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李隆基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姑姑太平公主?

作者:淡定糯米1

唐朝的皇室宮闱,向來是權謀與血腥并存的地方。公元713年,李隆基剛剛登基為帝,便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處決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公主,怎麼就淪落到如此境地?她與李隆基之間,到底有着怎樣的恩怨情仇?要知道,在不久前的唐隆政變中,兩人還曾是并肩作戰的盟友。李隆基為何要在登基之初就除掉這位功勳卓著的姑姑?是忌憚她的權勢,還是另有隐情?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塵封已久的曆史謎團,看看唐朝宮廷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太平公主的命運,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太平公主,生于公元665年,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她的出生恰逢其時,正值武則天開始掌握實權,逐漸确立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作為帝後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從小就備受寵愛,享受着無與倫比的榮華富貴。

武則天對這個小女兒的寵愛,可以說是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在太平公主出生後不久,武則天就為她修建了專屬的宮殿——太平宮。這座宮殿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甚至超過了一些皇子的居所。武則天還親自為太平公主挑選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宮女和侍從,以確定她能夠得到最好的照顧和教育。

然而,武則天的寵愛并非無的放矢。作為一個政治家,她深谙權力的本質,知道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宮廷中,僅僅依靠父母的庇護是遠遠不夠的。是以,武則天在太平公主幼年時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她的政治頭腦和處事能力。

武則天經常在處理政務的間隙,将太平公主召至身邊,向她講解朝廷大事和為官之道。她還會讓太平公主旁聽一些重要的朝會,讓她近距離觀察朝廷中的權力運作。這些耳濡目染的經曆,為太平公主日後參與朝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太平公主聰慧過人,很快就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政治敏銳性。她不僅能夠快速了解複雜的政治局勢,還能為武則天出謀劃策。這讓武則天更加确信,自己的這個小女兒将來必定能在朝廷中大有作為。

作為李唐皇室的重要成員,太平公主的婚姻自然也成為了一個政治籌碼。武則天為她精心挑選了薛紹作為驸馬。薛紹出身名門,其父薛元超是當時朝中的重臣。這門婚事不僅鞏固了武則天與薛氏家族的聯盟,也為太平公主日後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勢力奠定了基礎。

然而,太平公主的婚姻生活并不如表面上那般風光。薛紹雖然出身顯貴,但性格軟弱,難以滿足太平公主的政治抱負。兩人之間的沖突日益加深,最終導緻了薛紹的早逝。這一事件在朝野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也讓人們開始關注太平公主背後的政治野心。

随着武則天逐漸掌握朝政大權,太平公主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她開始參與一些重要的政治決策,并在朝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但與此同時,她也面臨着來自兄長們的警惕和防範。尤其是太子李顯和魏王李旦,對這個被武則天寵愛有加的妹妹充滿了戒心。

太平公主深知,要在這個充滿危機的宮廷中生存下去,僅僅依靠武則天的寵愛是遠遠不夠的。她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聯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于是,她開始暗中結交朝中的重臣,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逐漸在朝廷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太平公主的政治生涯真正開始于神龍元年(705年)的神龍政變。這場政變不僅改變了太平公主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格局。

在武則天統治的末期,朝廷内部沖突日益尖銳。武則天年事已高,對朝政的掌控逐漸松懈,而她寵信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則趁機把持朝政,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李唐宗室和朝中大臣們都意識到,若不采取行動,李氏江山恐怕就要斷送在這兩個小人手中。

在這危急關頭,太平公主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行動力。她暗中聯絡了自己的兩個哥哥——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以及一批忠于李唐的大臣,策劃了這場驚天動地的政變。

政變當日,太平公主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突襲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的府邸。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襲擊中,張氏兄弟措手不及,很快就被生擒。太平公主親自審問了這兩個禍國殃民的小人,然後下令将他們處死。

與此同時,李顯和李旦率領另一支隊伍,控制了皇宮的重要關卡。他們迅速控制了局面,迫使武則天退位,恢複了李唐王朝的統治。

這場政變的成功,讓太平公主一舉成名。她不僅展現出了卓越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她證明了自己對李唐王朝的忠誠。這為她赢得了朝中大臣的信任和支援,也為她日後參與朝政奠定了基礎。

