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子星”科學城新質生産力-萬祥軍| 國科院研·科技成果轉化

作者:自在松鼠5V

“雙子星”科學城新質生産力-萬祥軍| 國科院研·科技成果轉化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國研智庫·中國國政研究 國情講壇·中國國情研究 商協社團·全國工商聯 經信研究·中國經濟和資訊化 謀定論道·中國企業家論壇 哲商對話·中國儒商大會 赢在商道·中國營銷企劃 健康中國·大健康醫藥産業網 國食藥監·大健康醫藥産業論壇 國研政情·謀定論道-經濟資訊智庫 國科院研·科技成果轉化 國稻種芯·藥食同源-健康産業論壇 萬赢信采編:

“雙子星”科學城新質生産力-萬祥軍| 國科院研·科技成果轉化
“雙子星”科學城新質生産力-萬祥軍| 國科院研·科技成果轉化

經過基因改造後的細菌,可以變成“智能活體膠水”,這種膠水不僅可實作海底輸油管道的自動修複,在醫藥領域還能自發尋找出血位置并且封堵出血傷口。

“活體膠水”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鐘超團隊在材料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一項科研成果。盡管手握最新技術,但一直融資無門。直到入駐光明科學城生命科學園,鐘超才看到成果轉化的曙光。目前,由他成立的企業市場估值已經超過10億元。

“目前,廣東在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上優勢和成績明顯。”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資訊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研讀表明,出台實施深圳光明、廣州南沙、東莞松山湖三大科學城總體規劃,建構“兩點”“兩廊”為主的科創空間格局。而以光明、松山湖為主的兩個科學城“雙子星”,于廣東開展科技創新正發揮着重要的牽引、帶動和示範作用。

5月18日,“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廣東主題采訪團來到位于深圳的光明科學城,一線走訪調研中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發現,伴随着一系列大科學裝置、重要實驗室平台和戰略科研機構等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的陸續落地。萬祥軍說:“光明科學城創新資源不斷加速集聚,聚焦重點産業鍊發展需求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已經開始顯現其創新爆發力。”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在接受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座科學城都聚焦科技創新重點環節,在着力推動科技創新向産業轉化,在加速成果轉化方面一直在探索新模式,“下一步應該更進一步強化兩座科學城的平台作用,持續開展原創新、基礎性研究。”

推動創新鍊與産業鍊深度融合

在光明生命科學園合成生物的大科學裝置平台——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内,智能機械臂正在為調研團示範如何自動将多個生物試劑和樣品準确地放進微孔闆内。目前,生物實驗、生物研究存在标準不統一問題,不同實驗室、不同人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很難比較。“大設施就是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打造高品質、标準化的資料庫,進而建立生命體大規模模型。”袁海說。

而站在外面看,這些長方體形狀自動化運作的功能島,正在替代人完成人工生命“設計—合成—測試—學習”等多個工藝,實作人工生命體理性設計合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合成所副所長、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經理袁海介紹,合成生物大設施是具備大規模、自動化、高通量開展合成生物技術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智能化的“生命鑄造工廠”。

“‘生命鑄造工廠’能讓設計和合成人工生命體大大提速,對于合成生物研究是很重要的基礎大設施,未來可做到數字孿生級的資料采集和應用。”袁海介紹。合成生物是深圳重點布局的未來産業之一,近年來,深圳全面統籌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深圳理工大學(籌)合成生物學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三方力量,在光明科學城合成生物産業領域深入踐行“四鍊”協同模式。

推動深圳合成生物學研究及合成生物産業走在全國前列、跻身世界一流。具體來說,圍繞合成生物,科學城在空間布局規劃了大科學裝置、科教融合實驗室、研究型高校、産業創新條件平台、産業轉化加速平台等,促進合成生物、生物醫學的應用基礎研究與産業創新融通發展。

下一步,大科學裝置将繼續吸引全球創新要素落地深圳。袁海表示,合成生物大設施将打造使用者“雲端實驗室”和營運者“智能實驗室”二位一體合成生物研究平台,對學術界、産業界甚至全球都實行開放。未來,這裡将吸引全球合成生物資源集聚,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統設計與制造平台,并為全國合成生物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未來産業是由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術所驅動,其數字化、資訊化和高端制造化趨勢突出。這個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建構起從技術策源、成果轉化到産業培育、組織創新的産業創新生态。要靠原始基礎研究端培育出源源不斷的新技術、新成果,引領産業向前,靠創新鍊“拎起”産業鍊。

