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響中國丨金牌思政課】深刻了解作為戰略問題的文化自信的提出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理響中國丨金牌思政課】深刻了解作為戰略問題的文化自信的提出

  站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創新。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出發點,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産黨的文化主體性,把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文化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水準。

【理響中國丨金牌思政課】深刻了解作為戰略問題的文化自信的提出

文化自信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是因為,一個民族的複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大陸發展史上,文化發展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緊緊聯系在一起。中國在長達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創造了諸如百家争鳴、漢唐氣象、宋明風韻的文化盛景。鴉片戰争之後,曾經長期領先于世界的中國落後于時代發展的大勢,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的衰敗導緻自卑情緒在一些國人中蔓延,從認為中國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最終到諸事不如人,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極大創傷,中華文明從光芒萬丈走向黯然失色。中國向何處去?中華文化向何處去?“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甯主義同中國勞工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甯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評價,深刻表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覺醒和中國共産黨的理論自覺。用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激活煥發了中華民族精神新的生機,邁開了走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铿锵步伐。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曆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作這個目标。新時代,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這種信心和能力,這種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充分确證。

【理響中國丨金牌思政課】深刻了解作為戰略問題的文化自信的提出

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四個自信”,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這是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為了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科學把握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是指人類在創造文明成果中曆經社會變遷和曆史沉澱,而凝結的相對穩定的深層次的精神存在。文化一旦形成和發展後,就會具有廣泛的滲透力和持久的影響力,它不僅塑造置身于其中的個人和民族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且還會從深層上支撐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設,是以才會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公德心、社會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文明”之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動高品質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這些重要論述都展現了對文化深刻内涵的科學把握,展現了對文化自信之于“四個自信”重要地位的科學把握,更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說到底,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作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理響中國丨金牌思政課】深刻了解作為戰略問題的文化自信的提出

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産黨文化主體性的充分彰顯

  從本質上講,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的自信,是對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自信。正是有了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的自信,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才得以持久和綿長。“曆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着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曆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複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華文化的共同價值和理想在當代的集中展現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上司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這種自信來自中國共産黨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中國共産黨的文化主體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這裡面的核心就是要回答中國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問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着目标前進。”中國共産黨的文化主體性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得以升華,根本上就是對中國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高度自覺,也是對“中國共産黨是什麼、要幹什麼”這個根本問題的文化回答。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作者:宋友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