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中小私募正在加速出清

作者:酒死了

界面新聞記者 | 龍力

界面新聞編輯 | 宋烨珺

“房租、人工、營銷......每天睜開眼一大筆錢就沒了,同時還得操心着員工、備案、募資、安撫客戶等各種各樣的瑣事。”

曾經以為奔私後的前途一片光明,張橋萬萬沒有想到,維持一家小私募的營運竟然如此之難。

特别是最近一個多月以來,A股持續陰跌,上證指數再次跌破了3000點,截至6月24日,多達1999隻個股跌破了2月5日2635點低點時的股價。

在行情低迷的大環境下,一邊是接踵而至的私募行業各項新規、水漲船高的各類“賬單”,另一邊則是遲遲難以修複的淨值回撤,一樁樁、一件件的麻煩事撲面而來,這些别人眼中的“私募大佬”們幾乎都快要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新規重重

之前遞交上去的産品備案已經被駁回來兩次了,都要求補充相關材料,作為在業内摸爬滾打了近十年的私募老人,廣州某私募創始人李政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在産品備案環節就被難住。

“要求補充的材料很多,甚至包括員工的勞動合同、社保記錄以及公司流水之類的,準備起來非常耗時耗力。”李政說。

近年來,随着《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私募投資基金備案指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等新規接連落地,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對于私募管理人以及私募産品備案的要求确實越來越嚴格,而這對于很多事情都需要親自操心的中小私募創始人來說,無疑又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張橋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新規的要求越來越細化、門檻越來越高,這也意味着私募在備案時需要做的準備越來越多,時間周期也會比以前更長,而且在新規陸續實施以後,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基協在稽核方面更加嚴格了。

深圳某私募創始人王強認為,中基協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多,除了行業規範化是大勢所趨以外,或也在很大程度上與最近私募爆雷事件頻發有關,特别是去年11月的杭州量化私募跑路和今年5月的瑞豐達跑路事件,影響都非常惡劣。

多位接受界面新聞采訪的私募人士也向界面新聞透露,受到半年内兩個私募跑路風波的影響,中基協近期非常關注私募産品的嵌套情況和新三闆的投資情況。

其中,中基協5月份更新AMBERS系統以後,要求證券私募備案産品或者變更産品資訊時需要送出“産品結構圖”,同時備案産品涉及多層嵌套的還要求私募管理人出具承諾函。與此同時,近期有多家私募涉及新三闆産品的備案更是直接被駁回了。

老私募備案産品難,新私募備案更難。中基協資料顯示,截至6月24日,今年以來完成備案的證券私募管理人一共僅有20家。

私募備案方面的收緊,僅僅是行業走向規範化過程中的“冰山一角”,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梳理,2023年以來私募行業迎來了多個重磅新規。

2023年3月24日,中基協釋出修訂後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同年7月9日,國務院頒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自9月1日起施行;同年12月8日,證監會就《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同年12月15日,中基協對《集合資産管理計劃資産管理合同内容與格式指引》《單一資産管理計劃資産管理合同内容與格式指引》《資産管理計劃風險揭示書内容與格式指引》等自律規則進行修訂;2024年4月30日,中基協釋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

其中,程式化交易方面的新規更是接踵而至。

2023年2月17日,滬深交易所同步釋出了滬深主機闆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細則以及科創闆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細則;同年9月1日,證監會指導證券交易所出台加強程式化交易監管系列舉措,釋出兩項通知,10月9日正式實施;2024年5月15日,證監會制定釋出《證券市場程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自10月8日起正式實施;2024年6月7日,交易所就《程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某量化私募創始人白野表示,每一條新規出來,都要花時間來研究新的要求,并作出相應的改變,單單是這一方面就要花去自己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上海某頭部私募相關人士錢鋒也認為,随着私募行業的發展壯大,逐漸走向規範化是必由之路,而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産生一些陣痛,大私募由于各方面的制度建設和人員配置都比較完善,受到的影響其實并不大,但是對于一些中小私募來說,可能壓力就會非常大。

在錢鋒看來,“雙25%”的要求對小私募影響甚大,意味着很多打榜産品做不了了。

錢鋒所說的“雙25%”即《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十二條提出的規定:(一)單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資産的資金,不得超過該基金淨資産的25%;(二)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資産的資金,不得超過該資産的25%。

打榜産品則一般指的是私募往往會集中精力打造一兩隻産品,希望其能夠以突出的收益率在各類私募收益排行榜上争得一席之地,進而吸引投資者的關注,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部分私募可能會重倉壓注單隻個股,助推其股價實作上漲。

