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撐不下去時,不妨看看《皮囊》中這5句話

作者:皓然文化
撐不下去時,不妨看看《皮囊》中這5句話

“崇達寫這本書是為了回家,而回家是為了自由。”

白岩松在《皮囊》新書釋出會上說的這句話,一度讓蔡崇達當場哭懵。

這個很多人眼中的“天才少年”,曾被生活的悲苦折磨到憤怒、無措,隻能通過寫作不斷向内心世界跋涉,試圖解答那些在腦中盤旋已久的困惑。

正如他所說,《皮囊》是一本成長之書,是一個少年往青年成長的過程中,與生老病死、故鄉和遠方、理想與現實的一次次正面剛。

讀懂《皮囊》的這5句話,學會敞開心扉,勇敢接納那個拼盡全力的自己。

1

再走幾步看看,老天爺總會給路的。

蔡崇達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

當年,父母從老家跑到廈門才生下他,卻因交不起住院費,第三天就被趕出醫院。

沒錢搭車的夫妻倆,隻能抱着剛出生的孩子,沿着公路往家的方向走。

父親擔心回不了家,母親卻安慰他:再走幾步看看,老天爺總會給路的。

終于在一個路口,他們撞見來廈門補貨的老鄉,解了燃眉之急。

因為超生,父親被開除公職,并罰了三年的糧食配給,被打擊到不想再找工作。

母親并不抱怨,到處找活幹,想盡辦法支撐這個并不富裕的家,靜靜等待父親想通的那一天。

這一等就是三年,重新振作的父親找到海員的工作,幾年時間,就賺到比在老家多幾倍的工資。

面對已知的困境和未知的結果,母親總有“再走幾步”的堅定與豁達,也常是以迎來“柳暗花明”的驚喜與收獲。

正如聽過的一句話:勝利者,往往是能比别人多堅持一分鐘的人。

深以為然。

人生就好像一場越野賽,惡劣的天氣、險要的地形、體能的透支都可能會讓比賽變得危機四伏,讓終點變得遙不可及。

但越是難熬的時刻,越要扛住艱難,從容不迫地往前走,或許你咬牙堅持的那幾步,就是未來無限可能的轉折點。

2

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

父親中風出院後,左側身體偏癱:

左臉無法調動,左手臂蜷在胸前,左腿隻有膝關節有掌控感。

家裡人問遍所有能問的醫生,都被告知已無康複可能,卻不敢告訴他真相。

父親逞強地拄着拐杖運動,台風天也一意孤行地出門,在暴風雨中把自己折騰到筋疲力盡。

其實,父親早就覺察到自己無法痊愈,隻是不願面對,而家裡人雖知沒結果,也因不忍戳穿而陪他演戲。

大家都用各自的方法逃避既定事實,但該來的總會來,經曆了諸多暴躁、絕望後,父親最終還是接受了自己癱瘓的事實。

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明知沒有結果的愛情,卻非要糾纏,直到生無可戀;

明知一戳就破的謊言,卻極力掩飾,直至避無可避。

就像蔡崇達在書中寫的:越努力堅持,最後觸礁的那個烈度就越大。

遇到問題,刻意回避或許可以躲過一時,卻躲不過一世,所有難題的解決方案隻有在我們願意積極面對時,才會自然而然地顯現。

與其在無法改變的事情上耗盡時間和精力,不如早點放下不切實際的僥幸心理。

越早坦然接受真相,就能越早将自己從痛苦、無奈中釋放出來,不至于讓處境更加惡化,變成日後無法收拾的殘局。

3

自己的路得自己想,我不可能為你的生活作答案的。

蔡崇達的天才朋友文展,從9歲起就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

了解國家曆史,有利于中考作文、公務員考試;

比起重點高中,考重點中專能讓家裡減輕負擔;

鍛煉上司能力,有可能擷取更多發展機會……

聽着僅比自己大1歲的文展對未來所做的周密計劃,11歲的蔡崇達大為震驚,也頓感焦慮不安,便幾次三番纏着文展答疑解惑,為自己指明道路。

可文展卻告訴他,自己的路要自己想,不能指望别人作答。

有人說,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霧中行走,遠遠望去,隻是迷蒙中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兇。

