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作者:伊斯情感

你好,紅衛壩。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開門見山”這個詞,用來形容紅衛壩站最為直覺。 站舍前,除一條狹長的站台外,就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山巒。 屋後面,嘉陵江那岸還是山。

寶成線上的這座普通的四等小站,主要辦理列車通過和會讓作業。每天,僅有一趟6063/6064次公益性“慢火車”在這裡辦理乘降,是站區職工們通勤、出行的最佳選擇。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想從沿江公路到車站,需經一座300米長的吊橋。橋面是五條鋼索淩空托舉的一塊塊鋼闆,寬不足兩米,站在上面搖搖晃晃,能聽見斜拉鋼索在空中嘎嘎作響。每塊鋼闆專門打有十來個拳頭大的洞,過去沒有“風孔”,有一年,風幾乎把整座橋吹了個底朝天。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橋下,并不湍急的嘉陵江靜靜流淌;江畔,三三兩兩的牛兒不緊不慢嚼着青草,時間仿佛也在遠離繁華的秦嶺深處,放慢了腳步。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下吊橋,往車站去,還得再走八九百米。途中,有一段防洪護坡下的便道,有一截樹枝掩映的小路,還要踩着石頭越過一條小溪……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無論繁華或偏僻,鐵路修到哪裡,哪裡就有鐵路人。

身處小站,目之所及,藍天白雲、碧波蕩漾,風兒陣陣、草兒青青……美麗和孤寂,有時候更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有職工把十歲的兒子帶到車站,從沒見過的吊橋、嘩嘩流淌的江水、 呼嘯而過的火車,都讓 孩子感到興奮。新奇的感覺持續了不到兩小時,孩子就急着找遊樂場,鬧着要逛超市。

為了安撫,爸爸特意帶孩子去附近的一個“大地方”——白水江鎮。在街道轉了好幾圈後,孩子一個勁地問:“你說的那個好玩的‘大地方 ’ ,離這裡還有多遠?”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隻有荒涼的環境,沒有荒蕪的人生。

江邊淘來的砂積石、溪畔挖來的虎耳草,在一雙雙巧手中,變成充滿野趣的盆景。連花盆支架,也是樹樁修成的“根雕”。

開春時節,拓荒整地,種瓜點豆,施肥澆水。到了仲夏,小菜園苗壯葉肥,長勢喜人。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這裡的綠色仿佛俯首可拾,但有一片綠色意味深長——

一畝橘園,種着百餘株橘樹苗,幾乎橫着的每一排,恰恰隻種9株,或許寓意寶成精神“久久不忘”、小站紮根“久久為功”,也可以是一種象征,一種回答——長于草野,風吹日曬,卻始終執着向上、朝氣蓬勃。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春天,一群剛入路的沿線新工,坐着火車來到紅衛壩,為“青年林”除草。蒙蒙細雨中,一張張稚嫩的面孔,與挂有自己“名牌”的小樹苗同樣年輕,充滿生機。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樹就是人,人就是樹。

前不久,一輛“川”字号牌汽車停在車站正對的公路上,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被女兒女婿從車裡攙出來。他曾是紅衛壩站職工,退休後去了四川廣元定居。聽說當年自己親手種下的一棵白楊樹竟然還在, 他 便專程趕來看一看。

可惜,老人腿腳不好,根本沒辦法走過那座吊橋,顫顫巍巍試了幾次,還是力不從心,隻好作罷。魂牽夢繞,心願難了。隔着嘉陵江,老人幾次踮起腳尖望向車站,不停用手背擦拭眼角……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每一種經曆,都是财富;每一種堅守,都有理由。孤獨與冷清,熱情和充實,在三股道、六個人的小站如此統一。大山為鄰,寂寞為伴,他們一樣也有牽挂、 快 樂 和 夢想 。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職工精心打理的小菜園裡,蕃茄苗一尺來高了,差不多棵棵都結出串串青綠。再過兩星期,蕃茄就該紅了。

八十多歲的退休職工,為何要回山區小站?丨火車·悅讀

夏天,萬物生長;前方,盡是希望。

供稿:《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陝西記者站(西安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文字:李峰 孫靖琳 楊安鴻 陳燕

圖檔:楊曉文 李運瑾 趙勝利 孫啟龍

編輯:林飛翼

實習編輯:王金龍

審校:李孝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