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作者:史間行客聊話

引言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璀璨将星中,粟裕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之一。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輝煌的戰功,被譽為我軍的“戰神”,并當之無愧地成為開國第一大将。在解放戰争中,粟裕成功參與指揮了高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衆多關鍵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這樣的一位傳奇開國大将的一生中有哪些人與他親密無間,對他影響最大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來盤點下粟裕大将親密無間的幾位戰友。

“軍事知己”元帥劉伯承

劉伯承和粟裕是中國共産黨早期的傑出軍事上司人,他們之間有着深厚的革命友情和豐富的合作經曆。他們最早相識于1927年的南昌起義,當時劉伯承是起義的參謀長,粟裕則是保護他的警衛班長。南昌起義失敗後,劉伯承輾轉多地後來到江西蘇區,而粟裕也在江西蘇區學校從事教官工作,兩人朝夕相處了後就各奔東西。盡管在革命歲月中,劉伯承和粟裕因各自繁忙的戰事,曾有長達十七年未曾相見,但他們的友情和互相的尊重絲毫未減。1947年,在中央軍委毛主席等上司的指令下,劉鄧二野和陳粟三野開始配合作戰後,雙方的交流開始增加但是未曾碰面。劉伯承對粟裕的軍事才幹十分欣賞,曾高度評價粟裕在豫東戰場上取得的勝利,他說打這樣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沒有這樣的膽識,也沒有這樣的氣魄。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在1948年淮海戰役總前委唯一召開的一次會議上,粟裕和劉伯承再次重逢。但此時粟裕已經劉伯承職位相差無幾,都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在淮海戰役之前,粟裕在幾次大的殲滅戰中繳獲了很多物資,是以兵強馬壯。而劉鄧大軍在千裡挺進大别山之後,整個軍需情況不如粟裕的二野好。是以在作戰過程中,劉鄧的二野部隊常常是狙擊而陳粟的三野部隊常常是主攻,有很多二野的将領抱怨說這樣的指揮和配置設定不公平。劉伯承對此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且要求一定要團結兄弟部隊,當粟裕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還專門做了自我檢讨。由此可見兩人之間的格局已經默契是非常高的。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在淮海戰役中,粟裕指令部下馳援劉鄧二野并協助他們在雙堆集殲滅黃維兵團,事後對于繳獲的物資全部留給二野,不允許帶回來,而這批軍事裝備也很好的加強了二野的戰鬥力。劉伯承對此十分感激,随後兩人的部隊緊密配合,共同對抗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晚年粟裕的政治生涯并不順利,他一有時間了就去軍事學院拜訪老友劉伯承。劉伯承也會偶爾邀請粟裕到學院,與年輕一代分享他的經驗與見解。這兩位國家的創始者,他們之間師生與朋友的深厚感情,令無數人為之動容。

“亦師亦友”元帥朱德

說到朱德和粟裕的友情可能很多網友并不清楚,因為朱老總威震四方的時候,粟裕隻是一個小兵,直到後來解放戰争中這位我軍的“戰神”大放異彩才被人們所熟知。粟裕在他的回憶錄中曾寫道:他的軍事知識全都來自于朱老總。是以他對朱德的敬佩可見一斑,而粟裕之是以這麼說,也是因為朱德是最早發現他軍事潛質的上級上司。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南昌起義後,朱德大庾山區進行部隊整編的時候,曾直接讓在武平戰鬥受傷的粟裕連升兩級,成為一個連的指導員。在井岡山革命時期粟裕曾是朱德部隊下面的一個連長,每當有行軍打仗的時候,朱德總是帶着粟裕一起而且作戰過程中有問題的時候都細心給他講解,這也給了粟裕很多學習和曆練的機會。在紅軍時期,粟裕跟随朱德學習了很多戰術和戰法,這也為日後他的輝煌戰績奠定了基礎。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解放戰争期間,粟裕作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在蘇中地區指揮作戰,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強大攻勢,他靈活運用遊擊戰術,取得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随後粟裕在山東指揮的孟良崮戰役中,成功圍殲了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第74師,該師師長張靈甫被擊斃。朱德在粟裕接連大勝之後,内心激動不已,還為粟裕寫下了《寄南征諸将》一詩。而随後粟裕根據戰場形勢,提出了進行淮海戰役大規模戰略決戰的建議,朱德對粟裕在戰役中的主動請纓和出色指揮給予了高度評價,也可以看出他對粟裕軍事判斷的信任和對其成就的贊許。朱德與粟裕的關系,超越了簡單的上下級關系,他們是志同道合的戰友,也是彼此欣賞的朋友。

