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作者:陌上史無言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太陽]中國古代詩歌中,貶谪占多數,大多是在被貶的路途中有感而作,貶谪、流放,是皇權統治下常見的東西。

通過把犯罪之人流放到難以生存的地界,或者是把官員貶去蠻夷之地,缺衣少食受苦受難,飽受折磨,經常一去就是生死難料。

我們現在聽得最多的流放地都有誰?都是現在的哪裡?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内

流放,古人不得不品的一環

在中國古代,流放是一種常見的刑罰,它承載着悠久的曆史,這種刑罰,也稱作流刑,就是将犯人送去偏遠地區,作為對他們罪行的懲罰,在唐、宋、明、清等朝代,流放是刑法中的一項重要内容。

被流放的人通常會被送去邊遠且條件艱苦的地方,在古代,這些地方被認為是荒蕪且艱難的,流放到這些地方對犯人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很多人甚至在流放的路上就已經死亡。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流放的刑罰不僅僅是把人送去遠方,往往還伴随着政治權利和财産的剝奪,在流放地,犯人通常要從事艱苦的勞動,如開墾荒地、采礦、修路等,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有時,為了加重懲罰,犯人的家庭成員也會一同被流放,在古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流放有着明确的等級劃分,根據罪行的嚴重程度,流放的地點和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罪行較輕的可能會被流放到附近的州縣,而罪行嚴重的則可能被送去數千公裡外的邊疆地區,盡管流放是一種嚴厲的刑罰,但它有時也為罪犯提供了改過自新的機會。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有些罪犯在流放地表現良好,甚至有可能得到赦免,最終傳回他們的家鄉,流放是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刑罰逐漸被新的法律體系和刑罰所替代。

發配甯古塔

許多人了解到甯古塔這個地方,可能就是看《甄嬛傳》得知的,那麼,現在的甯古塔是哪裡呢?不賣關子了,就是現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的甯安市。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很多人聽說被發配甯古塔之後,就選擇自殺,那些人連死都不怕,卻怕被流放?

在熱門電視劇《甄嬛傳》中,有一個情節是甄遠道和他的家人被雍正帝親自判決流放至甯古塔,同樣,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肖國興因刑部冤案被康熙帝下令流放到那個地方。

我們需要澄清一個誤解,提到甯古塔,很多人可能會想象到一個大廈,但實際上,甯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個地名,在滿語中,“甯古”意味着“六”,而“塔”則意味着“個”,合起來就是“六個”的意思。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甯古塔雖然是滿人的龍興之地,但是整體來說是非常荒涼的地界,皇帝把犯人流放到這裡來,因為這裡很偏遠,屬于苦寒之地,氣候寒冷,環境惡劣,發配起到懲罰作用。

甯古塔算是個軍事重鎮,既然是個軍事用途的,那麼肯定就少不了建設,發配來的人要參與建設,髒活累活都交給流放來的人幹,這種活還很多。

真正讓人生不如死的還是來的路上,因為戴着刑具,一路上風餐露宿,忍饑挨餓,當時可不像現在,開車速度很快,還要忍着寒冷,時不時還有猛獸,很多人沒到甯古塔就已經沒命了。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嶺南

流放地嶺南在古代主要指的是現在的廣東省,尤其是廣東的北部地區,由于廣東省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嶺山脈以南,是以得名“嶺南”。

在古時候的嶺南,被稱為煙瘴之地,毒氣橫行,蟲蛇為窩,是各個朝代都中意的流放好地方。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在古代,被貶至嶺南的官員們常常難以适應那裡的氣候和環境,很多人是以遺憾地死在了那裡,再也沒有機會回到中原,舉個例子,明朝的儒學大師王陽明,因為得罪了劉瑾,被貶到了貴州。

雖然貴州不是廣東,但在古代,這兩個地方在環境上其實沒有太大差别,中原的官員被貶過去,很容易水土不服外加不适應環境死在當地。

與其他流放地相比,嶺南發配的多數是官員,要知道,被貶官了也還是官,可能很多時候隻是因為觸怒皇帝,但是罪不至死,皇帝怒氣一消,就又回中央當官了。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唐宋時期,中國還沒有對西藏、雲貴地區有很強的控制,廣東就成了首選,被貶到嶺南的大臣,最頭疼的問題就是飲食,韓愈就因為受不了廣東的飲食,向皇帝服軟。

流放是懲罰,對當地人來說或許是好事

或許這麼說有點對不起被流放的人,但是很多官員被流放到邊境地帶,是确确實實地有益于當地的,皇帝可能也帶了點帶動蠻夷之地的心思。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就好比說,清朝很多人被發配甯古塔,但是其中很多漢人也在其中,他們往往會帶去很多生産經驗,農耕經驗這種東西對于剛剛從事農耕的遊牧民族來說那可是金不換。

甚至還有人帶動着,把甯古塔建設得還算不錯,皇帝一看,這還得了,龍興之地被你們漢人搞成這樣,幹脆後面直接禁止漢人發配甯古塔。

林則徐被貶新疆,到了新疆沒閑着,以身作則推廣各種生産經驗,親身丈量土地,新疆幹旱那就想辦法推廣灌溉方法,坎兒井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當地人還把坎兒井稱為“林公井”。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林則徐幾年時間拖着生病的身體走遍新疆,到最後把自己的各種見聞交給自己的友人,這個友人的名字叫做魏源,魏源沒有辜負林則徐的囑托,寫下《海國圖志》,卻并不受當時的人重視。

而後找到了左宗棠,自己的見聞、經驗、感受,悉數交予左宗棠,因為林則徐明白新疆的重要性,左宗棠見清政府依靠無望,自費帶兵收回新疆。

蘇轼在嶺南不忘吃玩,飲酒作詩的同時,造福百姓,推行中原的水稻種植,建造蘇公堤,推廣教育、建造書院還有公立醫院,甚至還設計了廣州最早的自來水供水系統。

古代的幾大“流放”地,是現在的哪裡?網友:原來蠻夷就是我自己

一千年前的廣州百姓,竟成了曆史上最早使用自來水的一批人。

被流放,雖然不殺,但是在精神上的折磨絲毫不差,作為人的尊嚴被踩了個稀碎,這種情況下,堅強活下去的人,甚至還能造福一方的人就顯得格外地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