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制定"立三路線"的李立三,1967年自殺,他的蘇聯妻子結局如何?

作者:贛

在中國革命史上,李立三是一個頗具争議的人物。他曾經是中共早期的重要上司人之一,制定了震驚黨内的"立三路線"。然而,命運的轉折讓他在1967年選擇了自殺。但鮮為人知的是,李立三還有一位蘇聯妻子李莎。這位來自異國的紅色革命者,在丈夫去世後,究竟經曆了怎樣的人生?她是否繼續留在中國?她對丈夫的政治生涯有何看法?她又是如何度過漫長的晚年歲月的?讓我們一起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世人皆知李立三是中國共産黨早期的重要上司人,卻不知他的革命生涯起始于異國他鄉的法蘭西。1899年,李立三出生于湖南省醴陵縣,自幼聰穎過人。1919年,正值五四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年僅20歲的李立三懷揣着報國之志,踏上了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征程。

彼時的巴黎,正是各種思潮交彙之地

李立三在這裡不僅要應對生活的艱辛,還要面對思想的沖擊。他一邊在工廠裡辛勤勞作,一邊如饑似渴地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李立三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想。

1921年,李立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國留學生在法國積極宣傳革命思想。他們組織集會、散發傳單,引起了法國當局的警惕。同年10月,李立三因參與革命活動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然而,這次被迫回國非但沒有打擊他的革命熱情,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回到中國後,李立三立即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他先是在安源路礦上司勞工運動,後又參與組織湖南農民運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許多人陷入迷茫。而李立三卻在這個關鍵時刻提出了武裝反抗的主張。他認為,隻有發動群衆,重新武裝起來,才能挽救革命的頹勢。

李立三的主張得到了黨中央的重視。在南昌起義中,他被任命為前敵委員會委員,負責安保和群衆工作。起義結束後,李立三随部隊南下,一路宣傳革命思想,發動群衆。他的工作熱情群組織能力得到了黨内同志的肯定。

1928年,李立三在上海參與上司勞工運動。他組織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紀念大會,再次展現了自己的群衆工作能力。正是憑借這些出色的表現,李立三逐漸在黨内嶄露頭角。

1929年,中共六屆二中全會後,李立三成為了黨中央的臨時主要負責人。在這個位置上,他開始制定了後來被稱為"立三路線"的政策。這個政策主張在城市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一省或數省的蘇維埃政權,并在全國範圍内發動總罷工。

"立三路線"的提出在黨内引起了巨大争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冒險主義的表現,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然而,李立三堅信自己的判斷,認為中國革命已經到了決戰的時刻。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決議。這個決議标志着"立三路線"正式成為黨的指導方針。然而,随後的實踐證明,這個路線存在嚴重問題,導緻革命力量遭受重創。

制定"立三路線"的李立三,1967年自殺,他的蘇聯妻子結局如何?

同年9月,共産國際代表來華,對"立三路線"進行了嚴厲批評。李立三不得不作出自我批評,承認自己的錯誤。從此,他離開了黨的核心上司崗位,轉入幕後工作。

盡管"立三路線"遭到批判,但李立三并沒有放棄革命事業

他繼續在黨内擔任重要職務,為中國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李立三經曆了長征、抗日戰争等重大曆史事件,見證了中國革命的曲折曆程。

在李立三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他與蘇聯女子李莎的邂逅堪稱一段佳話。這段跨越國界的革命愛情,不僅為李立三的人生增添了浪漫色彩,也為中蘇兩國的革命事業搭建了一座獨特的橋梁。

李莎,原名葉莉紮維塔·帕夫洛夫娜·基什金娜,1914年出生于俄羅斯的一個勞工家庭。她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父親是一名老布爾什維克黨員。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李莎,很早就樹立了為革命事業奮鬥的志向。