錢鋒表示,小私募普遍沒有太多的募資管道,如果打榜産品能夠一戰成名的話,公司募資方面會容易得多,是以很多私募也會這麼去做,但是“雙25%”的要求下,私募在這方面很難有太多的操作空間了。

入不敷出

在下定決心“奔私”以前,張橋也曾想到過,單幹意味着要分出精力來處理很多投資之外的瑣事,但是他還是想要試一試。

于是,2021年年初,張橋毅然從“老東家”某公募基金離職,開始一步步地搭起了自己的小私募,并在同年年底發行了自己的第一隻私募産品。雖然過程不容易,産品規模也不大,彼時的張橋卻覺得未來充滿了希望。

然而,當一切開始步入正軌以後,張橋卻發現自己開始有些力不從心了。

首先擺在張橋面前的便是不計其數的各種賬單。“光是辦公室的租金和人員費用至少就得三百多萬,還有日常辦公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水電費、差旅費用、辦公用品費用以及占大頭的營銷費用等,僅僅是維持着最基本的營運,算下來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李政則表示,以前私募管的沒那麼嚴格,大家各方面的配置也是能簡則簡,成本相對好控制一些。但是現在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多了,維持一家基本配置的私募成本越來越高了。

比如,人員配置方面,今年5月31日中基協釋出提醒通知,針對專職員工不足5人、高管缺位等現象,要求私募管理人自查整改,如後續仍不符合要求,将采取自律管理或紀律處分措施;如私募管理人無展業計劃,要求及時主動登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李政表示,這也意味着,那些專職員工不足5人的私募,要麼趕緊補充人手,要麼等着接收罰單,甚至可能面臨被登出的風險。而每多招一個員工,成本起碼又多了二三十萬。

除了這些硬性的支出以外,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也讓張橋身心疲憊,一會要調和員工之間的沖突,一會要面對客戶的質詢,一會又要和代銷機構搞好關系,還要花時間和同行保持交流。

張橋告訴界面新聞,以前在公募的時候,這些事情都有專門的同僚負責,自己隻需要專心做好投資就行了,如今自己長期身兼數職,“前所未有的心累”。

“如果能夠賺到錢的話,再苦再累也都是值得的”,然而現實卻給張橋潑了一大盆涼水。

2021年年初剛從公募基金離職一直到同年年底發行新産品的時候,上證指數都在3500點附近,之後上證指數便一路波動下挫,到了今年2月份的時候一度跌到了2600點附近,雖然近期有所修複,目前也僅維持在3000點附近。

張橋公司旗下有個别産品剛成立不久淨值就跌破了1元,到現在也沒能收複失地,有的甚至已經跌到了0.8附近。

事實上,不少“奔私”的基金經理都會面臨類似的窘境,即在行情不錯的時候,決定離職奔私,而奔私後的産品往往也都發在了市場階段性的高點,随後産品淨值跟随指數回調而出現大幅回撤。

在FOF基金經理蔣雲看來,這種情況很好了解,行情好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未來一片美好,哪怕隻有1個億的資金,一年賺個20%,按照20%的提成比例來算,業績報酬也有400萬,而且行情好的情況下,都是資金追着基金經理要投資,募集幾個億也不是問題。這麼一算,但凡有點能力的都想出去搏一把,“畢竟比打工賺錢容易多了”。

但是資本市場向來都是周期性的。等大家真的下定決心辭職奔私,再到完成備案手續産品發出來的時候,往往大半年已經過去了,就很容易出現剛發産品不久,行情就急轉直下的情況。

對于私募來說,收入一般由管理費和業績報酬兩部分組成。

業績表現普遍不佳,就意味着業績報酬部分幾乎歸0。而以1.5%的費率來測算,一家管理規模為1億元的私募,一年的管理費收入也不過150萬元。

中基協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在協會登記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8300餘家,管理私募證券基金9.2萬隻,規模近5萬億元,已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目前管理規模前400家私募證券機構占行業管理規模比例近80%,管理規模後2000家私募證券機構占行業管理規模比例僅約0.15%。