“黃金搭檔”元帥陳毅

粟裕和陳毅之間的革命友情及合作經曆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佳話,兩人并肩作戰多年,共同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贊譽為“陳不離粟,粟不離陳”。他們的初次相遇可追溯至1927年的南昌起義之後,當時起義部隊來到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山區,20歲的班長粟裕和26歲的團指導員陳毅第一次見面,這次相識也為日後兩人的深厚友誼做下了鋪墊。新四軍成立後,粟裕與陳毅雖然初期交集不多,但在部隊整編和實戰中逐漸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在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合編後,作為上司層的核心成員,粟裕與陳毅的默契配合開始顯現,共同策劃并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戰役,有效打擊了敵人,擴大了解放區。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解放戰争期間,陳毅作為華東野戰軍的司令員兼政委,與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一同指揮了多次重大戰役,包括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指揮作戰中雙方偶爾也會有戰略上的分歧,但這更多展現了他們作為革命家的坦誠與擔當,以及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負責态度。兩人之間既有深厚的個人情誼,也有在原則問題上的嚴肅讨論,這種關系被後人譽為“革命诤友”。在陳毅逝世後,陳毅夫人張茜因過度悲傷而身體不太好。粟裕為了讓其安心,将自己的女兒粟惠甯許配給了陳毅的小兒子陳小魯。而兩家通過子女的聯姻的方式,進一步加深了關系,這也足以看出粟裕與陳毅的革命友情之深。而這些深厚情誼都是建立在革命年代并肩作戰的戰鬥歲月以及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是革命戰争年代中難得的将帥典範。

“相見恨晚”大将陳赓

陳赓和粟裕相識較晚,但兩人都曾參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義,這是他們革命生涯的共同起點。當時陳赓在賀龍的部隊擔任營長,而粟裕則在葉挺的部隊擔任起義總部的警衛班長。而這次起義也是他們革命友誼的最初紐帶。粟裕以其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著稱,而陳赓則以其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廣泛的才能聞名,那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故事呢?兩人真正相識是在1947年,當時三野和四野在中原地區協同準備發動淮海戰役,兩人作為軍事主官分别在不同的戰場上指揮作戰,盡管直接合作的機會不多,但他們通過軍事行動的互相支援和戰略配合,逐漸了解并賞識對方的軍事才能。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1947年底,陳赓和粟裕迎來了軍事上的首次合作,當時白崇禧調集重兵圍剿劉鄧大軍,毛主席下令此次軍事指揮由粟裕統一指揮和調動,這樣以來陳赓就成了粟裕的部下。按照作戰部署雙方部隊沿平漢向南迫近武漢,長驅400餘公裡後殲滅敵軍4.5萬餘人,攻克許昌等50多座重鎮。雙方會師後陳赓和粟裕短暫的相處了一段時間,陳赓多次贊賞粟裕的軍事指揮才能,而粟裕也佩服陳赓軍政兼優的能力,兩人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随後的淮海戰役中,陳赓兵團在對陣黃維兵團時遇到了進攻瓶頸,陳赓還親自打電話請教粟裕,由此兩人之間感情程度之深。在全殲黃維兵團之後,陳赓還專門組織人員到粟裕的部隊去學習和請教。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粟裕與陳赓互為伯樂,總能瞧見對方的閃光點。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1954年粟裕擔任總參謀長,陳赓則以軍事工程學院院長身份兼任副總參謀長,兩人在總參謀部的工作中朝夕相處,無話不談,成為親密的合作夥伴。他們共同參與制定軍事戰略,為新中國的軍隊建設和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陳赓在上海養病期間,粟裕經常去看望他,兩人無話不談,私下關系十分親密。1961年陳赓大将去世,粟裕聽聞噩耗後痛哭暈倒,這不僅是因為失去了一位戰友,更是因為他深知失去了一位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陳赓與粟裕的友情,是基于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在革命鬥争中形成的生死與共的信任。

粟裕大将一生有4位摯友,其中有3人是開國元帥,還有1人相見恨晚

其實除了小編說的上述幾人之外,和粟裕大将關系好的軍中将領也有很多。比如曾經多次保護和力薦粟裕的葉劍英元帥,還有和粟裕在軍事上惺惺相惜的林彪元帥,以及粟裕麾下“葉王陶”三員戰将,還有多次關懷和安慰他的蕭勁光大将。粟裕雖然平日話語不多,但是為人正直,大家對他的軍事才能也十分欽佩,是以許多人願意與他結為好友。

結語

粟裕大将打仗從來不墨守成規,敢于創新,總是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作戰方案。除了軍事才能,他始終将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他與老一輩革命家之間,既有軍事上的默契與合作,也有生活中的關心與照顧。他們在革命事業中并肩作戰,共同為中國的獨立和發展獻出了畢生精力。1988年粟裕被中央軍委評為“中國共産黨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以此來肯定他的曆史功績。

#頭條首發大賽##頭條創作挑戰賽##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