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作者:非正常曆史研究室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十五日,時任河南山東總督的田文鏡身患重病,自知時日無多,上疏雍正帝請求緻仕,此前田文鏡就多次上疏以病乞休,都被雍正退了回去,而這一次,雍正似乎看到田文鏡真的并入膏肓了,就準許他回鄉。

但田文鏡真的病的太重了,還沒等收拾好,就病逝了,雍正得知後,哀傷不已,下令賜葬于自己的泰陵附近,當個守陵大臣,并追谥“端肅”。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田文鏡畫像

不僅如此,雍正下令在河南為其立專祠,并入祀河南賢良祠,給了這位寵臣死後極大的榮耀。

然而沒過幾年,這位雍正時期的寵臣在泰陵的陵墓卻被拆平了,而拆這個陵墓的人就是乾隆,甚至還放出:“此人若在,朕必殺之”的狠話,徹底讓田文鏡身敗名裂。

不過有一說一,乾隆拆平田文鏡的墓雖然不怎麼道地,但如果看田文鏡任上的所作所為,你也會為乾隆此舉拍手叫好,為啥?别看田文鏡在雍正一朝春風得意,但并非什麼好官,其所作所為,和酷吏沒什麼兩樣。

康熙朝默默無聞,雍正朝一飛沖天

田文鏡是監生出身,并非進士,因而在仕途上并不怎麼順利,一開始隻是擔任福建長樂縣縣丞,後擔任山西甯鄉縣知縣,而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田文鏡最高的官職也僅僅是從五品的地方知州而已。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那年,田文鏡被提拔為内閣侍讀學士這種京官裡不入流的閑散官員,這一年他已經五十六歲了,如果沒有意外,他這輩子官運大概就是這樣了。

但沒想到随着雍正的登基,時年六十一歲的田文鏡一下子官運亨通了起來。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雍正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鏡奉命前往華山祭奠,路過山西,此前年羹堯就說山西爆發天災,請求朝廷赈災,雍正立馬找到山西巡撫德音,問山西到底什麼情況。

然而德音深怕是以前赈災不利遭到朝廷責問,就謊報說山西并沒有天災,連山西巡撫都說沒災,那估計真沒有,雍正就此作罷。

但田文鏡回京述職後,雍正無意間問他在山西的見聞,然後就談到天災之事,田文鏡就據實奏報,告訴雍正,山西真的爆發天災了。

就這麼一次據實奏報,讓雍正認為田文鏡是直言不諱的耿直重臣,立馬任命他為山西布政使,負責署理災情。

因一句話就擔任山西布政使,田文鏡知道,自己機會來了,他決定要做的漂漂亮亮,不能浪費這次露臉的機會。

到了山西之後,靠自己幾十年的為官經驗,小心翼翼理清山西固有的痼疾,且赈災得力,整個山西官場也為之一清,也讓雍正刮目相看,也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如此能幹之人,為何至今未聞一人贊許?”

而後雍正力主改革,田文鏡如此更幹,簡直就是送來的幫手,因而雍正先任命他為河南布政使,随後升為河南巡撫。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雍正王朝》裡的田文鏡

就這樣,短短一年時間,田文鏡就從默默無聞的京官一下子升遷為執掌一省的封疆大吏,其升遷速度堪比火箭一般。

為讨雍正歡心,成為酷吏

田文鏡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雍正帶來的,因而為了讨雍正歡心,不遺餘力推行新政,隻是推行新政中,田文鏡徹底變成隻要政績而忽視百姓生存的酷吏。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深感人口滋生太多而土地不足,百姓難以果腹,為了提高糧食産量,雍正下令各地開墾荒田,并且規定,開墾的荒田六年才開始收稅,開墾的旱田則在十年後開始收稅。

這麼一看,開墾荒田的确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田文鏡得到诏令後,也想開墾荒田,但河南從黃帝時代就開始種植農業了,到了清朝能開墾的都開墾完了,哪還有荒地可以開墾呢?

