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謀的八爺,為什麼兩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作者:燕雀曰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謀的八爺,為什麼兩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大家好,我是燕雀君,本期來聊聊八爺與老十三的“相愛相殺”。

說起兩個人,就不得不提貫穿整部劇的兩件大事,一個是九子奪嫡,另一個是雍正新政。

在這兩件大事中,八爺自始至終都扮演着明面支援暗中破壞的角色,無論是前期他和太子之間的争鬥,還是後面奪嫡時與四爺三位争鬥,抑或是雍正登基之後,他處處使絆子阻撓新政,最後不惜發動“八王議政”,企圖逼迫雍正禅位給弘時。

一直作為雍正陣營的老十三,一方面為了他與太子、四爺之間的情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從心底裡就看不上八爺的緣故,處處與之周旋,且在每一次的關鍵時刻,将其擊敗,徹底粉碎他的陰謀。

也正因于此,老十三與八爺雖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在私下裡兩人之間的交集是非常少的,甚至老十三經常當衆拆台,讓八爺頗為頭疼。

比如說,在剛開始的時候,黃河發大水,八爺借着給洪水治理獻計獻策的機會,對着康熙就是一通彩虹屁輸出,說康熙期間在治理洪水方面尤為突出,古往今來無人可以超越,就連康熙都是以差點上了八爺的當,而就在這時,老十三直接站出來說,康熙年間也發生過洪水。

雖說這局被八爺巧妙化解了,但也不難看出,老十三是從心底看不上八爺那套假仁假義的,這也就奠定了在接下來的歲月中,兩人必然相争的局面。

事實上,也的确如此,隻不過有一點,以八爺的智慧與手腕兒,為什麼會在老十三手中連續栽了兩次,以緻最終功敗垂成,成為了皇族的罪人,成為了恥辱的阿其那?

如果說一次失敗尚且情有可原,但兩次都栽在同一人手中,就委實有點說不過去了,難道八爺不懂得吸取教訓的道理嗎?

1.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謀的八爺,為什麼兩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我們先來說說八爺第一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八爺第一次栽在他手中,是在康熙傳位當夜,九子奪嫡已進入“決賽圈”的時候。

當時,康熙因為“斃鷹事件”而一病不起,八爺也好,四爺也罷,他們雖沒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但基本已經猜到康熙即将崩逝,傳位之事隻在這幾日了。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十四爺的呼聲最高,而康熙也有意将他立為“擋箭牌”,為真正的繼位人保駕護航。

一直以來,十四爺都屬于八爺陣營的,雖然因為老十四當了大将軍王,又打了勝仗,讓八爺等人不痛快,甚至設計陷害他,但老十四終歸是他的人。

在八爺看來,康熙選他當繼位人固然好,即使當不成,也絕不能讓四爺當,因為他知道一旦四爺登位,他們幾個以及辛苦建立的八爺黨,一定會面臨傾覆的風險。是以,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八爺等人積極部署一切。

八爺黨此時已然遍布朝野,是以在“人望”方面,八爺是不愁的,如果說這是一場選秀節目,整個評審團都是八爺的人,一旦投票,八爺一定是人氣第一。

但這不是選秀節目,這是大位交接。除了人氣之外,八爺更需要兵權,隻有兵權在手,才能在對自己不利的時候,也就是康熙選擇四爺的時候,逆風翻盤,扭轉乾坤。

當時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兵權,一共分為三塊,掌管九門的步軍統領衙門首當其沖,也是最重要的,其餘兩塊駐守在城郊,一為豐台大營,一為西山銳健營,這二者相較而言,豐台大營更為重要。

也就是說,誰能掌握了步軍統領衙門與豐台大營,誰就能穩操勝券,即使皇位沒傳給他,他也依舊可以奪得皇位。

對于這兩處兵營的重要性,八爺一早就知道了,是以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做了布局,讓自己人成文運執掌豐台大營,至于步軍統領衙門,八爺也自認為有八成的把握拿下,因為執掌此處的正是隆科多。

隆科多是佟國維的侄子,而佟家一直在暗中扶植八爺,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八爺黨之是以能夠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發展壯大,這裡面少不了佟國維的暗中幫忙。

雖說現在佟國維退休了,換成了他的侄子,但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的。

無論是從實際利益,還是從遠近親疏來看,隆科多都會延續佟國維的老路,選擇八爺。如果不是康熙棋高一着,率先用兩道聖旨與一番言語“鎖住”了隆科多,隆科多必然會倒向八爺,當然從隆科多的心裡,也是選擇八爺的。