1930年代初,正值斯大林大清洗時期,李莎的父親不幸被錯誤逮捕。為了證明父親的清白,年輕的李莎四處奔走,甚至親自給斯大林寫信申訴。這種堅強和勇氣,正是日後吸引李立三的重要特質。

1935年,李立三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來到莫斯科參加共産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當時的他,已經不再是黨内的核心上司,但仍然在為中國革命事業努力工作。在莫斯科,他遇到了在共産國際工作的李莎。

兩人的相遇仿佛是命運的安排。李莎當時在共産國際擔任翻譯工作,精通俄語和英語。她的聰明才智和革命熱情很快就吸引了李立三的注意。而李立三的堅定信念和豐富經曆,也讓李莎傾心不已。

在莫斯科的日子裡,李立三和李莎常常一起讨論革命理論,分享各自的經曆和見解。他們在思想上的契合,為兩人的感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盡管面臨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但共同的革命理想讓他們越走越近。

1936年,李立三和李莎在莫斯科舉行了簡單而莊重的婚禮。這場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國革命者的聯盟。婚後不久,李立三就要回國繼續革命工作。面對即将到來的分離,李莎毅然決定跟随丈夫回到中國。

1938年,李立三和李莎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對于從未到過東方的李莎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她需要适應全新的環境,學習陌生的語言,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但李莎以驚人的适應能力和堅強意志,很快就融入了中國的革命生活。

回國後,李立三被派往延安。在這個革命聖地,李莎開始了她在中國的第一份工作——在延安外國語學校教授俄語。她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為中蘇兩國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9年,李莎在延安生下了他們的長女李英男。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給這個革命家庭帶來了無限歡樂。李莎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仍然堅持工作和學習,展現出了一個革命女性的堅韌和能力。

制定"立三路線"的李立三,1967年自殺,他的蘇聯妻子結局如何?

随着抗日戰争的深入,李立三被派往東北工作。李莎則來到了哈爾濱,在當地的俄語專科學校任教。她不僅教授語言知識,還向學生們傳播革命思想,為中國革命事業培養了更多的人才。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李立三和李莎的婚姻生活并不輕松

他們常常分居兩地,聚少離多。但兩人始終保持着頻繁的通信,互相鼓勵,共同為革命事業奮鬥。李莎在信中經常向李立三彙報自己的工作情況,也會詢問他的近況,表達對他的思念和支援。

李莎在中國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卻充實而幸福。她不僅是李立三的妻子,更是他的同志和戰友。在工作之餘,李莎還努力學習中文,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她的努力和進步,讓她逐漸成為了一位優秀的"中國通",為後來的中蘇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立三和李莎的婚姻,不僅是一段感人的革命愛情故事,更是中蘇兩國革命者團結合作的生動寫照。他們的結合,為兩國的革命事業搭建了一座獨特的橋梁,在中國革命史和中蘇關系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立三的政治生涯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戲劇,從早期的革命熱情到後期的政治挫折,最終以悲劇收場。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政治曆程,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曆程,也折射出那個特殊年代的政治風雲。

1921年,李立三從法國回國後立即投身革命事業。他先是在安源路礦上司勞工運動,組織了著名的"安源路礦勞工大罷工"。這次罷工不僅取得了勝利,還為李立三赢得了"勞工運動領袖"的美譽。随後,他又參與上司了湖南農民運動,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群衆工作經驗。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李立三提出了武裝反抗的主張。他參與組織了南昌起義,并擔任前敵委員會委員。起義失敗後,李立三随部隊南下,繼續進行革命宣傳工作。這段經曆為他日後在黨内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1928年,李立三在上海上司勞工運動,組織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紀念大會。他的組織能力和群衆工作能力得到了黨内同志的認可。1929年,中共六屆二中全會後,李立三成為了黨中央的臨時主要負責人。

在這個位置上,李立三開始推行後來被稱為"立三路線"的政策。他主張在城市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一省或數省的蘇維埃政權,并在全國範圍内發動總罷工。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決議,标志着"立三路線"成為黨的指導方針。