但田文鏡卻認為,河南不僅要開墾,而且開墾的田地要比其他省份要多,但現實是實在沒有荒地啊?于是田文鏡選擇了謊報,不斷上書雍正,說河南開墾多少多少荒地,而整個任内則累積開墾一萬三千餘畝土地。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河南耕作了幾千年,哪還有荒地

最誇張的一年,田文鏡上報的開荒畝數超過全國總數的九成,這可要了當地百姓的老命了。

因為開墾不僅是一個數字,而是日後要實打實按照這些畝數收稅的,雍正和田文鏡是開心了,但謊報後的負擔卻要河南的百姓承擔。

除此之外,因為雍正喜歡祥瑞,田文鏡也靠這個大做文章,但他考慮到普通的祥瑞雍正不會喜歡,就從農業入手,上報雍正,說河南出現一株生了十五穗的稻谷,每一穗有近兩尺長,夠一家人吃一天。

然後還說,之是以能長出這樣的稻谷,就是因為天降聖人,至于這個聖人,自然是雍正了,而這樣的祥瑞,田文鏡前前後後進獻了六次。

你以為這就完了?為了政績,田文鏡可是什麼都不顧的。

在雍正頒布開墾荒田的政令的同時,還要求各地興修水利,但一下子都修,朝廷也拿不出這麼多錢來,隻能有條件有選擇的修。

但田文鏡認為,興修水利不能讓朝廷為難,更不能讓朝廷出錢,于是下達了這條指令:

每年夏至之後,距離河堤一二裡以内的村莊按照戶口數出丁

即要求百姓自己去興修水利,實際上按照雍正“攤丁入畝”的政策,百姓交稅,然後朝廷花錢雇人去修建這些工程,相當于廢除民役,到了田文鏡這裡倒好,該交的錢一個不少,完了還得繼續服役,導緻整個河南百姓怨聲載道。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該交的錢一個不少,完了還得繼續服役

田李争鬥,得罪天下讀書人

或許是因為自己監生出身,田文鏡一直看不起科舉入仕的官員,在任期間就多次打壓科舉上來的官員,任用一些社會閑散人士,當然也包括一些落榜的有才學的人,但更多的都是一些無賴。

利用這些無賴,來強制執行自己下達的攤派任務,甚至利用是重典和酷刑,徹徹底底的禍害百姓,遭到直隸總督李绂的彈劾。

李绂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康熙年間官至内閣學士等職,但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擔任會試副考官時期遇到落榜舉子聚衆鬧事兒被彈劾,最終貶到永定河做河工。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李绂

雍正繼位後,認為此前李绂純屬冤枉,提拔他為吏部侍郎,可以說和田文鏡一樣,也是在雍正時期被提拔上來的。

在任期間,多次彈劾年羹堯,也拒絕和年羹堯同流合污,受到雍正賞識,安排其擔任廣西巡撫,而在廣西巡撫期間,積極推行改土歸流,懲治貪腐,受到百姓贊譽。

因政績卓著,在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升遷為直隸總督,赴任路上,正好途徑河南,看到田文鏡在河南的所作所為,當即彈劾他橫行鄉裡、禍害百姓,且作踐讀書人。

這就引起田文鏡的不滿,随即彈劾,至于彈劾的理由就是此前自己彈劾的黃振國和李绂是同榜進士,是李绂的挾私報複,最終捅到了雍正那裡。

兩邊都是自己得力下屬,雍正一開始打算和稀泥,但沒想到浙江道監察禦史謝濟世在内的一幫官員也在彈劾田文鏡,田文鏡處于劣勢,沒想到此時的雍正卻選擇了包庇。

打着“清理朋黨”的名義處置了李绂一撥人,問題是李绂和謝濟世根本不認識,雖然謝濟世是廣西人,且都是彈劾田文鏡,但李绂擔任廣西巡撫的時候,謝濟世還在翰林院,哪裡來的朋黨?