調研發現,在未來産業布局發展中,光明科學城在廣東培育未來産業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上,起到了重要的牽引、帶動和示範意義。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集中布局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以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為抓手,為廣東未來産業培育上積聚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産力。

“大設施将推動合成生物産業發展更新,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公司明确使用意向。”袁海介紹,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學裝置建成試運作,同步配套了15億元的合成生物産業基金,極大地縮短了從原始創新到産業轉化的時間周期。

近3年,全國每兩家合成生物公司中就有1家落戶廣東。全國新增的合成生物企業,40%集聚在深圳。魏琪嘉認為,從科學城運作模式看,光明科學城各方面職責非常清晰。“集中展現為政府築巢引鳳、搭建平台,引導優質資源在平台彙聚,各類優質要素按照市場規律、科技創新規律進行組合配置。”魏琪嘉說。

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的廣東模式

鐘超所在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産業創新中心實行“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這種模式是近年來光明科學城探索出的以科研服務産業,以産業反哺科研,實作邊研究、邊産出、邊應用的新模式。

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産業創新與轉化中心主任羅巍介紹,在這裡,“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支撐産業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樓下”孵化器企業聚集,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推動科技成果沿途轉化,進而實作産業化。

在這個模式下,羅小舟從隻有兩三個人的創業團隊,到融資近3億元、創辦員工近200人的高新科技公司。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也從光明科學城起步,不到5年時間,就發展成為估值超10億元的合成生物産業“創業新星”。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配接研究和生産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環節。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助力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的管道方面,廣東科學城“雙子星”在探索符合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廣東模式上,已經推動了一批“科研之花”結出“産業之果”。

其中,光明科學城錨定打造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試驗田”,正形成“科研—轉化—産業”的全鍊條企業培育模式。如合成生物産業短短幾年已集聚企業超90家,總估值約270億元。而另一邊,在同為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松山湖科學城内,科技成果轉化的“松山湖模式”也正在迅速産生乘數放大效應。

“在‘松山湖模式’下,我們的項目100%能成功拿到風險資本投資,投資10個億項目目前資本評估價值已經達到50個億,能産生巨大的社會效益,使得地方政府更有底氣持續不斷支援科技成果早期創新的投入,而後再交給社會資本,形成高效的創新金融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說。

陳東敏口中的“松山湖模式”是廣東省首批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形成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包括成果轉讓模式、技術參股模式、室企攻關模式、産業集聚模式,在科技成果向産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鐵索橋。

這個過程也被陳東敏稱為“先立地,後頂天”。在此基礎上,一大批創新項目已經可以撬動下遊産業合作。目前,實驗室已聯合廣汽、欣旺達等龍頭企業打造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服務新能源産業鍊上下遊企業。

在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丁明磊看來,目前,大陸科技創新成果向新質生産力轉化的管道還存在阻礙,有利于支撐實體經濟、構築先發優勢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仍顯不足,推動新技術市場化應用的激勵政策和監管政策存在不完善和滞後,圍繞創新全鍊條的金融支援系統設計不足。

對此,廣東科學城“雙子星”正在圍繞高品質科技成果源頭供給、颠覆性技術培育未來企業和産業、創新高地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共同體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強前沿颠覆性技術和原始性技術創新,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通過各類模式實作成果産業化。

更為重要的是,科學城通過加強創新資源的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優化配置,支援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投資共建面向前沿科技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概念驗證中心、産業技術研究院、場景創新實驗室、未來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形成集跨界創新、人才培養、無縫轉化和科技投資于一體的“四鍊融合”機制。

以光明科學城為例,目前,科學城正在全面深化區域創新協同,關聯港澳,建成光明科學城香港營運中心,為香港科研院校、企業共享共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同承接重大科技項目提供“重要視窗”。通過融合協調發展機制,助力廣東加快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産力。

“下一步,建議廣東兩座科學城要繼續總結探索成功的運作經驗,拓展融資管道,強化前段投入的資金保障力度,推動科技成果向産業轉化更加順暢。同時,進一步激勵科研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吸引更多優秀科研人才加入并開展科技創新。同時強化科學城的平台作用,持續開展原創性、基礎性研究。”魏琪嘉認為。

“雙子星”科學城新質生産力-萬祥軍| 國科院研·科技成果轉化-國科院研·科技成果轉化-國科院-國科院研究中心-國際科學院組織研究中心 http://www.sino-managerw.cn/v.php?info_id=1355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