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作者:小七的日更

俞莉,這個名字,最近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南京醫科大學的醫生,因在上課時接診而遲到29分鐘,被學校通報批評并罰款2000元,由此引發軒然大波。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正當輿論一片同情俞莉、指責學校時,來自同濟大學的一位醫生的發言,卻讓人們重新思考:當教學和工作發生沖突,是不是應該優先教學?這場罵戰,恐怕還得從俞莉的遭遇說起。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先來梳理下事情的來龍去脈。4月10日,南京醫科大學教師俞莉在上課時接到急診電話,為搶救一名危重病童而遲到29分鐘。學校随後對其通報批評,并扣發2000元績效獎金。此事曝光後,輿論嘩然,紛紛為俞莉鳴不平。大家質疑,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怎能因救人而受罰?學校的做法,是不是太不近人情?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然而,就在衆人義憤填膺之際,同濟大學的醫生餘江文卻發表了不同看法。他直言,醫生的工作固然重要,但若與教學發生沖突,應優先保證教學。餘江文的理由是,教書育人同樣關乎醫學事業的未來。倘若為了個别病人而耽誤一堂課,影響幾十名學生,是得不償失的。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餘江文的觀點,一經抛出,立即在網上引發激烈争議。支援者認為,規則面前人人平等,醫生也不能例外。工作再忙,也不能以此為借口耽誤教學。批評者則指出,醫生的首要職責是救死扶傷,面對危重患者,别說遲到,就是缺課也在所不惜。況且,俞莉已盡量把耽擱減到最低,學校的處罰未免太不人道。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争議愈演愈烈,餘波甚至波及了當事人俞莉。她在微網誌上宣布,因無法認同學校的價值取向,即日起停診。此舉無疑又讓事件更新,沖突進一步激化。一時間,罵聲、歎息聲、惋惜聲,交織成一曲亂哄哄的交響曲。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回到事情本身,學校和俞醫生,誰對誰錯?恐怕很難一言以蔽之。作為醫生,俞莉遇到急診挂斷不管,當然于心不忍;但作為教師,她也有義務保證教學,不能随意遲到、缺課。反過來,學校秉公執法無可厚非,但處罰是否太重、能否網開一面,也有商榷餘地。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撇開具體是非不談,此事再次凸顯了醫學院校師資的特殊性。他們身兼醫者和師者兩重身份,經常面臨工作和教學的沖突。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如何權衡輕重,實屬兩難。俞莉的遭遇,或許隻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更深層次的制度困境。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要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于建立醫教協調機制。一方面,要在人員配置上給予傾斜,減輕醫生教學壓力;另一方面,要在考核機制上留有彈性,避免一刀切、零容忍。同時,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引導醫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學會在不同角色間切換、平衡。

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要形成尊醫重教的氛圍。對醫生群體,要給予更多了解和支援,而非動辄苛責、逼迫他們在救人和教書間二選一。隻有營造良性環境,醫患關系、師生關系才能走向和諧,醫學人才的培養才能更上層樓。

俞莉停診風波再起,同行醫生表态:學校沒錯

俞莉事件,是一個個案,更是一面鏡子。它告訴我們,天使和園丁,本就不是對立的角色。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但作為教師,傳道授業同樣不可或缺。兩者殊途同歸,都指向生命的尊嚴和未來。願白衣執甲、春蠶織錦的人,能無後顧之憂、向陽而生。

俞莉隻是千千萬萬醫學教師的一個縮影。他們肩負着救死扶傷、教書育人的雙重使命,時常面臨工作和教學的沖突。對此,我們不應簡單地非黑即白、判對錯,而應看到問題的複雜性,給予更多了解和支援。唯有如此,醫學事業才能在傳承中發展,惠澤當下、造福未來。而作為醫生教師,俞莉們也應在堅守初心的同時,努力平衡好不同角色,在救人和育人間找到最優路徑。

如果你是醫生,又同時是高校教師,面對俞莉的遭遇,你會如何選擇?救人和教書,哪個更重要?我們應該如何緩解醫患關系和教學的緊張?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醫路漫漫,教海無涯,願我們攜手同行,用智慧和愛心共築健康中國、教育強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