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作者:紅網永州站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周敦頤畫像。

周敦頤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贊譽有加的25位中國大思想家之一。周敦頤(1017—1073),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家旁有濂溪一水,晚年居廬山,因懷念故土而将住所的溪水命名為濂溪,将其書屋命名為濂溪書堂,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由其開創的理學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新高度,故而被譽為“理學鼻祖”。周敦頤思想博大精深,對中華文化具有“啟暗”之功,曆經千年淬煉而愈發熠熠生輝,為世人推崇不息。胡宏曾言:“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1張栻贊曰:“惟先生崛起于千載之後,獨得微旨于殘編斷簡之中。”“萬理有其宗,萬物循其則,舉而措之,則可見先生之是以為治者,皆非私知之所出,孔孟之意于以複明。”2朱熹感言道:“不有先覺,孰開我人?”周敦頤通過對《周易》闡發并以天道為基礎,打通了天道與人道的“最後一公裡”,填補了秦漢以來儒家思想本體論不足的現實,自此建構了完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直達體用同源,成為儒學走向中華文化中央的關鍵推手。周子的思想也遠播海外,涉及亞洲的南韓、日本、越南,以及歐美的德國、法國、美國等地3,更是被東亞各國奉為“亞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濂溪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彰顯的普世價值為世人所極力推崇,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和獨有智慧。為了實作濂溪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項目組先後輾轉周子過化的湖南、江西、重慶、四川、廣東等地調研,采取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現場座談等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供決策參考。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濂溪故裡。蔣克青/攝

一、周敦頤生平簡述

周敦頤自幼聰敏好學,13歲時已熟讀四書、《春秋》《左傳》《書經》《史記》等。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春,前往月岩求學,師從吳明,初悟“盈則虧,虧則盈”哲理。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其父病逝,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陽)舅父、龍圖閣學士鄭向,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期間參經悟道。

康定元年(1040),周敦頤24歲,為其母鄭氏三年守喪期滿,吏部調其出任洪州分甯縣(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主簿。其間,曾調任袁州蘆溪鎮代理市政局事務,積極響應朝廷“官教合一”的号召,在官舍講學授徒,由此走上從儒生到先生的角色轉換,度正所著《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記載:“袁之進士,來講學于公齋者甚衆。”

慶曆四年(1044),吏部來分甯考核,周敦頤得到廣泛好評,28歲的他開始了仕途的第一次升遷——提任南安軍(轄南康、大庾、上猶三縣,治所在大庾)司理參軍,職掌刑法。慶曆六年(1046),興國縣知縣程珦調任為南安軍代理副職,将兩個兒子程颢(15歲)、程頤(14歲)拜于周敦頤門下,在周子引導和教化下,二程學業進展迅速。

慶曆四年(1046),周敦頤出任荊湖南路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縣令。周敦頤牽頭修建郴縣曆史上第一座縣學于魚绛山,并自作《修學記》以銘郴縣各界修學義舉,并将捐資富商大賈、文人學士一一刻碑紀念,同時任命王教谕為首任山長。在周敦頤精心治理和教化下,郴縣崇教尚學漸成風氣。

皇祐二年(1050),周敦頤被任命為郴州桂陽(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縣令。桂陽任職期間興建縣學,周敦頤親臨講壇,誨人不倦,文人士子競相效仿,自此開啟桂陽教育新風,此後的桂陽人才輩出,據記載,至明代,一個小小的湘南縣城中舉人數多達54人,其中進士15人。

至和元年(1054),因周敦頤治理郴縣、桂陽兩縣功績卓著,當地諸公交相贊譽與推薦。吏部提升其為大理寺丞官銜,并派任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市)知縣。度正曾在《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版)中描述了周敦頤前往南昌任職時的盛況:

南昌人見先生來,喜曰:“是初仕分甯即能辨疑案者,吾屬所得訴矣。”于是更相告誡:勿違教命!不惟以得罪為憂,又以污善為恥。

嘉祐元年(1056),周敦頤調任合州(轄石照、漢初、巴川、赤水、銅梁五縣,治所在今重慶市合川區)判官。合州任職期間,當地開明鄉紳文士張宗範敬仰周敦頤淵博學識和高深修為,對其行拜師之禮。在周子的化育引導之下,張宗範進步迅速,周敦頤贊其為“有行有文”之人。張宗範熱心教育,義舉感天,他常感念與周敦頤師生情緣,遂築養心亭于學士山巅,并邀請周子作有《養心亭說》。合川任職期間,素有“東川第一等賢人”之稱的傅耆伏拜于周子門下,後成長為蜀學中流砥柱和理學西進的關鍵人物。

嘉祐六年(1061),因為政績突出、德名遠播,朝廷擢升周敦頤為國子監博士,任虔州(轄贛縣、信豐、于都、會昌、石城、安遠、龍南、虔化,治所為今贛州市)通判。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冬,周敦頤赴外地視察,虔州民間失火,焚千家之多,州府失火,也讓其仕途受阻,周敦頤調任永州(轄零陵、東安、祁陽三縣,治所在今零陵區)通判。治平三年(1066)二月,周敦頤抵達永州任職,任職期間賦詩有《任所寄鄉關故舊》一首,與族人共勉: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夢魂安。

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隻一般。

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頤攜家眷北上擔任邵州代理知州。在其主政之下,久困邵州的州學異地搬遷順利完成,史載“有殿以事先聖,有堂以集諸生,栖有齋,藏書有閣”,可見新州學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章法有度。清乾隆十年(1745)吳嗣富曾在《濂溪書院碑記》中大加贊歎:“嘗考志書所載,勝迹為多,其間最著者有二:曰甘棠渡,曰濂溪祠。上下數千百年,濟斯渡者,如沐旬宣;拜斯祠者,如親光霁。一以政績傳,一以道脈傳也。”以此可見,周敦頤在邵陽曆史上,功績與召公姬奭比肩!

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四月,在呂公著和趙抃的推薦下,周敦頤提升為廣南東路(轄今廣東賀江、羅定江、陽江流域以東區域,治所在今廣州市)轉運判官,熙甯三年(1070)轉為虞部郎中,提升為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周敦頤一方面鐵腕治貪,同時倡導廉政教育。為宣揚自己的為政主張,教育下屬,在連州中山的清泉側邊的石崖上題刻有“廉泉之源”四個大字。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廣東連州“廉泉之源”題刻。李世榮/攝

熙甯四年(1071)八月,因為操勞過度、氣候不适,周敦頤病情嚴重,請求調任南康(轄星子、建昌、都昌三縣,治所在今星子縣)知軍,十二月愈感身體不适,遂辭官上交绶印。

熙甯五年(1072),周敦頤定居廬山蓮花峰下濂溪書堂,講學授徒,因一生兩袖清風,為官所得俸祿基本用于資助辦學、接濟親友,歸隐之後生活清苦,常常面臨無米下鍋窘境,但卻依然從容處之,怡然自樂。

熙甯六年(1073)六月初七,周敦頤病逝于廬山蓮花峰,享年57歲。

二、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現狀

(一)濂溪文化認知形成了一定的氛圍

周敦頤過化之地,其思想浸潤山山水水,滋潤世代百姓心田,濂溪文化成為各地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鮮明烙印,特别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大會講話後,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地更是再一次掀起了“濂溪熱”。

2017年,在周敦頤故裡湖南永州,永州市委、市政府主辦了紀念周敦頤先生誕辰1000周年系列活動,精心組織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紀念儀式,召開了包含南韓、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海内外專家學者參加的理學學術研讨會,推出了“濂溪杯”全國詩詞楹聯和書法攝影征文大賽、舉辦了電影《愛廉說》首映式,配合攝制了電視連續劇《周敦頤》等活動。央視、新華社、湖南衛視、人民網、紅網等主流媒體對此系列活動進行了全面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周敦頤誕辰千年慶典獲評2017年影響中國社會的十大文化要事。

2017年,在周敦頤歸葬之地江西九江,九江市委、市政府也主辦了紀念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系列活動,推出了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紀念大會暨濂溪公園開園儀式、“一代聖哲,千古景仰——北宋思想家周敦頤事迹展”、專題片《中國理學開山祖——周敦頤》、“紀念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書法、美術作品展”、周敦頤理學思想研究學術報告會、大型曆史話劇《濂溪先生》等,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