政變成功後,李顯繼位,是為中宗。為了表彰太平公主在政變中的功勞,中宗特意賜予她"鎮國太平公主"的尊号,并允許她參與朝政。這标志着太平公主正式從幕後走到了台前,開始了她的政治生涯。

然而,太平公主并沒有是以滿足。她深知,在這個充滿機遇和危險的朝廷中,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于是,她開始積極參與朝政,在各種重大決策中發表自己的意見。

太平公主的政治才能很快就得到了展現。她在處理朝政時表現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決斷力,多次為朝廷化解了棘手的難題。例如,在處理邊境沖突時,她提出了"以和為貴"的政策,成功避免了一場可能爆發的戰争,同時還巧妙地維護了唐朝的利益。

不僅如此,太平公主還善于結交朝中大臣,逐漸在朝廷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網絡。她經常在自己的府邸舉辦文學沙龍,邀請朝中的文人學士參加。這不僅提升了她的文化影響力,也為她赢得了一批忠實的支援者。

然而,太平公主的崛起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警惕和不滿。特别是中宗的皇後韋氏和長女安樂公主,她們視太平公主為眼中釘、肉中刺,多次暗中使絆子,試圖削弱太平公主的影響力。

面對這些挑戰,太平公主表現得遊刃有餘。她既不正面對抗,也不退縮示弱,而是采取了一種巧妙的平衡政策。她一方面繼續為朝廷出謀劃策,展現自己的才能和價值;另一方面也适時地表現出對中宗的尊重和服從,避免給人以觊觎權力的印象。

這種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宗雖然也對妹妹的影響力有所顧忌,但考慮到她在政變中的功勞和在朝政中的貢獻,始終對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和倚重。

就這樣,太平公主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穩固,影響力不斷擴大。她從一個被武則天寵愛的公主,逐漸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在唐朝的政壇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命運的車輪總是難以預料。就在太平公主覺得自己的政治生涯即将迎來巅峰之際,一場新的政變正在醞釀,這場政變将再次改變她的命運,也将把她推向一個更高的權力巅峰。

唐隆政變是太平公主政治生涯的轉折點,也是她權力達到頂峰的開始。這場發生在710年的政變,不僅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讓太平公主成為了朝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政變的導火索是中宗突然駕崩。中宗的死因一直是個謎,但很多人懷疑是韋後和安樂公主所為。不管真相如何,韋後迅速控制了局面,立中宗的小兒子李重茂為帝,自己垂簾聽政。這種做法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強烈不滿,他們擔心韋後會重蹈武則天的覆轍,再次建立女主政權。

在這個危急關頭,太平公主再次展現出了她的政治才能。她迅速聯絡了朝中的重臣,包括嶽父武三思、姐夫薛稷等人,同時也拉攏了年輕有為的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他們共同策劃了這場政變。

政變當天,太平公主親自統領一支精銳部隊,突襲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的住所。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襲擊中,韋後和安樂公主毫無防備,很快就被擒獲。太平公主當場下令處決了這兩個長期與她作對的仇敵,為自己多年來受的氣出了一口惡氣。

與此同時,李隆基率領另一支隊伍控制了皇宮,迫使李重茂退位,擁立李旦(睿宗)即位。這場政變的成功,不僅鞏固了李唐王朝的統治,也讓太平公主的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為了表彰太平公主在政變中的功勞,睿宗賜予她"同平章事"的權力,這意味着她可以直接參與朝政決策。不僅如此,睿宗還允許太平公主設立自己的府邸,配備大量官員,俨然成了一個"小朝廷"。

就這樣,太平公主成為了唐朝曆史上權力最大的公主。她不僅掌握了實際的公權力,還擁有了巨大的财富和影響力。她的府邸成為了朝中重臣必須拜訪的地方,很多重要的政治決策都是在她的府邸中做出的。

然而,權力的巅峰也帶來了野心的膨脹。太平公主開始幹預朝政的方方面面,從官員任命到軍事決策,無不要插手。她甚至開始幹預皇位繼承的問題,企圖将自己的兒子薛崇胤推上皇位。

