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作者:探秘曆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文|Fitzgerald

編輯|t

引言

想必大家對“攮外必先安内”這幾個字并不陌生,沒錯,就是因為這六個字,在抗戰時期,蔣介石一直嚷囔着要剿共,并對日本妥協,對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徑視而不見。這種政策當然是錯誤的,并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可縱使全國聲讨之聲越來越大,蔣介石依舊沒有放棄這六個字,似乎已經在“剿共”之事上瘋魔了。那麼,蔣介石為什麼非要堅持“攮外必先安内”呢?這之中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一、“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怎麼提出的?

“攮外必先安内”最先是由周宣王提出來的,其原話是“内修政事,外攮夷狄”。這一政策确實有着一定的道理,但蔣介石卻将其與當時的中國國情分離了開來,最終導緻群情激憤。

那麼,蔣介石為啥會提出這一政策呢?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邊境制造了“萬寶山事件”,目的就是侵占大陸的東北。當時,因為以汪精衛為首的反蔣派建立了與南京國民政府對立的國民政府,再加上粵桂反蔣勢力的動作,對蔣介石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就這樣,為了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蔣介石的心都放在了對付反蔣勢力,以及剿共這兩件事上,分不出心力的他便對日本的侵略行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現在看來,當時,蔣介石當時的“睜一隻眼”也并沒有睜得有多大——他對日采取的完全就是不抵抗政策。

于是,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發出了一封電文,通過閱讀這篇電文,人們第一次知曉了蔣介石“攮外必先安内”的意圖。

蔣介石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他解釋道:“不完成國家之統一,則不能攮外”。

之後,在蔣介石的安排下,甯粵戰役爆發了,同時也标志着“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算是初具雛形。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圖檔與内容無關)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民族沖突日益尖銳,而張學良在蔣介石的指令下,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其結果就是使東北的大片土地很快淪陷。

家園被侵略,數萬萬百姓失去了生命,蔣介石竟然将希望寄托于英美這兩國上,希望他們出面幹涉日本,極其荒唐!

蔣介石的行徑自然引起了全國上下的反感和讨伐,随着怒火越來越大,蔣介石說:“攮外必先安内,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而不能統一而能取勝與外者……”

這樣一來,蔣介石的真正意圖就算是擺在明面上來了——他希望能繼續穩固自己的地位,雖然并非完全不主張“戰”,但這個“戰”的前提就是“國内統一”。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1932年1月,趁着廣東派孫科政府的倒台,蔣介石又提出了對日“四不”的外交政策,即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定約。

而随着蔣介石獨掌國民黨的軍事大權,他的這一政策自然也就被确定為了國民黨的國策。

1932年,蔣介石正是确立“攮外必先安内”為國民黨的基本國策。

二、在“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蔣介石幹了啥?

“攮外必先安内”的首要目标就是不斷圍剿紅軍,他甚至這樣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不論外面怎樣批評诽謗,我們總是要以先清内匪為第一要務,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本末倒置。”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1933年5月,蔣介石在南昌設立軍政委員會,并先後調動共100萬兵力,親自上場,組織和指揮對蘇區的第五次“圍剿”。

蔣介石來勢洶洶,但紅軍卻犯了緻命的“左”傾冒險主義,與戰術上犯了巨大的錯誤。紅軍終是沒有挨過國軍的攻擊,隻能被迫長征。

像這種剿共的戰役,蔣介石還組織發動了好多場。

毫無疑問的是,蔣介石如此行徑,隻是出于了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完全不顧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野心,也完全看不到人間的殘酷和百姓死在日軍刀下的慘況。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自私自利,不顧大全,終将會推着蔣介石走向失敗。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除此之外,在“攮外必先安内”的“國策”下,蔣介石非但沒有表現出一絲,他當時講話中表現出來“戰”的意圖,反而在竭力阻撓,分化和分解抗日部隊。

1933年初,日軍攻向了熱河,華北局勢集句惡化。在共産黨的幫助下,不滿蔣介石已久的馮玉祥決定組織抗日同盟軍,想立馬拿起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

馮玉祥的抗日行動很快有了成效。

同盟軍連續大敗日軍,并收回了察哈爾省的全部土地。

這樣的成功大漲全國上下的抗日情緒!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馮玉祥)