也就是說,從表面來看,八爺已經基本掌握了大局,即使康熙沒将皇位傳給他,或者是老十四,憑借他的能力,也足以将皇位搶過來,至少在八爺心中是這麼認為的。

正是這樣的認知,以緻八爺在關鍵時刻掉以輕心,看似萬無一失,實則漏洞百出,正如他之前為了扳倒太子,連夜誘供肖國興一般,凡事隻顧眼前,卻忘了善後,但凡他留個心眼兒,也不至于讓康熙知道真相,連說兩遍“其心可誅”。

這次也是一樣,他隻顧着表面上的兵權,卻獨獨忘了被康熙關了十年的老十三,或許在他看來,如今的老十三已經形同廢人,就連康熙都忘了有這麼一個兒子。

然而,他的疏忽,正是康熙想要的,或者說是康熙針對八爺的性格,在十年前布下此局,為的便是出其不意,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以此為四爺的上位鋪路。

這也就是四爺去宗人府找老十三時,可以見到他的根本原因。

2.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謀的八爺,為什麼兩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劇中,四爺一共去宗人府找過老十三兩次,第一次是西北有戰事,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需要從皇子中選擇一位作為大将軍王坐鎮西北,當時四爺想保舉老十三當這個大将軍王,一方面是因為老十三的能力在那擺着,另一方面也是找機會救老十三離開宗人府。隻不過這一次,四爺被看守的官員擋了駕,隻能在門縫中看老十三一眼。

至于第二次,康熙即将崩逝,四爺拿着名單去找老十三,目的是想讓老十三畫出上面的可用之人,由這些人在關鍵時刻幫自己穩定朝局。按理說,四爺也應見不到老十三的才對,但令他沒想到的事,自己竟然見到了老十三,攔着的人也從官員變成了小太監,雖說過程有些曲折,但終歸是見到的。

大家不妨試想一下,為什麼前後兩次的差别那麼大?很顯然,第二次是康熙在暗中授意的,專門放了一個無權無勢且是個新來的小太監,目的就是促成這次見面。康熙知道,如果這次再不讓他們見面,四爺的皇位恐怕就真的懸了,而自己多年的隐忍與布局,也就徹底毀之一旦了,是以他們見到了彼此。

這一次的見面,算是給四爺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也讓老十三了解到外面的局勢,為最後的奪嫡做好準備。

也正是由于這次的會面,讓四爺在傳位當夜,可以抓住時機,用金牌令箭将老十三從宗人府裡赦出來,并讓其順利趕赴豐台大營,從成文運手中奪得兵權。

不得不說,老十三在調兵遣将方面的确有一套,之前他曾和四爺說,隻要放他出去,天底下有多少兵馬都不在話下,小編乍聽時,以為隻是一種自信的表達,但事實上他說的都是真的。

成文運雖是朝廷欽封的豐台大營主帥,但在老十三面前,卻一點作用沒有,單從威懾力來看,豐台大營的将領們,也是擁護老十三,多過擁護他。

這十年的圈禁,雖然磨掉了老十三的些許棱角,但卻也讓他更加穩重行事。

他先是拿出金牌令箭,以證明自己是奉皇命而來,而非自己偷跑出來,確定自己名正言順,讓成文運一時間沒有攻擊的口實,而後又當衆升了三位心腹的官。

此時,無論是理,還是勢,全都牢牢掌握在老十三的手中,成文運但凡敢說一個“不”字,立即血濺五步,事實上成文運在逼不得已之際确實率先拔了劍,自此走上毀滅之路。

就這樣,老十三不廢一兵一卒,便接手了八爺最為穩操勝券的豐台大營。

至于此時的八爺,還在暢春園,并不知道豐台大營的事,直到老十三趕到,他們才意識到豐台大營可能已經丢了,但為時已晚。

也正是老十三順利拿下了豐台大營,才使得作為牆頭草的隆科多,在關鍵時刻拿着遺诏出現,确立了四爺的合法地位,并扶保其登上九五之位。

事情發展到這裡,四爺基本已經掌控了局勢,八爺方面幾乎全敗,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四爺登基,并要對其行三拜九叩的大禮。

回顧這一局,我們不難發現,康熙在整個過程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像隆科多、老十三都是他計劃中的一環。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作為奪嫡者的雙方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犯的錯誤。

八爺這一次錯在求虛不求實,以為換一個自己人當将領,就能掌控整個豐台大營的兵權,殊不知帶兵打仗,最需要的是兵尊将将知兵,上下一心才能如臂使指。

除此之外,他過于輕敵了,以為老十三在宗人府,康熙對其不管不顧,便構不成威脅,然而實際上猛虎終歸是猛虎,隻要他活着,隻要讓他走出樊籠,照樣不容小觑。

老十三之是以能夠勝利,一方面是由于他在軍中無與倫比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懂得利用手中的權力,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把握。