為啥李隆基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奢華生活也開始引起人們的不滿。她的府邸豪華程度堪比皇宮,日常用度極盡奢侈。她還熱衷于收藏珍稀藝術品,據說她的收藏中包括了許多國寶級的書畫作品和珍貴的古董。這種揮霍無度的生活方式,與當時民間的貧困形成了鮮明對比,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

與此同時,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的沖突也開始浮出水面。作為政變的主要參與者,李隆基本以為自己會得到重用,但太平公主卻處處壓制他,甚至試圖将他排擠出權力中心。這種做法讓李隆基感到深深的不滿和危機感。

太平公主的野心和專橫也引起了朝中其他大臣的不滿。很多人開始擔心,她會重蹈武則天的覆轍,最終篡奪皇權。一些忠于李唐的大臣開始暗中聯絡,準備采取行動制衡太平公主的權力。

就在這種沖突日益激化的情況下,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出現了。712年,睿宗突然宣布禅位給李隆基。這個決定打亂了太平公主的所有計劃,也為她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故,太平公主顯得措手不及。她試圖阻止李隆基即位,但已經為時已晚。李隆基迅速控制了局面,開始了他作為唐玄宗的統治。

對于太平公主來說,這意味着她的權力巅峰即将結束。她的野心和專橫已經引起了太多人的不滿,而新皇帝李隆基顯然不會容忍一個可能威脅到他統治的權臣繼續存在。一場新的較量即将開始,而這場較量的結果,将決定太平公主的最終命運。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太平公主的處境急轉直下。這位曾經呼風喚雨的公主,如今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她與新皇帝之間的權力鬥争,成為了唐朝政壇上最引人注目的戲碼。

起初,李隆基對太平公主采取了懷柔政策。他表面上尊重這位姑姑,保留了她的"同平章事"頭銜,允許她繼續參與朝政。這種做法一方面是出于對太平公主在神龍政變中功勞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定朝局,避免激起太平公主支援者的反抗。

然而,這種表面上的和平并沒有持續多久。李隆基很快就開始采取行動,逐漸削弱太平公主的權力。他首先從人事調整入手,将一批太平公主的親信調離京城,安排到邊遠地區任職。這一舉措大大削弱了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影響力。

緊接着,李隆基又下令對太平公主的财産進行清查。這次清查揭露了太平公主府中的諸多不法行為,包括A錢受賄、濫用職權等。雖然李隆基沒有直接懲處太平公主,但這次清查嚴重損害了她的聲譽,也為日後對她采取進一步行動埋下了伏筆。

面對李隆基的步步緊逼,太平公主也沒有坐以待斃。她開始暗中串聯朝中的舊部,試圖重新凝聚力量。她還多次在朝會上公開反對李隆基的政策,企圖挑戰新皇帝的權威。

713年,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出現了。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胤因為在朝會上公然頂撞李隆基,被貶為庶人,流放邊疆。這一事件被視為李隆基對太平公主勢力的重創,也标志着雙方沖突的公開化。

失去了兒子這個重要支援者後,太平公主的處境更加艱難。她開始變得孤立,很多曾經依附她的官員紛紛轉而支援李隆基。即便如此,太平公主仍然不肯放棄。她開始秘密聯絡一些不滿李隆基統治的勢力,企圖發動政變推翻李隆基。

然而,太平公主的這些行動并沒有逃過李隆基的眼睛。早在太平公主開始籌劃政變時,李隆基就已經得到了密報。他決定先發制人,徹底鏟除這個潛在的威脅。

714年七月,李隆基突然下令逮捕太平公主及其支援者。這次行動來得突然而迅速,太平公主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就被控制了。同時被捕的還有她的女婿武崇訓、侄子武延秀等人。

在随後的審訊中,太平公主被指控謀反。雖然沒有确鑿的證據,但李隆基還是以此為由,下令将太平公主幽禁在上陽宮。這座位于長安城北的宮殿,從此成為了太平公主的牢籠。

與此同時,李隆基還下令處死了太平公主的多名支援者,包括武崇訓、武延秀等人。他們的财産被沒收,家族也遭到了牽連。這一系列行動徹底瓦解了太平公主的勢力,也向朝野上下傳達了一個明确的信号:李隆基才是唐朝真正的掌權者。