據此測算,截至今年3月末,在中基協登記的證券私募平均的管理規模僅為6億元,除了管理規模前400家的私募以外,其餘7900家私募平均的管理規模甚至不足1.3億元。

另一方面,很多小私募為了吸引客戶,設定的管理費通常遠低于1.5%,其中一部分還要被代銷機構拿走,實際到手的管理費更是寥寥無幾。

這些都意味着,在業績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小私募“入不敷出”其實是常态。

行業加速出清

面對入不敷出的現狀,張橋也不知道是否還能堅持到一波大級别行情的來臨,讓自己能夠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而在蔣雲看來,現實或許比張橋想象中的還要殘酷,很多小私募的機會其實隻有一次,如果一開始沒有做出點成績來的話,除非後續産品淨值特别驚豔,否則很難再次受到投資者的青睐,畢竟現在私募行業的競争非常激烈。

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堅持不住了。

6月14日,一則“上海某私募65萬元賣殼”的消息在業内引起了廣泛關注。消息顯示,上海某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以65萬元的價格“賣殼”,并稱該價格“低于市場行情”,買到即賺到。

雖然上述私募的确切消息尚無從知曉,不過有不願具名的中介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最近确實有不少證券私募殼要出手,“不過,價格往往跟私募殼的品質有關,比如沒有違規記錄、能夠代持一段時間并且可以配合發産品等,都是加分項。”

也有部分中小私募核心人員選擇“投奔”大公司。

6月18日兩位私募大V梁宏和徐大為(賬号名為“DAVID自由之路”)先後在社交媒體發文确認,徐大為“攜帶”現有産品加盟梁宏旗下的百億私募海南希瓦。徐大為在發文中明确提及“現在私募的營運成本越來越高,市場環境有利于大私募,不利于小私募。”

此前,管理規模5-10億元的上海潤時私募于5月22日宣布将啟動與百億私募正心谷資本的業務及人員整合工作,公司創始人雷鳴将加入正心谷資本旗下的檀真投資擔任合夥人兼投資總監,潤時私募現有業務及團隊成員将一并加入。

随着各方面新規的陸續出台,違規私募也在加速出清,其中,中小私募亦是“重災區”。

中基協資料顯示,截至6月24日,僅今年以來已經有275家證券私募登出,從登出類型上看,其中有112家為主動登出,128家為協會登出,另有35家為12個月無在管登出。

據李政介紹,“12個月無在管登出”為中基協今年5月新增的登出類型,不過去年施行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和《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均曾明确相關條款。中基協如今專門把“12個月無在管登出”單列為一項登出類型,這也意味着留給“殼私募”的時間不多了。

界面新聞記者翻閱相關條款發現,《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第七十六條中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後12個月内未備案自主發行的私募基金,或者備案的私募基金全部清算後12個月内未備案新的私募基金的,協會登出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并予以公示,另有規定的除外。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第十四條也提及: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之日起12個月内未備案首隻私募基金或所管理的私募基金全部清算後,自清算完畢之日起12個月内未備案新的私募基金的,登記備案機構應當及時登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并予以公示。

管理規模不足500萬元的私募産品也在加速出清中。

中基協4月30日釋出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四條明确: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上一年度日均基金資産淨值低于500萬元,或者連續60個交易日出現基金資産淨值低于500萬元情形的,應當停止申購并在5個工作日内向投資者披露;停止申購後連續120個交易日基金資産淨值仍低于500萬元的,應當進入清算程式。

王強表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擁有管理規模不足500萬元産品的絕大多數都是小私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一則“商業銀行不得代銷私募基金”的消息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雖然還沒有确切的檔案,但是這個消息還是讓曆經波折才将旗下私募擠進某商業銀行代銷“白名單”的秦航心裡涼了一大截。

秦航表示,銀行本身有很多的優質客戶資源,能夠進入銀行的代銷管道,募資方面會容易很多,事實上很多大私募也正是在進入銀行或者券商等管道的白名單以後,管理規模才迅速做大的。但是想要拿到銀行這邊的“入場券”需要滿足很多的硬性條件,比如公司的規模、業績、人員、品牌等都要達到一定的标準才行。自己好不容易才和某商業銀行談妥合作,要是銀行真被禁止代銷了,自己的努力全白費了。

不過,接受界面新聞采訪的多位中小私募人士對此卻沒有太多的擔憂,因為他們距離銀行“白名單”的距離還有很遠。

“隻有大私募,至少要中等規模以上的私募才有可能和銀行合作。”李政無奈地表示。

如今,局中的老人多數都已身心疲憊,奔私的新人依然絡繹不絕。

張橋說,他的一位朋友年初拉起了一個全90後的五人組,正在嘗試編織又一個私募夢,“很難判斷這個以1500萬的初始資金起步的小私募究竟能走到哪一步,希望他們能夠創造奇迹吧。”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橋、李政、王強、白野、錢鋒、蔣雲、秦航等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