3.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謀的八爺,為什麼兩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說完了八爺第一次的失敗,我們再來說說第二次。

從這部劇來看,自四爺成為雍正帝以來,八爺等人無一日不将他當作敵人。

隻不過,他們的方式不同,老九、老十、老十四三人全都和雍正明着不對付,尤其是老十四,至于老九、老十則在暗中派門人散播謠言,各種诋毀雍正,說他的帝位不正。

當然,這所謂的暗中,根本經不起查,很快就變成明牌了。

八爺則與他們相反,表面上為雍正盡心盡力地辦事,實際上利用一切機會對付雍正,比如弘時聯手張廷璐科舉舞弊之事。

在他得知真相後,不僅沒有上報,反而用它和弘時套近乎,目的就是為拉弘時下水。

除此之外,雍正但凡有新的舉措要推行,他就會暗中支援相關的大臣們,阻礙其推行,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也就是說,自始至終,八爺都沒有真心臣服于雍正,他所等的隻是一個可以扳倒他的機會。

當然,在整個等待的過程中,八爺也沒有閑着,而是将目光鎖定在了老十三身上。

由于上一次的失敗,以及雍正對老十三的重用,讓他意識到若想扳倒雍正,首先要解決的便是老十三。

那麼,老十三該怎麼解決?論君臣信任,雍正與老十三古今少有,想要離間他們之間的關系實在太難太難了。論武力壓制,莫說是八爺等人手上并無兵權,就算是有兵權在手,也無法對抗老十三。

是以,他隻有一條路可走,搞垮老十三的身體。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老十三在進入宗人府之前,身體是沒有問題的,但從宗人府出來之後,他的身體就不行了,而且每況愈下,尤其是在面臨朝廷大事,比如西北用兵,老十三的身體就出奇的差,屢屢咳中帶血。

究其原因,這很有可能是老十三身邊人在其飲食上動了手腳,目的就是讓他無力輔佐雍正,斷其臂膀。

這個人很有可能是阿蘭。阿蘭是張五哥的妹妹,老十三随雍正,也就是四爺下江南時,途徑江夏鎮時結識。那時,他們全都喬裝改扮,并沒有說出自己的姓名與來曆。

然而,後來阿蘭竟然自己一個人,找到了老十三的府邸,可見其背後是有高人指點的。再結合當時的情況,刑部出了換死囚的醜聞,而太子恰好主管刑部,八爺與太子早已勢成水火,幾番相加之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阿蘭極有可能是八爺的人,目的就是監視并在必要時暗害老十三。

隻不過,阿蘭很小心也不忍心,是以每次給老十三的飯菜都動一點點的手腳,以緻老十三病了這麼久都沒有死。

也正是由于布置了阿蘭,八爺才在第二次硬剛雍正,當衆提出八王議政時,再一次忽略了老十三。在八爺看來,此時的老十三縱使想管,也有心無力。

是以他在暗中開始了積極部署,并說自己有九成勝算。他先說服弘時,讓弘時向雍正谏言,請關外的四位鐵帽子王進京商讨旗務,而後他一面派人說服隆科多加入自己,一面借“整頓”之名,讓四位王爺的親兵接手豐台大營與西山銳健營的兵權,最後再在朝會上,以讨論之名,行逼宮之實,妄言恢複太祖時期的八王議政。

4.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謀的八爺,為什麼兩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從整個布局來看,八爺所說的九成勝算,的确是不是平白說的。如果不是張廷玉的仗義執言,如果不是老十三的恰好趕到,八爺的八王議政或許就真的成功了。

從整個事件來看,張廷玉的出現其實是在拖延時間,同時從名義的角度否決八爺的正當性,讓“八王議政”這個提法根本站不住腳。

雖說這的确可以阻止八爺的逼宮,但卻隻是暫時的,關鍵還是要看實力,簡單來說,誰掌握了兵權,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是以八爺與雍正的較量,實際上是他與老十三的較量。

這也就是雍正在感覺自己快要頂不住的時候,頻頻看向老十三的座椅,暗問“老十三去哪了”的原因。

此時的老十三已經趕赴豐台大營、西山銳健營,搶奪兵權去了。

其實,在朝會開始之前,老十三就從弘晝口中,得知兩大兵營的異變,也意識到了八爺此番行為的目的,是以他誰都沒告訴,隻說去太醫那裡瞧病,暗自去了兩大兵營。

在這裡有個問題,要知道此時的九門還是在隆科多的掌控之下,隆科多且已倒向了八爺,而兩大兵營都在京郊,需要出九門才能到,那麼老十三是怎麼出去的呢?難道是隆科多私自放走了老十三?顯然不是。