被幽禁在上陽宮後,太平公主的處境變得極其凄涼。她失去了所有的權力和影響力,隻能在這座冷清的宮殿中度過餘生。據說,李隆基曾經多次派人勸說太平公主自盡,但她始終拒絕了這個"建議"。

最終,在被幽禁兩年後的716年,太平公主在上陽宮中去世,終年69歲。她的死訊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朝廷隻是按照一般公主的規格為她舉行了葬禮。

太平公主的隕落,标志着唐朝一個時代的結束。她的一生跨越了唐朝的幾個重要時期,從高宗、武則天到中宗、睿宗,再到玄宗初年,她始終是朝廷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她的才能和野心推動了唐朝政治的發展,但最終也因為野心過度而走向了毀滅。

太平公主的敗落,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時代的縮影。它反映了唐朝從武則天時期的女性政治參與高潮,到玄宗時期男性專制統治的回歸。這個過程中,太平公主既是參與者,也是犧牲品。

太平公主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的所作所為在當時就引起了廣泛的議論。随着時間的推移,對她的評價也經曆了多次變化,呈現出複雜多面的特點。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由于太平公主的敗落,朝廷對她的評價大多是負面的。官方史書《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對太平公主的描述都帶有明顯的貶義。這些史書強調了她的專橫跋扈、奢侈無度,以及謀反的罪行。這種評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主導了人們對太平公主的認知。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史學家開始對太平公主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注意到,太平公主在政治上的才能是不容忽視的。她多次參與重大政治事件,如神龍政變等,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群組織能力。一些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太平公主的參與,唐朝的政局可能會更加動蕩。

宋代以後,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漸提高,對太平公主的評價開始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一些文人開始關注她的才學和政治才能,而不僅僅是她的野心和專橫。例如,宋代文學家蘇轼就曾在詩中稱贊太平公主的才華。

到了明清時期,太平公主的形象在民間文學中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許多戲曲、小說中都出現了太平公主的身影。這些作品雖然在曆史真實性上有所欠缺,但卻反映了民間對太平公主這一複雜曆史人物的想象和解讀。

在這些民間文學作品中,太平公主的形象往往被塑造得更加立體。她不再隻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些作品中的太平公主或聰明才智,或多情善感,或剛強果斷,展現出了多面的性格特征。

太平公主的故事也成為了許多曆史劇的創作素材。在這些戲劇中,她與李隆基之間的權力鬥争常常被描繪得驚心動魄,充滿戲劇性。這些作品雖然在曆史細節上可能有所偏差,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衆對太平公主的認知。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對太平公主的評價更趨向于客觀全面。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她在唐朝政治、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例如,有學者指出,太平公主對佛教的支援對唐代佛教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她在長安建立的善業寺,不僅是一座宏偉的建築,也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

同時,太平公主的經曆也為研究唐代女性地位提供了重要案例。她的政治參與程度之高,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這引發了學者們對唐代女性政治參與、社會地位等問題的思考和研究。

太平公主的文化影響還展現在藝術領域。她是著名的書法家和收藏家,據記載,她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書畫作品。雖然這些藏品大多已經散佚,但她的收藏活動對唐代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産生了重要影響。

在建築方面,太平公主也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她主持修建的大明宮含元殿,是唐代宮廷建築的代表作。雖然這座宮殿已經不複存在,但它的設計理念和建築風格對後世宮廷建築産生了深遠影響。

此外,太平公主的經曆也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唐代的詩歌到現代的小說、電影,太平公主的故事一直是創作者們青睐的主題。這些作品雖然在曆史真實性上可能有所偏差,但卻豐富了人們對這位曆史人物的認識和想象。

總的來說,太平公主在曆史上的評價經曆了從單一到多元的變化過程。從最初的貶低到後來的全面評價,反映了人們認識曆史的深化。而她在文化領域的影響,則遠遠超出了她的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太平公主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繼續吸引着後人的關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