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縱覽·13樓夜話|為何公衆對姜萍如此焦慮和期待

作者:縱覽新聞
縱覽·13樓夜話|為何公衆對姜萍如此焦慮和期待

【主持人:張麗霄】

最近,江蘇漣水中專17歲女生姜萍在全球數學競賽中獲得第12名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巨大反響。中專生和“數學天才”顯然不“比對”,這份反差,讓網友們大吃一驚、眼前一亮。大家驚歎她的超級天賦,敬佩她對于數學的熱愛和執着,羨慕她有幸遇到自己的伯樂(其數學老師王閏秋),有人甚至喊話高校對其破格錄取。由此,還催生出對人才選拔機制與評判标準的讨論:在普遍看重學曆、資曆的當下,我們是否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

姜萍爆冷逆襲的故事堪稱傳奇,而其引發的熱議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

能遇到自己的伯樂

是一件幸事

縱覽·13樓夜話|為何公衆對姜萍如此焦慮和期待

姜萍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後有一個重要的推手——她的數學老師王閏秋。

韓愈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裡馬與伯樂之間往往又是互相成就。如果王閏秋沒遇到姜萍,在中專教書的他就“英雄無用武之地”;如果姜萍沒有遇到王閏秋,大機率會在中專畢業後進服裝廠上班。自古千裡馬遇伯樂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但也有許多人懷才不遇,空有一番抱負最終抱憾而歸。是以,姜萍的爆火不禁帶給我們思考:倘若她沒有被王閏秋發掘數學方面的潛力,是否也會泯然衆人矣?在全國千千萬萬所中學裡,會不會也有像姜萍這樣的學生,對某個學科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賦,但由于沒有得到良師的發掘和悉心指導,而錯過快速成長的機會。可貴的是,一個中專學校裡,王閏秋正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姜萍,又恰好彼此互相成就,才有了姜萍的“一戰成名”。姜萍的成長路上遇此良師,是一大幸事。

很多高校都知道了這樣一名天才少女,以後會不會抛橄榄枝另說,至少姜萍未來的選擇不會再局限于服裝設計那一條路。有了王閏秋這位“引路人”,姜萍今後的道路會更加寬廣。而她本人的上限更是未可知的,随着天賦被不斷挖掘,或許将來姜萍在PlanA和PlanB之外還會有更多新的選擇。

——楊昕昕(實習生)

期待更多的夢想

照進現實

縱覽·13樓夜話|為何公衆對姜萍如此焦慮和期待

做自己熱愛的事,實作夢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好向往。但在與世俗和名利的較量中,我們還要不要堅守熱愛堅持夢想,這個叫姜萍的天才少女也許可以帶給我們啟示。

每個人都曾有過夢想,熱愛的魔力何其神奇,它讓你從早忙到晚耗盡身心也不覺得累,它讓你的生命充滿活力。但當經曆了為柴米油鹽發愁的窘迫,經曆了看别人開豪車住豪宅的不平衡,我們便開始向現實妥協,很多人無奈選擇了放棄夢想。我想他們落寞身影背後肯定都有一段無以言表的痛苦曆程。

姜萍是幸運的,她堅持了夢想,身為一個中專生擊敗了衆多清華、北大、麻省理工的驕子,能夠脫穎而出被人看見。

姜萍的故事也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都不應該放棄對夢想的追求,不受外界環境的限制和束縛,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鼓勵年輕人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一個有夢想的社會,也更加有活力和創造性。而我們的社會也需要為這些人搭建更多從熱愛到成功的梯子,開辟更多實作夢想的舞台和路徑,讓他們在追逐熱愛的時候收獲成功。

夢想多麼美妙,那些不顧一切的追逐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它能穿越逆境,穿透暗淡,照亮生命。

期待更多的夢想照進現實,生根發芽,結出碩果。

——秦建軍

減少“名校濾鏡”

不以學曆論英雄

縱覽·13樓夜話|為何公衆對姜萍如此焦慮和期待

連日來,公衆對姜萍的持續關注已經從故事本身演變成“高校是否應該破格錄取”的争論。

在此我們需要明白一點,破格錄取是教育領域内的一項專業決策,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某一方面超凡的才能,還需符合特定的政策标準。高校實施此類破格錄取需遵循既定的規定和程式,是基于法律、規則及專業判斷,而非簡單受輿論影響,這也是為了兼顧教育的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減少競賽熱和學生負擔,大陸已取消了奧賽的聯考加分和保送政策,僅國家集訓隊成員保留保送資格。而姜萍參與的賽事雖具國際影響力,卻還未得到國家的認定,不在此範疇内,這意味着即使她在決賽中表現出色,也很難直接憑借此成績獲得破格錄取的機會。

網友呼籲高校破格錄取姜萍,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人才的愛惜,但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一個尴尬的事實:即使是像姜萍這樣有才華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學曆的話,也很容易被埋沒。

期待社會消除學曆歧視,減少“名校濾鏡”,以更開放的心态給年輕人以更多元化、更個性化的機會。不拘一格育人才,不以學曆論英雄,隻憑能力較短長,那麼,更多的“千裡馬”必将踴躍奔騰,大放光彩。

——張軍

主持人:

一連數日,“天才少女”姜萍霸占熱搜榜,一直在被圍觀、被寵愛、被熱議。對此,人民日報評論:關愛與善意令人感動,但表達邊界仍需守住,切不可為流量“消費”他人隐私。呵護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少添些喧嚣,多給些安甯,為她專注學習留出空間。無論未來求學之路如何,無論後邊比賽成績如何,求知中感受科學之美,已足夠有價值。把答案交給時間,追随内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