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往事昔文潤心田

作者:樂觀的潤無聲

往事昔文潤心田一一紀念“一宮三陵”申遺成功20年(八)

[寫在前面]

曆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曆史的血脈。曆史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也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指出“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強調“要把凝結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一系列重要訓示、重要部署,有力推動了大陸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更凝聚起中華民族團結奮進、踔厲奮發的澎湃力量。

今年七月一日,是遼甯省“一宮三陵”(位于沈陽的故宮,位于撫順的永陵,位于沈陽的昭陵和福陵)申遺成功20年紀念日。

為了紀念這個親身經曆的難忘時刻,為了保護好,管理好,宣傳好,利用好,傳承好世界文化遺産,為了進一步感覺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新“遼沈戰役”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内涵,我從6月23日起,陸續與親友們分享,2004年7月1日,第28屆世界文化遺産大會通過“一宮三陵”的紀實(從未在任何媒體或網絡釋出),《中國文物報》發表本人當年撰寫的有關文章,借此感謝偉大的時代,感謝先輩留下的世界遺産,增強文化遺産保護的曆史責任,讓人類共有的文化資源永久傳承,惠及廣大的群眾,服務造福全社會。

2024年6月30日

往事昔文潤心田一一紀念“一宮三陵”申遺成功20年(八)

我真正接觸和了解《中國文物報》,是在結束35年軍旅生涯轉業地方工作的2003年。從2005年到2010年,我在文物報發表26篇署名文章,這些文章源于特别經曆,其中值得回味的十篇,記錄了人生十個第一次:從組織協調遼甯省博物館新館開放到參加在蘇州召開的第二十八屆世界文化遺産大會;從走進北大校園參加國家文物局教育訓練班到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從傾心大陸第一個“文化遺産日”的紀念活動到參加2006年度全國文物行政執法專項檢查;從實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到參加全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從落實大範圍博物館免費開放到參加以“博物館緻力于社會和諧”為主題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二屆大會暨第二十五屆全體會議。這些經曆和文章給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時常回味,滋潤心田。

作為文物戰線的新兵,五年内能夠在全國性文物專業報紙上發表這些文章,得益于大陸文博事業建設發展的大好形勢;得益于《中國文物報》資訊傳遞、知識傳播、文明傳頌、精神傳承;得益于報社同志們悉心指導,用心修改,精心編輯。我尤其感謝責任編輯張俊梅,她時常交任務,出思想,談路子,一個人經手編發19篇,給予許多直接、具體的幫助。這些文章疊加着自己對文物工作的了解熱愛,映襯了《中國文物報》編輯們的心血汗水,折射出大陸文物保護工作的階段成果。

回首往事感歎機遇。2004年7月,我以遼甯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參加了在蘇州召開的第二十八屆世界文化遺産大會。時隔五年,撰寫的《親曆沈陽故宮“申遺”有感》不僅發表,還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承辦的“我與文化遺産保護”征文中獲一等獎,并收入《慶祝新中國60華誕“我與文化遺産保護”大型主題征文活動文選》。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42号檔案:《關于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我發表了《深化認識·強化觀念·細化意見·優化隊伍》;2006年6月10日,我們開展了“保護文化遺産 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的“文化遺産日”紀念活動,發表了《大陸第一個‘文化遺日’後的思考 》200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年度全國行政執法專項檢查,我被選調為第二組組長,帶隊赴重慶市、貴州省進行文物行政執法檢查,爾後,發表了《行政執法守土有責——參加2006年度全國文物行政執法專項檢查的體會》;2006年12月18日,全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我們國家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我結合遼甯省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實際,發表了《合力展現“重中之重”奮力實作“四個一流”——學習孫家正部長在全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上講話的體會》;2007年4月4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我認真學習有關檔案,借鑒先行試點省市的經驗,征求省文物專家的意見,撰寫并發表了《找準位置 把握重點 組織協調——談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作用》。從2008年3月1日開始,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陸續實行免費開放。我聯系遼甯省博物館建設情況,撰寫了《着力做好十項重點工作 確定免費開放穩步推進》,責任編輯張俊梅在編發這篇文章時特意加了編者按。2010年,我參加了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二屆大會暨第二十五屆全體會議有關籌備工作,代表中國博物館協會牽頭與《中國文物報》合作,以博協資訊、相關知識、大會籌備、工作進展為主,連續組織了幾個版的宣傳推介。11月7日至12日大會在上海召開,我參加會議期間撰寫了《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取決于社會和諧進步——參加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二屆大會暨第二十五屆全體會議有感》。回首這段往事,我慶幸自己轉業恰逢大陸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這些難得的機遇拓寬了實踐領域,增添了工作感悟。

回味文章感謝報人。客觀講,我這些人生第一次經曆沒有複雜過程、曲折故事和精彩情節。但是,對個人是機遇,是幸運,是福分。更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文物報》編輯們的幫助激勵下,将這些經曆轉化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性思考。這是編輯們辛勤勞動、為他人精心制作萬千“嫁衣”的一個縮影,這是編輯部胸懷全局、眼睛向下、求真務實優良作風的一種展現,這是報紙圍繞全黨中心工作,服務于文博事業整體宣傳闆塊的一扇視窗。

2005年,我聯系兩年來閱讀、利用《中國文物報》的實際,撰寫了《工作中的良師益友——寫在紀念<中國文物報>創刊二十周年的日子裡》,在“我與文物報”征文活動中獲二等獎第一名(一等獎空缺)。2015年1月,我以《中國文物報》發表的文章為主,把探求文博工作所識、經曆轉業實踐所得、研讀友人著作所獲,彙內建40萬字的《感覺文化》。每每翻閱、回味這些文章,腦海中自然會閃現出《中國文物報》一串朋友的名字。在過去的歲月中,他(她)們以不同方式給我以關心、支援、幫助,或交流思想,或溝通感情,或傳遞資訊,或探讨寫作,或約稿訪談,或修改文章,或切磋文字。這種溝通交流延續到我退休多年,大家的感情一如既往,這一切給我以自信和力量,讓我感動,使我銘于心,化于行。真摯感謝這些朋友們幫助我留存的這些記憶,獲得的這種欣慰,赢得的這筆财富,結下的這份情感。

回望文博感受變化。我經曆的這一樁樁前所未有的事件,一項項開創意義的工作,寫下一篇篇記錄自己足迹的文章,從一個層面展現了我們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發展成果,見證了理念更科學,重心更明确,惠民更直接的可喜變化。透過《中國文物報》伴

随我走過的曆程,我真切感受到文物保護理念與保護工作與時俱進,從狀态自然到意識自覺進而到高度自信,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已經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真切感受到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将包括文物保護事業在内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納入國家“五位一體”建設工程;真切感受到大陸文物事業内涵的拓展變化,由“古董”到文物再到文化遺産;真切感受到保護力量和群體的變化,由政府關注到全民關心,由少數業

内人員的投入到廣大群衆積極參與;真切感受到管理形式和保護方式的變化,依法治國的步伐正在加快,文化遺産保護法律法規日趨完善。鑄就這些成果,産生如此變化,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 中國文物報》為此也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

三十年間,《中國文物報》不斷發展壯大,由區域性走向全國性,由小報改為大報,将單一的平面媒體變成報紙、刊物、網絡合一的綜合媒體。我相信在未來的程序裡,《中國文物報》會越辦越好!

(寫在紀念《中國文物報》創刊三十周年的日子裡,《中國文物報》此次征文活動隻設優秀征文獎,此文獲獎并收入報社紀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