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作者:陳總006688

世人皆知諸葛亮智計百出,空城計更是名震千古。但你可曾想過,這看似天衣無縫的計謀,其實漏洞百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憑借兩個童子和一張琴,就吓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着實令人拍案叫絕。然而,細細品來,這般情形未免太過荒誕。試想,若是你率領大軍來攻,眼見敵将高坐城樓,悠然自得,難道真會不戰而退?更何況是以多疑著稱的司馬懿!那麼,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司馬懿為何會如此忌憚諸葛亮?莫非,真相就藏在那兩個童子的臉上?

空城計的由來與傳說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的空城計,可你可知道這個故事是怎麼流傳開來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那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炎熱夏日,諸葛亮正在西城休整軍隊。突然,一名斥候慌慌張張地跑來報告:"丞相,不好了!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正朝我們這裡而來!"

諸葛亮聽罷,不慌不忙地問道:"我軍現有多少兵力?"

斥候回答:"回禀丞相,我軍僅有五千人馬。"

諸葛亮輕撫長須,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沉思片刻,忽然笑道:"好,就讓我們來個空城計!"

就這樣,諸葛亮命人大開城門,自己則帶着兩個童子登上城樓,悠然自得地撫琴。這一幕,可把趕來的司馬懿看懵了。

司馬懿遠遠望見諸葛亮的舉動,心中疑惑頓生。他思忖道:"這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莫非是在設什麼圈套?"

可你們知道嗎?這個故事其實是出自《三國演義》的。在正史《三國志》中,可沒有記載這麼戲劇性的一幕。那麼,空城計的傳說是從何而來的呢?

原來,最早提到空城計的是南朝宋時期的範晔。在他所著的《後漢書》中,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東漢末年的趙雲。

趙雲在守城時,面對敵軍的進攻,他并沒有慌亂。相反,他指令士兵們隐蔽起來,自己則大開城門,獨自站在城門樓上。敵軍見狀,以為有埋伏,竟然不敢進攻,最後悻悻而歸。

這個故事後來經過民間的傳播和演繹,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諸葛亮空城計。

有趣的是,空城計并不是諸葛亮的專利。在中國曆史上,還有不少類似的智取故事。比如春秋時期,齊國大将田單就用過類似的計謀。

當時,燕國大軍圍攻即墨城。田單指令城中百姓照常生活,城門大開,還派人在城頭吹奏管弦。燕軍見狀,疑心有詐,不敢貿然進攻。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再比如戰國時期,魏國名将吳起也用過這招。有一次,他率領三千精兵守衛葛城。楚國大軍來攻,吳起不但不設防,反而指令士兵們換上便服,在城頭悠閑地喝酒吃肉。楚軍見狀,以為城中有埋伏,最後不得不退兵。

由此可見,空城計這種以虛勢吓退敵人的計謀,在中國曆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它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軍事家們的智慧,更展現了一種高超的心理戰術。

不過,空城計雖然聽起來妙不可言,但在實際戰争中使用的難度卻很大。畢竟,這需要極高的膽識和對敵人心理的準确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導緻城池失守,甚至全軍覆沒。

是以,當我們再次聽到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時,不妨多想一想:如果你是司馬懿,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如何選擇呢?

諸葛亮的困境與決策

諸葛亮空城計的背景,要從街亭之戰說起。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意圖收複漢中、隴右等地。這次北伐本是戰機良好,卻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導緻局勢急轉直下。

諸葛亮派遣馬谡守衛街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馬谡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文才出衆,但缺乏實際的軍事經驗。諸葛亮本想借此機會鍛煉馬谡,卻沒想到這個決定差點釀成大禍。

馬谡到達街亭後,不聽軍師王平的勸告,執意将大軍駐紮在山頂。他認為占據高處就能居高臨下,輕松擊退敵軍。然而,他忽視了一個緻命的問題:山上缺水。

魏國大将張郃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率軍包圍了街亭。他采取圍而不攻的政策,隻需守住水源,坐等蜀軍自亂陣腳。果然,沒過多久,蜀軍就因缺水而士氣低落,最終兵敗如山倒。

街亭失守的消息傳到諸葛亮耳中,如同晴天霹靂。這個戰略要地的丢失,不僅打亂了北伐的全盤計劃,更直接威脅到了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安全。

