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版淡馬錫”出手!投向AI

作者: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記者 趙心怡 葉詩婕

6月24日,被外界視為“港版淡馬錫”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HKIC,下稱港投公司)公布了戰略合作夥伴——生命科學人工智能(AI)大模型公司百圖生科(BioMap)。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港投公司兩周内公布的第二家合作夥伴。6月中旬,港投公司成立後首次舉辦公開活動,便宣布與港産“獨角獸”思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每投1港元,至少吸引到多1倍市場資金”,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說。她相信,港投公司牽頭投資可撬動更多市場資金投入,且過往經驗表明,這些資金很多來自海外機構投資者、企業和産業,相信有助優質長線資金彙聚香港。

對于香港這兩年緻力于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并“All in AI”的情況,某人工智能領域人士向記者表示,雖然香港目前在AI領域聲量不大,也存在一些“算力焦慮”,但政策、資本、人才、技術的支援補充速度很快,香港有望在未來建構AI科技産業新高地。

港版“淡馬錫”全力押注AI

鎖定三大投資主題

近年來,借人工智能(AI)掀起的新一輪科研創新與技術變革之風,作為世界領先的創新科技樞紐的香港,亦在創科發展上持續發力。

2022年,香港特區政府制定《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從頂層設計、發展路徑到戰略規劃,為香港創科發展列明方向和道路。同年,特區政府提出成立港投公司,統一管理“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政策性創科基金”和“共同投資基金”,起始資本為620億港元。

陳家齊透露,港投公司密集、大規模的鋪墊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并建立了内部的獨家優質項目庫和夥伴名單,目前諸多項目進入深度磋商階段。她預期未來将有更多項目落地,合作夥伴也将繼續增加。

陳家齊介紹稱,港投公司的三大投資主題分别是硬科技、生命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其中硬科技領域,包括AI、資料科學、半導體,以及近年高科技行業追求應用的RISC-V(第五代精簡指令集)技術。

談及對百圖生科的投資,陳家齊稱,主要看中其技術、團隊及發展潛力,同時港投公司也要求被投公司持續貢獻香港創科發展和建構産業生态圈。按照戰略合作協定,百圖生科将在香港設立首個國際創新中心(BioMap InnoHub),該中心第一個落地項目為“生物計算創新加速計劃”(BioMap BioX),預計未來5年支援超過50個前沿生命科學早期研發項目。

此外,百圖生科每年會在香港舉辦國際生物計算會議、優先培育香港生物計算人才,以及優先考慮香港作為上市地。

百圖生科由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和前百度風投總裁劉維共同創立。劉維表示,香港擁有優秀的學術環境,尤其在AI、生命科學甚至生物計算領域,加上香港的制度優勢,例如對資料和知識産權的保護,将有利公司業務發展。

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港投公司與百圖生物簽署儀式緻詞中表示,AI與生命科學的結合正開辟生物計算的新前沿。香港在這兩個領域均有穩固基礎,應加快生物計算的發展,以搶占“先行者優勢”。他又說,香港擁有完整的集資鍊,從私募創投基金生态圈,到具備深度和廣度的上市平台,歡迎百圖生科等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利用香港的世界級集資平台成長及壯大。

上市制度改革推動香港創科發展

香港近年來銳意進取,通過上市制度改革,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港交所推進的上市制度改革,除“同股不同權”(即“第8A章”)外,還引入了“18A”、“18B”及“18C”章,其中“18A”及“18C”是針對未盈利生科公司及特專科技公司。

今年6月,“AI制藥第一股”晶泰科技正式登陸港交所,也是首家通過第18C章特專科技規則的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晶泰科技漲近10%,總市值達到198億港元。專注智能駕駛晶片賽道的黑芝麻智能也按照第18C章指引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并于6月12日通過了上市聆訊。

港交所資料顯示,以2018年引入“同股不同權”的“第8A章”上市制度改革以來,截至今年6月中旬,港交所已有逾300家新經濟公司成功上市,IPO融資金額超過9449億港元,占其間港股IPO融資總額逾65.1%。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晶泰科技上市時提到:“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鼓勵創投融資,是以下一步特區政府會進一步加大‘政産學研投’的高效合作,幫助更多的企業在香港做大做強。”

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塑造了其資本市場的新經濟生态。例如,根據港交所資料,自“18A”上市新規生效以來,來港醫療健康IPO的公司有127家,總募資超過2768億港元,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市場期待,此次晶泰科技作為首隻特專科技新股上市,能帶動香港“硬科技股”上市熱潮,令包含五大類創新科技範疇的特專科技闆塊,如同生物科技闆塊一樣異軍突起,更加強化香港作為全球創新科技融資中心的形象。

事實上,已有多家“硬科技”巨頭在港布局:甯德時代宣布在香港設立國際研發中心;神州控股聯合英偉達打造的香港特區政府大模型智算中心項目一期成功實作傳遞;華為雲宣布,計劃未來三年内培養超100家香港AI創新企業。

不過,香港在AI等“硬科技”的發展方面,也存在一些短闆。一位AI巨頭的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首先,香港本地算力和資料不足,目前香港本土AI企業很大一部分在使用内地的超算中心,還有一些使用海外的超算中心;其次,技術人才招聘難,雖然香港擁有國際化的背景和教育資源,但生活成本高昂、現階段科研成果向實際産業轉化率低等問題依然是阻礙人才落地香港的重要因素;最後,科研和産業的轉化機制仍待完善。

但他也指出,按照現在的發展态勢來看,香港在政策、人才引進、機制完善等方面動作十分迅速,相信未來一定能補足短闆。

編輯:艦長

稽核: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