然而,"立三路線"很快就遭遇了嚴重挫折。這個過于激進的政策導緻革命力量遭受重創,引起了共産國際的強烈不滿。1930年9月,共産國際代表來華,對"立三路線"進行了嚴厲批評。李立三不得不作出自我批評,承認自己的錯誤。

從此,李立三離開了黨的核心上司崗位,轉入幕後工作。盡管如此,他并沒有放棄革命事業。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李立三繼續在黨内擔任重要職務,參與了長征、抗日戰争等重大曆史事件。

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李立三當選為中央委員

這似乎預示着他的政治生涯将迎來第二春。然而,命運再次對他開了一個玩笑。1946年,李立三被派往東北局工作。在那裡,他與高崗發生了嚴重分歧,導緻自己再次陷入政治困境。

制定"立三路線"的李立三,1967年自殺,他的蘇聯妻子結局如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李立三被任命為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這本應是一個重要的上司崗位,但實際上李立三已經被邊緣化。他在工會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受到批評,被認為是"工團主義"傾向。

1950年代初,随着中蘇關系的日益密切,李立三的蘇聯背景一度成為他的政治資本。他被派往莫斯科,參與中蘇經濟合作談判。然而,這次出訪也成為日後他被批判的一個理由。

1959年,李立三在廬山會議上支援彭德懷的觀點,認為大躍進中存在一些問題。這個立場讓他再次陷入政治困境。盡管他很快就作出了自我批評,但他的政治地位已經無法挽回。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李立三成為了批鬥的對象。他被指控為"叛徒"、"内奸"、"工賊"。面對種種不實指控,年近古稀的李立三不堪忍受,于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自殺身亡。

李立三的政治生涯就此畫上了悲劇性的句号。他的一生經曆了從革命領袖到政治邊緣人物的巨大轉變,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的曲折發展曆程。他的政治生涯充滿了起起落落,最終以悲劇收場,成為那個特殊年代的一個縮影。

李立三的政治思想在中國共産黨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作為早期中共上司人之一,他的思想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革命激情,也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初步探索。

李立三的政治思想主要展現在他提出的"立三路線"上。這一路線形成于1930年前後,當時中國正處于國民黨統治下的白色恐怖時期。面對嚴峻的革命形勢,李立三提出了一系列激進的主張。

首先,李立三主張在城市發動武裝起義。他認為,城市是無産階級集中的地方,也是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通過在城市發動起義,可以直接打擊國民黨的統治根基。這一思想反映了李立三對城市勞工階級力量的高度重視。

其次,李立三提出建立一省或數省的蘇維埃政權。他認為,通過在局部地區建立革命政權,可以為全國革命勝利創造有利條件。這一思想展現了李立三對革命形勢的樂觀估計。

再次,李立三主張在全國範圍内發動總罷工。他認為,勞工階級的力量可以通過罷工的方式得到充分發揮,進而瓦解國民黨的統治。這一思想反映了李立三對勞工運動的重視。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決議,标志着"立三路線"成為黨的指導方針。在這一決議中,李立三詳細闡述了他的政治思想。

李立三認為,中國革命正處于新的高潮,條件已經成熟。他提出,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在中心城市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一省或數省的蘇維埃政權。同時,他還主張組織全國總罷工,配合武裝起義。

制定"立三路線"的李立三,1967年自殺,他的蘇聯妻子結局如何?