重慶市合川區在争創2025年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際,全區奮力挖掘傳承曆史文化,開展文化溯源工程,将周敦頤理學文化作為重要元素從縱深方向加以發掘。在《重慶市合川區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2-2035年)》中,将養心亭等濂溪文化資源位列其中。

周敦頤在廣東為官時,留有“廉泉之源”石刻,連州主動而為開展諸如“廉泉清韻”全國歌詞有獎征集活動;以廉政文化“六進”為内容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探索濂溪文化融進百姓生活新範式;打造“數字化廉政教育”模式;拓展“廉泉清風”品牌領域,使濂溪文化傳承發展有聲、有形、有色。

(二)濂溪文化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基礎

項目組通過知網、百度學術等平台分别以“周敦頤”和“濂溪”為主題詞進行檢索,自2012年以來,累計研究文獻達到3600餘篇。項目組通過彙博電子書平台、文獻傳遞等方式分别以“周敦頤”和“濂溪”為主題詞進行檢索,自2012年以來,累計出版圖書49部。

在湖南,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緻力于推動濂溪學研究,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5項、省部級研究項目14項;出版學術專著和編著共10餘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70餘篇,先後編輯出刊《濂溪學研究通訊》數百期。

(三)濂溪文化資源聚集形成了一定規模

近些年來,随着對中華文化認識的不斷深入,各地也加快了對濂溪文化資源整理、重塑和建設工作。

在周敦頤的出生地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樓田村,先後累計投入近3億元建立和修繕濂溪書院(周敦頤紀念館)、濂溪廣場、愛蓮湖、廉泉、周敦頤故居等。近期,全國首個周敦頤廉潔文化展館也在樓田村亮相開放。道縣月岩,為古“道州八景”之一,是周敦頤少時求學、靜養、悟道之處,曾獲得明代徐霞客這般贊譽:“永南諸岩殿景,道州月岩第一。”現已開發為當地知名旅遊景點。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道縣濂溪故裡。蔣克青/攝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道縣月岩。蔣克青/攝

在湖南郴州,濂溪文化資源儲存完好,代表性的勝迹有二:一是汝城濂溪書院,位于汝城縣城西郊桂枝嶺,嘉慶九年(1804)為紀念周敦頤而建,整個書院前臨秀溪,後倚青山,松濤白雲,流水锵然,清代著名文學家郭遠,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将朱良才、李濤等名人曾求學于此;二是汝城古祠堂,至今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1000餘座,許多古祠堂的大門兩側或大堂上,有4個醒目的大字“忠、孝、廉、潔”,透露出濃烈的理學氣息。汝城古祠堂,是家族進行管理和議事的場所,也是教育和激勵後人的課堂,現已成為郴州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汝城濂溪書院。何凱波/攝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汝城古祠堂。何凱波/攝

江西九江先後斥資5000萬建設了國内首座周敦頤紀念館。周敦頤紀念館位于九江市濂溪區蓮花鎮周家灣之栗樹嶺,濂溪大道與前進南路在此交彙,原址為濂溪墓園。2008年5月,江西省文旅廳批複同意在九江市設立周敦頤紀念館。2008年6月14日正式揭牌成立,現紀念館為2006年濂溪墓大修後的狀況。在通往紀念館的路上有一處牌坊,上書“宋元公周濂溪墓園”,牌坊前有一下馬石,紀念館門前兩邊各有一亭,東面是濯纓亭,濯纓亭後是蓮池,西邊是交翠亭。進入紀念館,東西兩邊分别是愛蓮堂和濂溪祠。濂溪墓在高處山坡上,拾級而上,分别經過愛蓮亭和霁光亭。濂溪墓為周敦頤與母親及兩位夫人合墓。周夫人鄭氏居中,周敦頤居右,原配陸氏及繼配蒲氏居左。整個紀念館圍牆也是碑廊,刻有曆代名人或詠或題的相關詩詞等作品。同時,市财政劃撥專款用于周敦頤宣傳,通過社科普及場館的建設和開放,有效起到了化育萬民的作用。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重慶合川濂溪祠。成文傑/攝