當時,諸葛亮麾下隻有五千人馬駐守西城。這支部隊主要由文職官員和後勤人員組成,戰鬥力十分有限。更糟糕的是,諸葛亮身邊連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将都沒有。

面對如此困境,許多人都認為應該立即撤退。然而,諸葛亮卻有不同的看法。他深知,如果此時倉皇撤退,不僅會丢失已經占領的地盤,更會嚴重打擊軍心。

就在這危急時刻,探子報告說司馬懿正率領十五萬大軍向西城進發。這個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西城岌岌可危。

然而,諸葛亮并沒有表現出絲毫慌亂。他召集衆人商議對策,但沒有人能提出有效的建議。眼看敵軍即将到來,諸葛亮忽然想到了一個大膽的計策。

他對衆人說道:"諸位莫慌,我有一計可退敵軍。"說完,他便吩咐手下大開城門,清掃街道,并指令士兵們藏起來,不得露面。

衆人聽罷,都覺得諸葛亮是在說胡話。有人忍不住問道:"丞相,敵軍勢大,我們兵力單薄,現在開門豈不是自取滅亡?"

諸葛亮微微一笑,解釋道:"正是因為我們兵力單薄,才要用這個計策。司馬懿素來謹慎多疑,如果我們表現得太過慌張,反而會引起他的懷疑。現在我們大開城門,表現得胸有成竹,反而能讓他疑慮重重,不敢輕舉妄動。"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說完,諸葛亮便帶着兩個童子登上城樓,命人搬來一張琴,開始悠然自得地彈奏起來。他的這一舉動,不僅讓城中将士感到不可思議,更讓即将到來的司馬懿大為不解。

諸葛亮的這個決定,可以說是一步險棋。如果司馬懿識破了這個計謀,後果不堪設想。然而,諸葛亮卻深信,在這種情況下,唯有以膽識壓人,才能化險為夷。

這個計策不僅展現了諸葛亮的智慧,更展現了他在危急時刻的冷靜和膽識。他巧妙地利用了司馬懿的性格特點,以及當時的戰場形勢,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心理戰。

諸葛亮的這個決策,不僅挽救了西城的危局,更為後世留下了著名的"空城計"故事。這個故事也成為了中國軍事謀略中的經典案例,被後人反複研究和借鑒。

司馬懿的多疑性格與戰場經曆

司馬懿,字仲達,河内溫縣人。作為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臣和軍事家,他以多疑謹慎著稱。這種性格特征不僅影響了他的決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軍事生涯。

司馬懿的多疑性格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經曆。相傳司馬懿年輕時曾遭受過迫害,這使他養成了不輕易相信他人的習慣。在曹操統治時期,司馬懿多次因謹慎而免于禍患。例如,有一次曹操試探群臣,問他們自己像不像周武王。大多數人都附和說像,隻有司馬懿沉默不語。後來,曹操責備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而贊賞司馬懿的誠實。

這種多疑謹慎的性格在司馬懿的軍事生涯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奉命抵抗。當時,諸葛亮派遣部将王平、張嶷等人佯攻,自己則率主力偷襲上邽。司馬懿識破了這個計謀,果斷派兵增援上邽,使諸葛亮的計劃落空。

然而,司馬懿的謹慎有時也會影響他把握戰機。同年,在五丈原之戰中,蜀軍因糧盡而撤退。很多将領都建議追擊,但司馬懿卻下令按兵不動。他說:"孔明善用兵,必有後着,不可輕進。"結果,蜀軍安然撤退。

司馬懿的這種性格特征,在他與諸葛亮的多次交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每次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總是采取守勢,很少主動出擊。這種做法雖然屢屢受到朝廷的批評,但也确實避免了重大損失。

有一次,諸葛亮派人在魏軍營寨附近種瓜。司馬懿發現後,立即指令士兵拔掉瓜苗。有人不解,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司馬懿解釋說:"孔明必有深意,若不拔掉,恐怕會有禍患。"後來證明,那些瓜苗下面埋有火藥,是諸葛亮設下的陷阱。

司馬懿的多疑性格不僅影響了他的軍事決策,也影響了他的政治生涯。魏文帝曹丕在位時,司馬懿曾因病請辭,實際上是為了避禍。曹丕去世後,司馬懿又裝病多年,直到魏明帝司馬昭掌權後才"痊愈"。這種明哲保身的做法,使他在魏國朝局動蕩時期得以保全自己,最終為司馬家族日後篡魏奠定了基礎。

司馬懿的謹慎多疑不僅展現在大事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據說他平時很少笑,即使在家中也總是警惕周圍的一切。有一次,他的兒子司馬師問他為什麼總是這樣。司馬懿回答說:"為人處世,豈能不謹慎?"