最終李绂、謝濟世等人被罷官下獄,至于田文鏡,雍正認為是他年紀大了,沒管理好屬下,不僅沒進行處理,反而還安撫了一番: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隻要自己信得,乃可對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氣量窄小了。”

如此一來,田文鏡更加有恃無恐,反而不久就升任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并擡入了正黃旗。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雍正給田文鏡的經典批紅: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此後雍正對田文鏡又恩寵不斷,專門給他設立河南山東總督一職,至此,田文鏡隻知雍正,而不知百姓。

隐瞞災情,百姓流離失所

雍正七年(1729年),山東、河南爆發水患,雍正得知後,下令減免這兩地的賦稅,但田文鏡卻屢次“代表”百姓,聲稱不需要朝廷減免賦稅,而且災情不大,百姓不僅能忍受,還“踴躍”繳納賦稅。

至于怎麼“踴躍”?肯定是強征,田文鏡不僅沒有減免乾隆,反而催促各個州縣征糧。

但雍正沒有田文鏡如此狠心,還是下令減免錢糧,本來這件事就此打住,但田文鏡卻不想雍正花錢,到了最後居然隐匿災情不報。

一方面不積極赈災,一方面還隐匿災情,導緻河南不少百姓實在過不下去了,被迫賣兒賣女過活。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手持如意的雍正

本來是百姓的自救,是走投無路的最後選擇,最起碼父母可以得錢換點吃的,孩子也能賣給好人家活下去。

但這條路也被田文鏡堵死了,下令打擊人口販賣,雖然這件事是對的,但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誰會這麼做,始作俑者還不是田文鏡?

而雍正出于對田文鏡的信任,認為他可以辦的很好,就沒有另派官員,結果硬生生被田文鏡餓了好幾年。

當然,田文鏡自己餓不着,他一年有近三萬兩的養廉銀,而百姓隻能眼睜睜餓死。

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這件事瞞不下去了,雍正卻再度包庇了田文鏡,認為田文鏡是老糊塗被手下蒙蔽了而已,随意處置了幾個手下就結束,而田文鏡繼續當着他的總督。

雍正知道田文鏡如此嗎?當然知道,因為他就需要田文鏡這樣的酷吏來執行自己的改革,而且也必須要田文鏡這樣軟硬不吃,舍得一身剮的人硬來。

而田文鏡并不是科舉出身,也沒什麼官場朋友,屬于孤臣,也沒子嗣,隻能選擇效忠雍正。

隻是田文鏡之後,卻拿着忠心于雍正當寶,絲毫不顧百姓,也難怪河南百姓對他怨恨滔天!

遭到乾隆的清算

田文鏡算是幸運的,死在乾隆登基之前,要知道乾隆剛剛登基,就立即清算田文鏡。

此前田文鏡如此打壓讀書人,早就被各部官員輪番彈劾,乾隆對他是一點沒有什麼好印象,加上在任期間的所作所為,更引起乾隆的不滿。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乾隆

更何況在乾隆眼裡,你田文鏡何德何能居然能夠陪葬泰陵之旁,要知道雍正左膀右臂的怡親王胤祥都生前都表示不配陪葬,田文鏡居然堂而皇之葬入其中,早就引起乾隆不快了。

乾隆先是借河南災情,指責田文鏡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而後為李绂平反并且委以重用。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祭掃雍正泰陵,看到旁邊的田文鏡墓心生不快,而後墓道又影響了乾隆的通行,氣的乾隆說了一句“拉倒”,就這樣,田文鏡墓被拆平了。

田文鏡:雖是雍正朝的寵臣,但絕非什麼好官,所作所為,堪比酷吏

雍正泰陵

但畢竟是父親的寵臣,乾隆沒有做絕,雖然說出了“此人若在,朕必殺之”的狠話,但并沒有把棺材挖出來,也沒有将其撤出河南賢良祠。

畢竟他雖然不喜田文鏡,但人死如燈滅,沒必要找一個死人太多麻煩,但卻可以借着這件事,威懾一幫雍正時期的老臣,進而樹立自己威信,這才是乾隆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