隻有意識到一切都得靠自己,才能真正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為人生的每一個決定負責。

那時的蔡崇達正是如此,被文展點醒後,他開始自尋出路:一邊努力學習考大學,一邊參加各種比賽。

随着學曆和能力的提升,他終于撥開眼前的迷霧,從記者到主編再到知名作家,不斷向夢想之巅攀登。

人總有迷茫、困頓時,或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或無法獲得前進的動力,可如果一味地尋求别人的意見,套用别人的模版,就等同于把未來交到别人手裡。

說到底,走哪條路,該怎麼走,都需要自己勇敢探索,唯有在試錯中吸取教訓,在努力中積累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奔赴想要的詩和遠方。

撐不下去時,不妨看看《皮囊》中這5句話

4

能确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隐忍。

厚樸跟蔡崇達是大學同學。

大學四年,厚樸都在肆意揮灑青春,組建樂隊、頻換女友、和人打架、與老師互嗆……就是不願好好學習,仿佛那樣會讓“青春”蒙羞;

蔡崇達卻一刻不敢懈怠,打工、賺學分、實習、拿獎學金,甚至為了在大四預留出足夠的實習時間,在大三就提前寫好畢業論文……

他們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結果自然不盡相同。

厚樸雖然一度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卻無法撫慰内心的空虛,反而越發自暴自棄,直至被學校勒令休學,最終走上不歸路;

而蔡崇達靠着在報社兼職積累的經驗和積蓄,獨自前往北京,并在畢業前順利通過一家雜志社的考核,留在那裡紮根。

都是有夢想的人,但比起厚樸,蔡崇達深知想象與現實的差距,明白如何才能讓生活逐漸符合自己的預期,是以他腳踏實地,用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來建築自己的理想王國。

的确,夢想的本質,是不馳于空想,不骛于虛聲。

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才有尋求突破的底氣;

有了成就自我的實力,才有夯實夢想的權利。

每一個無人問津的日子裡積累的點滴努力,終将讓你在未來的某一時刻所向披靡。

5

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緻,也翻滾着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

雖是海邊長大的孩子,蔡崇達在6歲前卻從未看過海。

父母怕他在海邊玩發生意外,也不希望他将來從事與海有關的工作,于是千方百計地“藏”住那片海。

可正如心理學中的“禁果效應”所說,越是被禁止的東西,人們就越是想去觸碰。

蔡崇達因父母的百般阻止,越發地向往海邊,直到為了躲避母親的追趕,在情急之下跳入海中,才感受到大海的危險。

而被父親帶去航行,在船上吐到無力哭泣的經曆,也成為他另一個可怕的回憶。

從那以後,他找到了與大海和平共處的方式:保持适當的距離,享受難得的安甯。

很多時候,被迫刻意地疏遠,無法真正澆熄潛藏于心底的渴望,唯有真正意識到危險所在,才不會貿然地瘋狂靠近。

大海如此,人的欲望也是如此。

人生在世,免不了與各種欲望互相糾纏、抗衡,但沒有哪個人的欲望會因壓制、逃避而消失不見。

一個人隻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平衡好各種欲求,才能找到與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不受侵蝕。

撐不下去時,不妨看看《皮囊》中這5句話

6

蔡崇達曾以賺錢給父親治病為己任,繃緊弦、鉚足勁地學習、工作、存錢。

眼看一切都在好轉,父親卻突然離世,這讓他在指天怒罵的同時,瞬間失去奮鬥目标。

和大多數人一樣,他不止一次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我到底是誰?我到底要怎麼生活?

直到他嘗試不斷向内探尋,調動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審視過往時,才逐漸清晰地找到種種人生課題的答案。

人活于世,總會被忽然湧現的各種磨難打得措手不及,破解這些關卡,才能走好人生路。

願我們都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充盈自己的内心,無懼任何挑戰。

撐不下去時,不妨看看《皮囊》中這5句話

作者 |丹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