這種性格特征雖然使司馬懿在很多情況下顯得過于保守,但也使他能夠在複雜的政治和軍事環境中生存下來。在與諸葛亮的多次交鋒中,司馬懿雖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也沒有遭受重大損失。這種"不勝不敗"的結果,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點。

正是這種多疑謹慎的性格,使得司馬懿在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時,選擇了退兵。盡管從軍事角度來看,進攻一座幾乎無人防守的城池是明智之舉,但司馬懿卻選擇了最保險的做法。這個決定雖然讓他錯失了一個可能的勝機,但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風險。

司馬懿的多疑性格和豐富的戰場經曆,使他在面對諸葛亮這樣的對手時總是格外警惕。他深知諸葛亮的智謀,是以在每次交鋒中都小心翼翼,生怕中了對方的圈套。這種态度,在空城計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緻。

空城計的實施過程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空城計的實施,是諸葛亮在危急時刻的一次巧妙布局。這一計謀的成功,不僅展現了諸葛亮的智慧,也展示了他對敵方心理的精準把握。

事情要從街亭之敗說起。馬谡的失誤導緻蜀軍在街亭遭遇重創,諸葛亮不得不放棄已經占領的地盤,退守西城。此時,諸葛亮手下隻有五千人馬,大多是文職官員和後勤人員,幾乎沒有戰鬥力可言。

就在這危急時刻,探子報告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正向西城進發。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諸葛亮卻顯得異常鎮定。他召集衆人商議對策,但沒有人能提出有效的建議。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計劃。他指令手下大開城門,清掃街道,并讓所有士兵藏起來,不得露面。這個決定讓衆人大惑不解,有人甚至認為諸葛亮是在自取滅亡。

然而,諸葛亮解釋說,正是因為兵力單薄,才要用這個計策。他分析說,司馬懿素來謹慎多疑,如果我們表現得太過慌張,反而會引起他的懷疑。相反,如果我們表現得胸有成竹,反而能讓他疑慮重重,不敢輕舉妄動。

計劃制定後,諸葛亮立即開始行動。他首先指令打開城門,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舉動。在當時的戰争中,城門是防禦的關鍵,貿然打開無異于自投羅網。但諸葛亮卻反其道而行之,用這種看似荒謬的舉動來迷惑敵人。

接着,諸葛亮指令清掃街道。這個舉動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大有深意。幹淨整潔的街道給人一種城中有備而來的錯覺,這與一座即将陷落的城池的預期形象大相徑庭。

最關鍵的一步是,諸葛亮指令所有士兵藏起來,不得露面。這個決定看似冒險,實則巧妙地利用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心理。如果城中真的空無一人,反而會引起敵人的懷疑。相反,若是偶爾有幾個平民百姓在街上走動,反而更符合一座正常城市的景象。

準備工作完成後,諸葛亮親自登上城樓,帶着兩個童子,悠然自得地彈起琴來。這個場景可謂是整個計謀的點睛之筆。諸葛亮選擇親自出面,顯示了他對這個計謀的信心。而彈琴這個舉動,更是展現了一種泰然自若的态度,仿佛胸有成竹,根本不把來犯之敵放在眼裡。

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選擇的位置也很有講究。他坐在城樓上,這個位置既能讓approaching的敵軍清楚看到他,又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至于暴露太多細節。

當司馬懿率軍來到西城城下時,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畫面:大開的城門,清掃一新的街道,城樓上悠然自得的諸葛亮。這與司馬懿預期中一座即将陷落的城池完全不同。

面對這種反常的情況,司馬懿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按理說,一座隻有五千守軍的城池,面對十五萬大軍應該是惶恐不安才對。但眼前的一切卻顯示出一種異常的鎮定,這不禁讓司馬懿懷疑其中是否有詐。

司馬懿開始仔細觀察城中的情況。他注意到,街道上偶爾有百姓走動,但卻看不到任何士兵的蹤影。這更加深了他的疑慮。如果城中真的有重兵把守,為什麼看不到任何軍事活動?但如果城中空無一人,為什麼又會有百姓在街上走動?

