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十歲之後,建議學懂“毛驢效應”,提前做好離開的準備

作者:布衣粗食

布裡丹是大學教授,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用一堆草料喂養。

當地的一些農民,很愛戴教授,就每天送一堆草料給毛驢。

這下,毛驢每天有了兩堆草料了。

按理說,毛驢會吃得更好,更加快樂。而事實卻是相反的,毛驢看看左邊的草,又看看右邊的草,都很好,不知道先吃哪一堆才好。

猶豫了幾天之後,毛驢餓得暈倒了。

這就是“毛驢效應”——不懂選擇的人生,終究一塌糊塗。

當我們過了七十歲,就面臨生老病死的困惑,要如何才能活得體面一些,就要學會選擇什麼樣的活法,手裡的東西如何安排。

你擁有的東西越多,就像面前的草料越多,選擇對了,離開的準備就做得到位了,餘生真正能向死而生。

七十歲之後,建議學懂“毛驢效應”,提前做好離開的準備

01

什麼都等兒女安排,會傷害自己和家庭。

在很多老人的思維中,還固執地認為“多子多福”。反正自己老了,兒女會安排,不要着急。

同村的張大爺,有四個兒女,兩個女兒,兩個兒子。

張大爺和老伴,一輩子都在農村生活,種地是晚年的經濟來源。

為了把兒女拉扯大,張大爺耗費了所有的錢财。

張大爺到七十歲,身體不太好了,但是沒有伸手向兒女要錢。他認為,自己熬過一天是一天,熬不住了,兒女自然會想辦法。

兒女卻對張大爺的情況,視而不見。張大爺的餘生,是老伴在照顧,也耗盡了家裡所有的錢。

張大爺過世之後,這老伴就難過了。

沒有一個兒女願意接到自己家。女兒認為,自己從未拿到父母的财産,按照農村的習俗,也要管娘家;兩個兒子認為,自己在外地打工,帶着老母親,不現實。

兒女們商議不出什麼好的辦法,也就一哄而散了。張大爺的老伴,隻能繼續靠種地養活自己,日子比黃連更苦。

對于老人來說,不去選擇養老方式,就是聽之任之,是一種消極的态度。在兒女看來,就是坐等贍養,很是讨嫌。

其一,對兒女抱着很大的希望,卻沒有和兒女好好溝通,兩代人的資訊,是不對稱的,不透明的。希望越大,後來失望越大。

其二,對自己的财産,沒有安排,總是随心所欲地給哪一個兒女。都七十歲的人了,還在做偏心的事情,帶來兒女之間的内耗。但是老人卻渾然不覺。

其三,在五六十歲的時候,一直沒有想過存錢,更沒有退休的打算。導緻七十歲的時候,家裡沒有财産。這就更糟糕了,還增加了大家的經濟負擔;若是持續窮困,老人的餘生,自然會很凄苦。

七十歲之後,建議學懂“毛驢效應”,提前做好離開的準備

02

提前做好離開的準備,是明智之舉。

老人不主動選擇養老的方式,那就像毛驢,有很多吃草的想法,但是都沒有付諸實踐。随着時間的推移,結局就是“天注定”。

古人說:“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我們不僅從五六十歲開始,就積極準備養老的物質條件,更要在七十歲的時候,主動安排後面的事情。

第一,家裡的錢财,在以後,到底要歸誰管理,如何配置設定。

人老了,錢财管理不一定行,甚至取錢都會很困難。

一些癡呆的老人,把錢丢了,也說不清。也擔心錢被外人騙走。

把錢放到兒女的身上,留下賬目,也在家人相聚的時候,對一次賬目,這就萬無一失了。

對于遺産的配置設定,應該有說法,避免兒女争來争去。

第二,夫妻之中,一個人先走,剩下的人要如何過日子,去跟随哪一個兒女;夫妻都走不動了,但都還可以活好幾年,幾兒女應該如何分擔贍養的壓力。

夫妻一起過世,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的。總要考慮,後走的人,如何過日子,是否要再找一個老伴。說清楚了,剩下的人,還是會有依靠。

老人想去跟随哪一個兒女,或者采用輪流養的方式。是要說清楚,不要把話藏起來,讓兒女去猜想。要知道,兒女也忙,沒有空去打啞謎。

如果兒女随意安排老人,把兩位老人分開,這老人又不樂意了。這樣的難處,應該處理在發生之前。

第三,醫療、長期護理需要有準備,并争取到兒女的認可。

生老病死是常事,當病入膏肓的時候,還要搶救嗎?老人應該有自己的主張,避免過多消耗身體和錢财。

若是要請保姆,或者去養老院。老人自己說說看,兒女抓落實就行。

第四,關于墓地,也要安排,給子女最後的孝順機會。

很多老人,講究風水。那麼關于墓地,自己去選擇,也是可以的。别總是談到墓地,就忌諱,就反對。

第五,人情世故方面,要交代清楚,把靠譜的人脈介紹給兒女,把老一輩的恩情,傳遞給兒女。

很多家庭,是有世交的。老人應該把這樣的感情留住,尤其是對自己有恩的人,子子孫孫都要去回報。

交情是互幫互助的關系,也是人的恩德,還展現了家風。千萬不要讓兒女們,做了白眼狼;丢了好心人。

七十歲之後,建議學懂“毛驢效應”,提前做好離開的準備

03

有人說:“生命是一場旅程,要好好享受每一刻。”

不同的旅途,應該做不同的事情,這就是“順其自然”的人生。

人到七十古來稀。活到這個歲數,不容易,往後就不得不面對生死了。

也沒有人知道,意外或者明天,哪一個先來。

多少老人,夜裡睡下去,第二天就沒有醒來。若是什麼都沒有交待,活着的人,難免會更加忙亂。

活多少年,我們不能把握,但是如何安排餘生,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盡量減少生死帶給家庭的負面影響,這是老人應有的認知。

好的家庭,一代人送走一代人,順順利利,生生不息。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