2010年12月,重慶市合川區文峰公園正式開園,園中修建了“濂溪祠”,恢弘大氣,蔚為壯觀。“一代理學懸日月,滿祠蓮氣繞乾坤”“思無邪,蓮說傳千古;行有善,通書澤八方”兩幅凝練的楹聯表達出合川百姓對一代理學家周敦頤的仰慕。合川八角亭,本名養心亭,坐落在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東岸的學士山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現存為清代重建,2009年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機關。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重慶合川養心亭。成文傑/攝

位于四川省蓬安縣的周子古鎮,被譽為“嘉陵江上最後的碼頭古鎮”,長約1000米的千年古街,除有首尾相連、錯落有緻的3000餘套清代民居院落外,還儲存有完好的濂溪祠、萬壽宮、武聖宮、畫江樓、沿仙觀等古建築遺址。周子古鎮興于唐宋年間,千年積澱,蘊育了厚重獨特的碼頭古鎮文化。周子古鎮原名舟口鎮,嘉祐五年(1060),周敦頤前往阆中迎娶蒲氏,路過舟口鎮,當地士紳學子群起列隊恭迎周敦頤并懇請到當地講學三日。建甯七年(1074),也就是周敦頤逝世後第二年,相如縣自發建濂溪祠紀念,不久“舟口鎮”改名為“周子鎮”。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四川蓬安周子古鎮。姚先林/攝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四川蓬安周子古鎮濂溪祠。姚先林/攝

(四)濂溪文化發展機制有了一定的探索

在調研中發現,周子過化之地對濂溪文化無不表現出了極大的傾慕和自豪,在濂溪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上進行了諸多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一些可貴的經驗。

周敦頤曾在湖南桂陽縣(即今汝城縣)主政4年,周子的為政興教理念在此地得以較為完整的實踐。從此,汝城政通人和,百業俱興,文風鼎盛,也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濂溪文化資源。如何讓濂溪文化在汝城發展的新征程上煥發更為耀眼的時代價值,汝城的探索頗有借鑒價值。

首先是:政府搭台。近千年來,濂溪文化已經深深植入汝城山水草木,浸潤着世代汝城人民靈魂,汝城地方政府因勢利導果敢創辦了“濂溪講壇”。政府之為,系百姓之情,“濂溪講壇”成為赓續濂溪文脈的重要舞台,成為傳揚濂溪文化的時代視窗。

其次是:以講造勢。如何将濂溪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汝城發展的肌體,汝城确立了以講造勢的發展方略。“濂溪講壇”确立“以講聚力、以講提質、以講興業”的原則,上下貫徹“弘揚學術、提升理念、理清思路、凝聚人心、吸引專家、啟迪學者、關注汝城、給力發展”宗旨,縣委書記牽頭審定課題,主持講壇,各縣級上司分工協作共同出謀劃策。汝城聯系全國各重點大學、科研院所專家學者來汝城講學,将鄉鎮主要上司、縣直機關機關副科級以上實職上司納入講壇學習的範疇,營造學習型氛圍,打造學習型政府,為濂溪文化傳承發展造勢,形成了汝城人人言濂溪的良好氛圍。

再次是:體制保障。為了實作濂溪文化傳承發展的有力推進,汝城大力創新體制活力,突破單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模式,實行汝城縣委常委、副縣長親自督辦發展模式,有效打破可能因為部門壁壘而造成的發展掣肘現實,提升了濂溪文化資源保護、改造、提質效能。

三、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建議

(一)助推濂溪文化與教育事業的融合發展

周敦頤開創的為政興教模式,在各地社會文化發展中産生了深遠影響,近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始終為世人所追慕。為了彰表周子功德,探求濂溪教育思想精髓,各地濂溪書院建設在曆史上可謂是接續不斷,為中華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濂溪學校”可謂是一塊名副其實且熠熠生輝的千年教育品牌。

濂溪故裡的道縣第一中學,其前身就是1913年永郡9縣旅居長沙的軍、政、商、教四界人士為紀念周敦頤而創辦的“長沙永郡聯立濂溪中學”。該校辦學曾秉承周子遺風,以“愛國、立志、勤學、明理、成才”為校訓,注意從“小事抓起,持之以恒”,設有種植、養殖、書法等特色課程和各種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小組,辦學特色鮮明且成效突出,學生曾獲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中日青少年書法大獎賽中獲獎等。