李立三的這些思想在當時産生了重大影響

許多地方黨組織響應中央号召,開始準備武裝起義。在一些城市,勞工運動也出現了高漲的勢頭。然而,由于對革命形勢估計過于樂觀,這些行動最終都遭遇了失敗。

"立三路線"雖然在實踐中遭遇挫折,但它對中國共産黨的發展仍然産生了深遠影響。首先,它反映了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探索。李立三試圖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種嘗試為後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教訓。

其次,"立三路線"強調勞工階級的重要性,這一思想在後來的中國革命實踐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盡管中國共産黨最終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但對勞工階級的重視始終是黨的一個重要理念。

再次,"立三路線"的失敗促使黨内開展了深入的思想讨論,推動了黨的理論建設。通過總結"立三路線"的教訓,中國共産黨逐漸形成了更加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路線。

此外,李立三在工會工作中的一些思想也值得關注。他主張工會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維護勞工權益。這些思想雖然在當時被批評為"工團主義"傾向,但在今天看來仍有其合理之處。

李立三的政治思想雖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偏差,但它反映了中國共産黨人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的真誠努力。他的思想經曆了從被奉為圭臬到遭到批判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中國共産黨思想發展的一個縮影。

盡管"立三路線"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李立三的政治思想仍然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共産黨早期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後來黨的理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研究李立三的政治思想,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曆程。

李立三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上司人之一,其曆史地位和評價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從革命先驅到政治挫折,再到最終的悲劇結局,李立三的一生既展現了個人命運的起伏,也反映了中國革命的曲折曆程。

在中國共産黨的正式曆史叙述中,李立三的評價經曆了幾次重大變化。早期,他因上司安源路礦勞工運動而被譽為勞工運動的傑出領袖。1930年,他主導的"立三路線"成為黨的指導方針,一度被視為革命理論的重要貢獻。然而,這一路線很快就遭到批評,李立三本人也陷入了政治困境。

1945年中共七大,李立三當選為中央委員,這似乎預示着他的政治生涯将重新崛起。但是,他在東北局工作期間與高崗的沖突,以及後來在全國總工會工作中被批評為"工團主義"傾向,使得他的政治地位再次受到影響。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立三遭受了嚴重的政治迫害。他被扣上"叛徒"、"内奸"、"工賊"等帽子,最終不堪忍受而選擇了自殺。這一悲劇性結局,不僅是個人命運的不幸,也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縮影。

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對曆史問題進行了重新評估

1982年,中共中央為李立三平反昭雪,肯定了他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這次平反不僅是對李立三個人的曆史正名,也是黨對自身曆史的一次反思和糾錯。

制定"立三路線"的李立三,1967年自殺,他的蘇聯妻子結局如何?

在當代學界,對李立三的評價趨于客觀和全面。學者們普遍認為,李立三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革命家,他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别是在早期勞工運動中的表現,展現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革命熱情。

同時,學界也對"立三路線"進行了深入分析。一般認為,這一路線反映了當時革命形勢下的急進思想,雖然存在明顯缺陷,但也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探索。這種探索雖然未能成功,卻為後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反面教材。

李立三在工會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如強調工會的獨立性和維護勞工權益的重要性,在今天看來仍有其合理之處。這些思想為我們了解和處理新時期的勞資關系提供了有益參考。

此外,李立三的經曆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黨内民主和政策制定機制的素材。"立三路線"的形成和批判過程,反映了早期中國共産黨在決策機制上的不成熟。這一曆史教訓促使黨在後來的實踐中更加注重集體決策和科學決策。

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的研究中,李立三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經曆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某些特點,特别是共産國際對各國共産黨的影響。這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

李立三的悲劇命運也引發了人們對革命者個人命運的思考。他的經曆表明,在急劇變革的時代,個人命運往往與時代大潮緊密相連。這種個人與時代的關系,成為了解讀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重要次元。

在文學藝術領域,李立三的故事也得到了廣泛關注。多部小說、戲劇和電視劇以他為原型,塑造了一個複雜而富有人性的革命者形象。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公衆對這段曆史的認知,也為探讨革命者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

總的來說,李立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他的貢獻、錯誤及其命運,都成為了解讀中國共産黨曆史和中國革命程序的重要線索。研究李立三,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曆程,也為我們思考革命、改革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素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