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作者:小螢文學社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請用您發财的金手指,點贊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點關注下點贊,不想暴富都很難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2014年1月31日,紹興的冬日寒氣逼人,卻擋不住前來送别"南猴王"六齡童的人群。追悼會現場,上千人肅立,其中一位身着唐僧服飾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是遲重瑞,曾與六齡童合作多年的"唐僧"。

靈前,金箍棒和戲服靜靜躺在六齡童身旁,仿佛在等待再次大鬧天宮的号令。

六小齡童站在父親的靈前,眼神中充滿不舍與憂慮。他深知,父親的離去不僅意味着一個時代的落幕,更預示着中國傳統戲曲即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位"美猴王"的謝幕,似乎也為紹劇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章氏家族的猴戲傳奇可追溯至元朝末年。當時,随着蒙古軍隊南下,章氏先祖從北方草原來到了江南水鄉。然而,命運的轉折在明朝初年降臨——章氏家族被貶為"堕民",失去了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也無法與平民通婚,隻能在社會底層艱難求生。

面對如此困境,章氏家族并未屈服。他們在藝術中尋找出路,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章氏猴戲"。這門藝術在街頭巷尾間傳頌,成為他們謀生的重要手段。

到了清朝末年,六齡童的祖父章廷椿憑借精湛的猴戲表演技藝,赢得了"活猴章"的美譽,為家族赢得了聲譽。然而,真正将章氏猴戲推向巅峰的,是六齡童的父親章益生。

章益生原本隻是紹興上虞道墟鎮一位普通農民,居住在八字橋畔。這裡是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地方,常有戲班子乘船在此演出。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受此熏陶,章益生對戲曲産生了濃厚興趣。他不滿足于隻在節日時表演猴戲,而是利用農閑時間經營小燈籠店,同時不斷磨煉自己的猴戲技藝。

憑借着對藝術的熱愛和不懈努力,章益生的猴戲表演很快在當地聲名鵲起,赢得了"賽活猴"的美譽。懷揣着對藝術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在20世紀20年代隻身前往上海,創立了"老閘大戲院"。

随後,他不斷吸納家鄉的戲曲人才,最終将其發展成為著名的"同春舞台",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戲班之一。

章益生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熱愛藝術的父親。他經常帶着兒子章宗信(七齡童)和章宗義(六齡童)觀看戲曲表演,從中午一直看到黃昏。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雖然年幼的章宗義常常看得疲憊不堪,但在哥哥的帶動下,他也逐漸對戲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章氏家族的故事,不僅是一個藝術家族的崛起史,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的縮影。他們用智慧和勤奮,将一門被視為"下等"的藝術推向了藝術的巅峰,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章宗義,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六齡童,從小就對戲曲藝術展現出非凡的熱情。然而,戲班中的前輩們出于各種考慮,并不願意主動教授這個年幼的孩子。

面對這種情況,小章宗義并未氣餒,而是選擇了一條獨特的學藝之路——"偷師"。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每天清晨,當其他人還在熟睡時,小章宗義就悄悄溜到練功場。他躲在角落裡,專注地觀察師傅們的每一個動作,然後獨自默默練習。

這種刻苦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有一天,他被戲班中的海師傅發現了。海師傅被這個小男孩的天賦和勤奮所打動,決定打破正常,将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

就這樣,六齡童開始了他的正式學藝之路。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和天才開玩笑。在青春期時,六齡童遭遇了變聲期問題,這對一個戲曲演員來說無疑是緻命打擊。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正當他陷入迷茫之際,著名平劇演員蓋叫天的一句話給了他新的啟發:"形似不如神似"。這句話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六齡童的藝術道路。

從此,六齡童開始深入研究猴子的行為習慣。他不僅觀察街頭賣藝者的猴子,甚至親自飼養了一隻猴子進行長期觀察。

在表演中,他不再局限于簡單模仿猴子的外形動作,而是追求将"人、神、猴"三者完美融合。在妝容造型上,他大膽創新,首次采用金色顔料勾勒面部輪廓,為"猴臉"注入了神秘的"仙氣"。

六齡童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1961年,他主演的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經上映就引起轟動。這部影片不僅榮獲第二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還成功發行至全球72個國家,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視窗。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更令人振奮的是,1957年,周總理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陪同緬甸客人觀看了六齡童的表演,并将其推薦給毛主席。

毛主席觀看後深受感動,揮筆創作了著名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其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一句,讓六齡童獲得了"南猴王"的美譽,與平劇大師李萬春并稱為"南北猴王"。

