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動減“廢”回收,香港逐“綠”而行

作者:經貿視點
推動減“廢”回收,香港逐“綠”而行

  “綠在灣仔”回收環保站外景。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供圖

推動減“廢”回收,香港逐“綠”而行

  香港公共場所的塑膠瓶回收機。

  本報記者 金 晨攝

  熙來攘往的香港街頭,印着大号數字“6”的店鋪和貨車越來越多,綠底白字,格外醒目。粵語中“6”與“綠”諧音,作為香港社群回收網絡“綠在區區”的品牌辨別,寓意着綠色生活無處不在。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多措并舉,大力推動減“廢”回收,建構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體系,努力實作“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

  共擔環保責任

  塑膠是香港減“廢”的首要對象。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開始實施“管制即棄膠餐具及其他塑膠産品”相關法例(俗稱“走塑令”),禁止在本地銷售即棄膠餐具、禁止餐飲處所向顧客提供9類即棄膠餐具等。

  譚仔國際有限公司在全港有超過190家分店,旗下餐廳在“走塑令”實施前就已改為提供更環保的木質和紙漿餐具,并向顧客做宣介。“‘走塑’第一個月,已有七成外賣客人主動減用即棄餐具。”公司企業策劃總監柯晉譽說。

  為從源頭上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的産生,香港特區政府先後針對塑膠購物袋、電器電子産品和玻璃飲料容器實施了“生産者責任計劃”。現如今,到香港超市購物,會發現顧客幾乎人人自備購物袋。

  另一項“廢電器電子産品生産者責任計劃”則要求,受管制電器電子産品供應商需承擔申報及繳付循環再造征費等責任,銷售商也必須備有經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批注的除舊(即“回收”)服務方案,為消費者提供免費除舊服務。

  “‘廢電器電子産品生産者責任計劃’就是讓制造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等相關方,共同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産品的責任。”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表示,特區政府計劃送出條例草案,逐漸将塑膠飲料容器、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汽車輪胎及鉛酸電池5種産品納入計劃當中,更廣泛地落實“污染者自付”及“共同承擔環保責任”。

  完善回收體系

  加強廢棄物源頭分類,是建構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體系的前提。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加快完善回收體系、擴大回收網絡覆寫面,香港回收文化蔚然成風。

  打開手機“綠綠賞”APP,掃碼選擇回收物品,然後稱重、分類投放……在“綠在灣仔”回收環保站,灣仔居民李女士投放的廢紙、塑膠空瓶,讓她的“綠綠賞”賬戶累計超過2000積分。“我之前用1000積分換過1公斤香米,不但支援環保事業,還能賺積分換禮品,成就感雙倍。”李女士笑着說。

  2021年啟用的“綠在灣仔”回收環保站,是“綠在區區”社群回收網絡中規模較大的公共收集點。這裡每天要回收處理紙、金屬、塑膠、玻璃瓶等9類廢棄物,再運送到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認可的下遊回收商進行再利用。

  “領取積分、兌換禮品,有助于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減‘廢’回收習慣。”“綠在灣仔”承辦機關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常務副主席劉佩珊告訴記者,經過持續推廣,參與回收的市民數量顯著增加,回收量已由2021年的每月20噸增至現在的每月43噸。

  廚餘回收是香港完善社群回收網絡的重要環節。資料顯示,廚餘是香港堆填區最主要的都市固體廢物,占棄置總量的近三成。自2022年起,特區政府加大在工商業場所及社群投放廚餘回收設施的力度,整體廚餘回收總量由2022年每日約135噸增至現在的約260噸,增幅接近一倍。

  “在未來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已計劃把住宅處所的智能廚餘機或廚餘回收桶的數目增加一倍,并且設立100個廚餘回收流動點,還要在100個垃圾站設立廚餘收集點。”徐浩光表示,随着社群回收網絡不斷擴充以及各項便利市民參與廚餘回收的措施陸續推出,預計回收量會繼續上升。

  加快設施建設

  今年3月,位于新界沙嶺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啟用,連同已啟用的大嶼山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和其他設施,香港的廚餘日處理能力提高至600噸。

  “這裡每天可處理300噸廚餘,産生的電力除了供園區使用,每年還可最多輸出2400萬千瓦時到電網,相當于5000戶家庭的用電量。”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廢物基建)雷學良介紹,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啟用後,原本棄置在堆填區的部分禽畜廢棄物也能夠來此處理,有效緩解堆填區的氣味問題。

  建構完整的資源循環體系,下遊處理能力至關重要。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态局局長謝展寰介紹,特區政府優先處理兩類廢物,一是數量相對龐大,回收價值低、回收成本高的廢物,例如廢塑膠和廚餘;二是含有害物質,會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的廢物,例如廢電器電子産品等。

  位于屯門的環保園是香港首個專為循環再造業建設的園區,以可負擔的租金為回收及循環再造商提供長期用地,并提供完善配套設施,減輕園内回收及循環再造商的基建開支。為配合“廢電器電子産品生産者責任計劃”而興建的“廢電器電子産品處理及回收設施”正位于其中。

  在3000平方米的廠房内,“廢電器電子産品處理及回收設施”中的5條處理線分工有序。經過一道道複雜工序,冰箱、空調、電視等廢電器電子産品被拆分成金屬、塑膠等可回收物料。截至今年3月,“廢電器電子産品處理及回收設施”共處理超過13萬噸受管制廢電器電子産品,并累計修複了超過8200件原被棄置的電器,轉贈給有需要的市民使用。

  為協助回收業界提高本地回收業整體作業能力,協助提升和拓展業務,香港特區政府2015年成立了回收基金。據回收基金秘書處介紹,截至今年3月底,基金共批出逾2500個申請,資助金額共約8億港元,合計處理約15萬噸回收物料。

  “香港正全力建設先進高效的現代轉廢為能設施,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将于2025年投入服務,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二期正在籌備中。配合政府持續推動的減‘廢’回收工作,香港将可望在2035年實作‘零廢堆填’目标。”謝展寰說。

來源:人民網

釋出:廉政法治融媒體中心

稽核:紀法文化

編輯:青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