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氣少,出汗就多!一張醫案,教你補中氣、止虛汗

作者:中醫病案筆記

我主張,中國人應該普遍地接受一點中醫教育。

   哪怕是中醫理論中的皮毛,如果能廣泛地科普給大衆,那對提高大家的保健素養,也是大有益處的,對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也是大有幫助的。

   現在,我想跟你說一段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張聿青。這個人是晚清時期的著名中醫學家,生于1844年,卒于1905年。我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源于《張聿青醫案》。

中氣少,出汗就多!一張醫案,教你補中氣、止虛汗

   話說這一天,張聿青接待了一個患者,男性。什麼毛病呢?就是愛出汗。

   他這個汗啊,白天出,晚上出,春夏出,秋冬也出。總之,沒有不出汗的時候。

   他出汗出到什麼地步呢?每天更衣兩次。夏天的時候,得換三套。

   怎麼樣才能把這個汗止住呢?這個人想了很多辦法,找了很多郎中,無濟于事。

   怎麼辦?他去求助張聿青。

中氣少,出汗就多!一張醫案,教你補中氣、止虛汗

   張聿青拿過從前郎中開的配伍,基本上都是固表止汗的。還有的是用清熱之法。這些都是正常操作。

   這時候,張聿青讓患者把舌頭伸出來。隻見,患者舌苔白膩,還比較濁。張聿青看了一眼,立刻就知道個大概。但是,他再仔細一瞅,發現一個細節,這就是,患者的舌頭的中間部位,有那麼一小塊地方,沒有舌苔!

   對,你沒看錯,就是沒舌苔。這個在中醫裡頭,叫做“剝苔”。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人,舌頭上有那麼一塊地方是沒舌苔的,别的地方有。這個情況被張聿青發現後,引起了高度警覺。因為從中醫診斷學角度來說,這個現象,可能意味着胃氣衰敗。

   接下來,張聿青給患者診脈,發現患者脈滑而偏細,脈來還比較緩弱。

中氣少,出汗就多!一張醫案,教你補中氣、止虛汗

   這時候,張聿青就對患者說:“你的病,必須盡快治好。

寫方子。

   結果,患者藥用三劑之後,出汗這個事兒基本消失了。

   而且,到後來,這個患者舌苔中間剝落的情況,也好轉了。張聿青見其中部舌苔萌出,而其它部位舌苔不再濁膩,這才放下心來。

中氣少,出汗就多!一張醫案,教你補中氣、止虛汗

這裡頭,到底有什麼道理呢?

   咱們就從這個舌苔剝落說起。

  舌苔中間少了這麼一塊,這個一般主胃氣衰敗, 或者胃陰不足。結合這個患者脈象細緩,可以看出,他的問題在于胃氣嚴重不足,無法上蒸精微之氣,導緻剝苔。

   與此同時,脾胃之氣不足,還會使得體内的水濕之氣無法被代謝出去,于是聚而成痰濕。痰濕内積,體内的水液無法按照正常路徑去輸布,是以就得找别的道兒。就這樣,它們從汗孔出來,形成了多汗。

   偏偏這個時候,由于患者脾胃之氣不足,體内氣虛,無法收攝津液,是以這個汗出來以後,就止不住了。

   可見,一切的根源,在于脾胃之氣大虛。脾胃之氣,又稱作中氣。是以張聿青在概括這個醫案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中氣不足,水谷之氣,化津者少,化濕者多,有諸内則形諸于外,濕蒸為汗,與陽虛表不固者有殊”。

   也正是因為患者中氣虛餒,後天之本動搖,是以張聿青才不無擔憂地說,患者必須盡快改善,否則可能會傷及正氣之本。

中氣少,出汗就多!一張醫案,教你補中氣、止虛汗

  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啊?當然得化濕了,使勁兒地補中氣,化濕濁。

   人參補益脾肺,提升中氣

茯苓健脾利水,白術燥濕健脾,白豆蔻和藿香行氣除濕、芳香化濁

半夏、陳皮和枳實則理氣除濕

澤瀉有利水之效

桂枝能行陽化氣,使得痰濕之邪得陽氣而化。

這裡頭值得研究的,是地骨皮。一是洩肺,增進肺對水液的通調代謝作用。二是滋陰清熱,防止濕邪郁久而化熱。這就是基本意圖。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您認真體會。

   這裡的關鍵問題,就是中氣,即脾胃之氣虛弱對多汗的誘發作用。這個事兒是必須值得重視的,但有很多人不明此理。

就說到這吧,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