但蔣介石卻坐不住了。

分外惱火的他最終下發了這樣一個指令:給馮玉祥按上“勾結共産黨赤化”的名頭,并成立“察哈爾剿匪總司令”,對馮玉祥展開圍剿,馮玉祥最終落敗。

蔣介石“安内”的行徑絕對不止這些,他還曾大力鎮壓愛國運動,迫害民主運動。他對外宣稱是“實作國家統一”,其内裡不過是滿足自己的私欲,維護自己的地位罷了。

1935年,随着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北平各大高校學生越六千人與12月9日沖上了街頭,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蔣介石當然不會放任學生們繼續喊下去。很快,國民軍警就來到了街上,打傷學生400多人,還捕了30多個學生。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一二九”運動,學生上街遊行)

對于那些進步人士,蔣介石也是甯可錯殺,也不放過,“七君子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縱使被全國聲讨,蔣介石也依舊沒有放棄他那可笑的利益,繼續推行着“攮外必先安内”之政策。可以說,當時中國之是以危機越來越深,蔣介石在其中出了不少的力。

或許蔣介石也沒有想到,迫使他廢除“攮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是張學良和梁虎成。

沒錯,這便是西安事變。

周總理曾這樣說過:“西安事變就是蔣介石逼出來的。”

居于蔣介石之下的張學良和梁虎成并沒有像蔣介石這樣喪心病狂,置國家危難與不顧。他倆也不滿“攮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張學良)

是以,當蔣介石又一次強硬地要求他們不殺日本鬼子,反而将矛頭繼續對準共産黨時,他們怒了,并最終策劃了這起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介石保證的三點落下了帷幕,其中一點就是停止剿共。

經此事變,蔣介石才被迫地,不得已地,放棄了“攮外必先安内”這一政策。

三、蔣介石為啥非要堅持“攮外必先安内”?

上面說了這麼多,大家其實也能總結出,蔣介石之是以一直堅持着這臭名昭著的“攮外必先安内”,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想維護自己的地位,滿足自己的私欲。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但,還有其他原因嗎?

蔣介石之是以提出這一政策并不是偶然。大家都知道,蔣介石一直都喜歡讀王陽明和曾國藩的著作。而曾國藩就曾發表過這樣的見解,他認為在遇到外辱之時,先須平定内亂,然後在對外作戰。

是以,蔣介石也有樣學樣,進而制定出了“攮外必先安内”的所謂“國策”。

或許在之後,他一直堅持這一政策,或許也有出于對王陽明和曾國藩的信任和尊敬,但他這照搬式的學法,給中國帶來的,隻有危害。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之是以會一直堅持“攮外必先安内”這一政策,還因為蔣介石對日宣戰的自卑,不自信。在蔣介石眼裡,中國是弱後的,日本是先進的,中國是打不過日本的。

更甚至,蔣介石還說,“我們中國沒有現代作戰的條件,不夠和現代國家的軍隊作戰,如果不伺機而動,隻有敗亡而已,不僅是十天之内,即使三天之内,就可以把我們中國所有沿海地方都占領起來。”

還有就是上文已經提及到的,蔣介石想依靠英美的力量,利用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沖突,以此在阻止日本的侵略行為。

蔣介石的算盤是打的很好的,他把注意全都放在剿匪,打擊反蔣勢力上,至于日本侵略中國,那就交于英美這些國家來處理了。這樣一來,他既能坐穩自己的位置,還能将日本趕出中國。

“攘外必先安内”臭名昭著後,為何蔣介石依然堅持它?

(蔣介石)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蔣介石企圖反共來擁護日本,以此鞏固國民黨的地位。他曾對日本說,勸其不要太過分,如果共産勢力壯大了,将會極大地阻礙日本侵略的步伐。

也就是說,蔣介石披着“囊外必先安内”的皮,實際上是投降日本的另一種方式!

在蔣介石的打擊下,數萬萬的愛國同志死不瞑目,中國人民的抗戰鬥志也是以大大挫傷!“攮外必先安内”還助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氣焰,延緩了抗戰勝利的過程,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攮外必先安内”就是錯誤的!不可理喻的!就應該全盤否定!

參考資料:

丁雲.國民黨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探析簡[J].曆史教學問題, 2016.

黃道炫.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針研究[J].抗日戰争研究, 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