調研得知:邵陽市雙清區中河街國小接續着濂溪書院悠遠文脈。清乾隆十年(1745)吳嗣富曾在《濂溪書院碑記》中言道:“嘗考志書所載,勝迹為多,其間最著者有二:曰甘棠渡,曰濂溪祠。上下數千百年,濟斯渡者,如沐旬宣;拜斯祠者,如親光霁。一以政績傳,一以道脈傳也。”由此可見,周敦頤在邵陽教育發展史上起到了開創首功,功比召公姬奭!當初周敦頤所建州學舊址,有幸為邵陽市雙清區中河街國小承續,校園那别緻雙龍搶寶的古浮刻、飽經風霜的清代石碑、教學樓裡朗朗的讀書聲赓續着周子遺風!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邵陽市雙清區中河街國小校門。邱豔萍/攝

江西省贛州市第一中學延續着濂溪悠遠文脈。據學者周建華(2003)考證,贛州“濂溪書院”曆經多次變遷:明洪武四年(1371),贛縣知縣崔天賜重建;清乾隆十七年(1752),贛州濂溪書院開始步入發展的高光時刻,為吉安、贛州、南安、甯都四府的中心書院;到清末時,“濂溪書院”又升格為道立書院;光緒年間“濂溪書院”改為“虔南師範學堂”,至民國初改為“贛州第一中學”,後為江西省贛州市第一中學。

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江西省贛州市第一中學校門。朱子平/攝

調研中發現:道縣敦頤學校作為城鄉結合部的一個普通初級學校,近年以周敦頤思想文化注入實作學校特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七年前面對辦學基礎薄弱、師資力量欠缺、留守學生比例高、師生情緒低迷的現狀,學校上司班子反複調研,錨定了以周敦頤思想文化注入實作學校特色發展的戰略。走進校園,掩卷凝思的周敦頤銅像後面,有序林立的敦頤樓、愛蓮樓、養心樓、弘毅樓讓周敦頤思想氣息迎面撲來,廊道樓間的守拙石、清廉池等無不讓人沉醉于周子思想的深邃和睿智。周敦頤在《通書·樂下》道:“樂聲淡而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為啟心潤智,學校開辦了國學社、足球社、合唱團等25個社團,開辦了書法、二胡、笛子等70多個興趣班,校上司班子帶頭擔任指導老師,學生自信心不斷增強、發展潛力不斷凸顯。學校自營的農耕研學基地、植物園、青蓮魚塘成為學生們勞動樂園,在草木生長的氣息中滋養孩子的靈性和堅強。該校辦學成效顯著,學校先後獲評“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全國百佳藝術教育先進機關”“全國校園大課間啦啦操推廣實施機關”等“國字号”殊榮。

基于“濂溪學校”悠久的曆史和強大品牌影響力,建議相關學校恢複“濂溪學校”初始校名,以更好承續濂溪文脈。同時,總結相關“濂溪學校”辦學經驗,以現有“濂溪學校”辦學模式和成效為基礎實作辦學經驗的文本化和标準化,探索管理和品牌輸出,實施“濂溪學校(集團)”發展戰略。這既是實作教育均衡化、優質化發展和落實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然要求,也是擷取自身轉型發展、助力教育強國戰略目标的具體舉措。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為指引,以教育強國目标建設為契機,在濂溪文化資源相對豐厚區域,逐漸探索省、市、縣三級“濂溪學校(集團)”教育品牌發展之路。

(二)擦亮特色鮮明的濂溪文化新地标

2019年,濂溪故裡湖南道縣獲評“中國理學文化之鄉”。鑒于道縣作為濂溪故裡的唯一性和濂溪資源的聚集性,建議将“中國理學文化之鄉”品牌打造成國際地理辨別。将“中國理學文化之鄉”品牌建設有機融入“文化強國”發展戰略,實作濂溪文化發展與湖南建設世界旅遊目的地目标、永州建設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生态旅遊名城目标的同頻共振。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的古祠堂群深深印染着濂溪理學精神血脈,古建築工藝精湛、恢弘氣派,儲存完整,可謂中國古祠堂文化的精髓,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科學價值。汝城古祠堂的建造展現的儒學“天人合一”思想堪為完美,建議将汝城“中國理學古祠堂之鄉”品牌打造成國際地理辨別。