答案很簡單,此時的隆科多帶着自己的人馬,已經趁機進駐皇宮,目的是控制圖裡琛帶領的禦前侍衛,是以此時的九門隻是一個空殼子,加上老十三在朝野的威望,自然沒有人敢擋他的駕。

老十三順利出京之後,就立即趕赴了兩座兵營。

雖說此時兩座兵營已經被四大鐵帽子王的親兵進駐了,但有一點他們之是以能夠進駐成功,是因為他們奉了所謂的“聖旨”。

其實,聖旨上隻說讓他們商讨軍務,并沒有提到進駐一事,是八爺的誤導,以及弘晝被弘時哄騙着說了錯話造成的,也就是說八爺巧妙地利用了這個空當,讓四大鐵帽子王的親兵進駐了兩大兵營。

但實際上,兵營的兵權,以及将領依舊是雍正與老十三的人,八爺還是犯了求虛不求實的毛病,他以為如此進駐,就等同于自己将兩大兵營攥在了手裡,殊不知兩大兵營始終在雍正與老十三的手中。

從當時交接的過程來看,兩營主帥本就對這道聖旨存疑,隻是一時間無法求證,而老十三隻要一到,立刻就能得到證明,且無論是以老十三在兩大兵營的人脈,還是人數方面的壓制,四大鐵帽子王的親兵根本不是其對手,必然是束手就擒的結果。

正如之前那般,老十三一到,不費一兵一卒,兩大兵營的兵權順勢重新回到雍正的手中。

此時的八爺,先是在道理上輸給了張廷玉,後又在兵權上輸給了老十三,這場蓄謀已久的八王議政此時已是岌岌可危,隻剩下一個隆科多了。

待老十三帶着鐵帽子王的親兵主将趕回來的時候,其局面立刻得到了逆轉。

在這裡還有一點要說明,圖裡琛所帶領的禦前侍衛之是以被隆科多的人“制”住,不是因為他們戰力不行,别忘了圖裡琛可是帶他們去查過諾敏案,他們可都是百戰餘生之人,就憑隆科多步軍統領衙門的兵是不可能打得過他們的。

他們之是以被控制了,是因為隆科多是領侍衛内大臣,是圖裡琛的直屬上司,圖裡琛在這裡耍了小聰明,假裝被其控制,其實是為了等等看,不做無謂的犧牲。

當他們看到老十三的時候,就知道大局已定,此時若再不拼命表現,就要被牽連了,是以他們立刻反制了隆科多的人,以及看住了隆科多。

隆科多一被制住,八爺最後的希望也就破滅了,這也就意味着八王議政的徹底失敗。

回顧這一局,八爺依舊敗在了“求虛不求實”這個問題上,這也就是他為什麼會在臨死前總結自己的一生,什麼人望、什麼賢德,都是虛的,毀就毀在一個“賢”字上的原因所在。他雖然知道兵權的重要性,卻從未真的争取到兵權,他雖然知道老十三是關鍵,卻依舊沒讓人看死他,以緻最終功敗垂成。

如果雍正與他易地而處,必然會先将老十三除掉,這也就是當八爺逼宮、雍正沒看到老十三時,第一反應是老十三被八爺所害的原因,因為以雍正的手腕兒,絕不會單單隻求虛名,而是從實際處解決問題。

至于老十三,在聽完弘晝所說的話,就立即想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症結所在。

在他看來,朝堂上固然需要他的支援,但相較而言,兩大兵營才是關鍵所在。如果他當時去了朝堂,而沒有趕赴兵營,那麼極有可能會出現兩大兵營發兵京城的情況,屆時更是難以收場。

除此之外,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的定位,在領兵打仗方面的才能要遠遠大于朝堂辯論,且辯論還有張廷玉、馬奇,根本輪不到自己上場,倒不如趁着這個機會,釜底抽薪,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奪回兵權,進而穩定朝堂。

寫在最後

八爺之敗在于他過分執着于名望、人脈這些表面的事物,而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想要打敗雍正,僅靠朝堂辯論、百官擁戴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擁有絕對的實力。

老十三之是以成功,是因為他凡事能夠看清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擅長與不足之處,同時更注重問題的本質,求實不求虛,一切以抓住兵權,穩定朝堂為第一要務。

八爺之敗于老十三、敗于雍正真的一點都不虧,這也印證了他在寫給雍正的訣别信中,發自真心地佩服雍正的那段話。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老十三雖與八爺不對付,也分屬兩個陣營,但老十三一直将他當作骨肉兄弟,他最不想見到的便是骨肉相殘。是以說,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他始終是那個俠義為懷的老十三,這一點從未變過!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