六齡童的成功,不僅是個人才華的展現,更是對傳統藝術無限熱愛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他将猴戲從單純的模仿提升到了藝術的高度,賦予了猴子形象以智慧和尊嚴。

他的故事,不僅是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曆程,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的縮影,激勵着無數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繼續前行。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在六齡童的帶領下,紹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1956年,标志着這一輝煌時期開始的重要事件發生了——"同春紹劇團"正式升格為國營體制,成為浙江省五大國營劇院之首。

六齡童肩負重任,擔任了首任團長,開啟了紹劇發展的新篇章。

紹劇,尤其是其中的猴戲表演,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很快成為各種重大活動中的常客。在國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動中,猴戲憑借其生動形象、誇張動作和豐富表情,跨越了語言的障礙,深受外國友人喜愛。

它成為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視窗,為增進國際友好關系做出了獨特貢獻。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1961年,紹劇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由六齡童主演的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震撼上映。這部影片不僅在國内引起轟動,榮獲第二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更是成功走出國門,在全球72個國家發行。

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部電影不僅傳播了中國文化,還為國家赢得了寶貴的糧食資源,可謂一舉多得。

紹劇的成功不僅限于藝術領域,它還成為了連接配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通過紹劇,特别是其中的猴戲表演,世界各國的觀衆得以一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和友好。

這種文化交流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藝術本身,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然而,輝煌的背後也隐藏着危機。随着時代的變遷,傳統戲曲面臨着觀衆減少、年輕人興趣缺失等問題。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與時俱進,成為擺在紹劇人面前的一大挑戰。

盡管如此,這段黃金時期仍然是紹劇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它不僅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财富。

六齡童和他的同仁們的努力,讓紹劇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豐富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寶庫,也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段曆史,将永遠銘刻在中國文化發展的長卷之中。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随着六齡童的離世和六小齡童在電視劇《西遊記》中的成名,紹劇團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人才斷層問題日益嚴重,能夠勝任猴戲表演的年輕演員越來越少。

在紹劇班子裡,20多名男演員中,能被選中扮演猴戲的可能隻有寥寥三人。這個數字令人憂心忡忡。

曾經跟随六齡童學習多年的弟子如錢小寶等人也逐漸步入老年,無法再勝任高強度的演出工作。這些老藝術家們雖然技藝精湛,但已難以将自己的絕活傳授給下一代。

年輕演員們隻能依靠觀看視訊自學,遇到問題時才能向老師傅們請教。這種學習方式難以系統地傳承猴戲的精髓。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演出機會的減少也成為一大問題。以往在農村地區連續幾日幾夜的猴戲表演如今已經難得一見。這不僅影響了劇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演員失去了寶貴的舞台實踐機會。

沒有足夠的舞台經驗,年輕演員們難以真正掌握猴戲的神韻。

年輕一代在技藝傳承中遇到的困難也不容忽視。他們的表演往往隻能做到形似而難以神似,難以達到六齡童當年"人、神、猴"三者合一的藝術境界。

這種情況讓人不禁擔憂,猴戲藝術的精髓是否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面對這些困境,六小齡童雖然努力傳承父親的衣缽,但仍感力不從心。他曾承諾要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銀幕,但現實的困難讓這個承諾遲遲難以兌現。

猴戲藝術的未來,似乎蒙上了一層陰影。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吸引新一代觀衆,如何培養新的猴戲人才,成為擺在每個紹劇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面對目前的困境,六小齡童和新一代藝術家們并未放棄希望。他們正在積極探索将傳統猴戲與現代媒體結合的可能性,努力尋找猴戲藝術在新時代的生存之道。

一方面,他們嘗試将猴戲元素融入現代舞台劇、卡通片等形式,以吸引年輕觀衆。這種創新不僅保留了猴戲的精髓,還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愛上這門傳統藝術。

另一方面,他們也在努力尋找新的傳承方式。除了傳統的師徒傳授,紹劇團還開設了猴戲教育訓練班,邀請老藝術家們錄制教學視訊。

這些措施旨在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這門藝術,為猴戲的傳承開辟新的道路。

雖然道路艱辛,但六小齡童始終堅信,隻要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和執着,猴戲藝術終将煥發新的生機。正如他父親六齡童生前常說的那樣:"形似不如神似"。

2014年,曾飾猴王的六齡童追悼會:唐僧出席送别,現場千人送别

未來的猴戲藝術,或許會以全新的面貌出現,但其精神核心——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藝術的執着,将永遠傳承下去。

在這條艱難但充滿希望的道路上,每一個熱愛猴戲的人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相信,隻要堅持不懈,終有一天,猴戲藝術将再次綻放光彩,繼續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