周敦頤與江西有着不解之緣,其人生第一次履職開始于江西,後又歸葬于江西,在57年的生命中有14年是在江西度過的,江西可謂是他人生的第二故鄉,江西是以也成為理學重要發祥地之一。江西人民對周子感念至深,2016年九江市直接将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目前,九江市濂溪區正着力推進濂溪書院暨中華國學研學基地項目,鑒于此契機,建議将濂溪區“中華國學研學基地(濂溪書院)”或者“中華濂溪學研學基地”打造成國際地理辨別。

(三)建構系統的濂溪文化研究組織

周敦頤雖然留存于世的著述不多,目前可考的隻有六千多字,但被譽為孔孟之後“又一人”,是儒學發展和中國文化承續有序的關鍵人物,其思想受到後世學人不斷闡發和挖掘,足見周子思想之博大高遠。讓周子智慧光耀當下、福澤未來成為當代學人責無旁貸之舉。

鑒于周子在中華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貢獻,以及在海外的重要影響力,為了更好彙聚海内外學者研究智慧,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華智慧,建議成立“中華濂溪學研究會”。目前,在湖南已經成立了“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運作狀态良好,成果産出豐碩。建議在江西、廣東周子過化之地相對區域較大,濂溪文化資源相對豐富的省份成立“省級濂溪學研究會”。在諸如重慶合川、四川南充、湖南永州、湖南郴州、湖南邵陽、湖南衡陽、江西九江、江西贛州、廣東清遠、廣東梅州、廣東肇慶等市(區)設立“市(州)級濂溪學研究會”。同時,為了激發各級研究會的學術潛能,引導學術方向,助力學術中國建設,建議給予各級研究會相應研究項目及資金扶持,鼓勵出好成果、多出成果。

(四)進一步強化周氏宗親會建設

據統計,周敦頤遍布世界的後裔已逾200萬人,因為優良家風傳承,後世不乏社會賢達、科教精英、商界名流,無不感念祖上恩德,各地周氏宗親會營運有序,熱衷公益。建議以周氏宗親會牽頭建立“濂溪文化基金會”,重點支援與濂溪文化傳承發展相關的項目建設,助力文化強國戰略,是澤被後世的無上功德。

(五)建立全國性的濂溪文化節事品牌

為了實作濂溪文化在新時代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發揮濂溪文化這一千年品牌對各地社會文化發展的牽引作用,建議建立常态性“東亞濂溪學高峰論壇”,每兩年舉辦一次,可由省(市)輪流牽頭,相關市州實施。将濂溪論道、濂溪論廉、濂溪論教、文旅融合、智庫交流等專題論壇涵蓋其中,嵌入文旅企業家論壇,通過常态的流動的“東亞濂溪學高峰論壇”開展,在濂溪文化精神傳承中實作各地協同發展,共享濂溪文化福澤。

周敦頤是為孔孟之後“第三聖”,在東亞各國奉為“亞聖”,濂溪學說是儒家思想三千年的中興節點,是中華傳統文化複興的成功典範,周子恩澤曆經千載普惠萬民,為世人欽仰追慕,過化之地各種紀念活動經久不衰。建議周子故裡湖南永州、周子歸葬之地江西九江聯合打造“祭周大典”,兩地輪流主辦大典,并聯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1 胡宏:《周子通書序》《胡宏集》,第161頁。

2 張栻:《南康軍新立濂溪祠記》《張栻集》(二),嶽麓書社2010版,第582頁。

3 譚小寶:《海外周敦頤學術研究概況》《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9期,第26頁。

(永州市政協、湖南科技學院、紅網永州站課題聯合調研組,調研組成員:蔣井泉、姚先林、傅宏星、蔣陸陽、黃利平、成文傑、劉旸沛筠、李周昕。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文化自信視角的濂溪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20A209〕成果,執筆:姚先林、傅宏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