目,不可能不成為其他勢力的眼中釘。

進而加劇了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沖突。這些沖突的激化,最終釀成了秦朝覆亡的悲劇。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走向滅亡:沖突的激化與制度的崩潰

秦朝的迅速崩潰,無疑令人唏噓不已。而在這一過程中,禦史大夫制度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視。

就在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不久,禦史大夫這一特殊官職就已經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對既有法律秩序的破壞,這很容易被野心家利用。

其次是加劇了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沖突。而且禦史大夫缺乏有效的自我限制機制,更容易濫用手中的權力。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更令人擔憂的是,禦史大夫在司法領域的幹預,直接導緻了法治的崩潰。他們淩駕于法律之上,任意裁決,這必然造成司法的不公正和失序。一個缺乏法治基礎的政權,又怎能長久立足?

此外,禦史大夫的高度集權也令整個社會籠罩在恐慌之中。百姓與官吏之間的隔閡日深,政策的執行缺乏柔韌性,使得皇帝的意志直接滲透到政權的方方面面。

而當這位皇帝本人又是個昏庸無能的統治者時,問題就更加嚴峻了。就在這種種弊端不斷積聚之時,外部壓力也不斷增大。長期戰争、沉重的賦稅,終于激發了百姓的強烈不滿。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與此同時,郡縣一級的監禦史也漸漸脫離了皇帝的掌控,開始效忠于割據勢力。種種迹象都預示着這個集權王朝的迅速崩壞。當張良、陳平等人發動秦越王起義時,禦史大夫也無法再發揮應有的作用。

相反,他們反而成了其他勢力的籌碼。秦朝的統治徹底瓦解,短短幾年就從鼎盛走向覆滅,這其中禦史大夫制度的失衡作用可見一斑。

上承皇權,下監百官的“禦史大夫”,為何成了秦朝滅亡的加速器?

結語

禦史大夫從最初的專業監察官演變成了皇帝的耳目,這一過程折射出了權力蛻變的本質。它的崛起固然鞏固了秦朝的統治,但最終卻成為其滅亡的加速器。

曆史的教訓令我們深深認識到,任何制度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制衡機制和執行保障。隻有在法治的基礎上,權力才能真正服務于人民,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