就在司馬懿猶豫不決的時候,諸葛亮的琴聲傳來。這悠揚的琴聲仿佛在嘲笑司馬懿的猶豫,更加劇了他的不安。

最終,司馬懿做出了撤軍的決定。他甯可錯過一個進攻的機會,也不願冒險中了諸葛亮的圈套。這個決定,正是諸葛亮所期望的結果。

就這樣,諸葛亮憑借一己之力,以五千人的兵力,擋住了十五萬大軍的進攻。這個神奇的計謀,後來被稱為"空城計",成為中國軍事史上最著名的計謀之一。

空城計對後世的影響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空城計作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其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領域,滲透到了政治、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面。這個看似簡單的計謀,蘊含着深刻的智慧,成為後世研究和借鑒的重要對象。

在軍事領域,空城計為後世的戰略家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它告訴人們,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并非隻能選擇硬碰硬的正面對抗,而是可以通過巧妙的心理戰來化解危機。這種以弱勝強的思想,在後來的許多戰役中得到了應用。

例如,唐朝名将郭子儀在安史之亂期間,曾經用類似的計謀化解了叛軍的進攻。當時,郭子儀兵力不足,面對叛軍的大舉進攻,他指令将士們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在城牆上掃地、洗衣服。叛軍見狀,以為城中有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最終退兵而去。

明朝時期,戚繼光在抗擊倭寇的過程中,也曾借鑒空城計的思想。他在沿海地區設定了大量的烽火台,每當發現倭寇時就點燃烽火。倭寇看到烽火四起,以為明軍已經嚴陣以待,往往會知難而退。這種方法雖然不是直接模仿空城計,但其核心思想是一緻的,都是通過制造假象來迷惑敵人。

在政治領域,空城計的影響同樣深遠。許多政治家在面對強大對手時,都會借鑒空城計的思想,通過表現出從容不迫的态度來化解危機。這種方法在外交談判中尤為常見。

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範仲淹就曾經使用類似的政策。當遼國使者來訪時,範仲淹故意在宮中擺設簡陋,表現出一副國力衰弱的樣子。然而,當遼使提出無理要求時,範仲淹卻态度堅決地予以拒絕。這種看似沖突的做法讓遼使摸不着頭腦,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原有的打算。

在文化藝術領域,空城計更是成為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典故。諸葛亮彈琴退敵的形象,被無數文學作品、戲劇、影視作品所描繪。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軍事家的智慧,也成為了機智、勇氣和沉着的象征。

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單刀會》中,就有一段描寫諸葛亮用空城計退敵的情節。這部戲劇生動地描繪了諸葛亮臨危不亂、以智取勝的形象,成為了戲曲舞台上的經典橋段。

在現代文學中,空城計的影響依然存在。許多作家在創作中會借用這個典故,或是直接描寫曆史事件,或是将其思想融入到現代故事中。例如,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說《四世同堂》中,就有一個角色在面對日本侵略者時,借鑒了空城計的思想,用鎮定自若的态度來應對危機。

空城計的影響甚至延伸到了商業領域。許多企業在面對強大競争對手時,會采取一種類似空城計的政策,通過表現出從容不迫的态度來迷惑對手,為自己争取時間和機會。這種政策在商業談判、市場競争中屢見不鮮。

例如,某些初創公司在面對大企業的競争壓力時,會故意表現出一副遊刃有餘的樣子,以此來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同時也讓競争對手産生疑慮,不敢輕易采取aggressive的行動。

在教育領域,空城計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教學案例。許多學校在進行曆史教育或軍事理論教學時,都會将空城計作為一個重點内容來講解。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們不僅能夠了解曆史,還能學習到戰略思維和心理戰術的運用。

此外,空城計的思想還被應用到了心理學和管理學等領域。心理學家們從中看到了人類在面對壓力時的行為模式,而管理學專家則從中總結出了危機管理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