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鼎丞與粟裕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張鼎丞,克勤克儉的人民公仆!一個革命者,身居高位,卻永遠把自己當作一名人民公仆,張鼎丞要求自己的子女自食其力,做一個普通勞動者,不能脫離群衆。

張鼎丞(1898—1981年),今龍岩市永定區金砂鎮西田村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和卓越上司人之一。他從小追求進步,向往光明,一生堅持革命,為黨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在長期的革命鬥争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張鼎丞同志堅持真理,勇于實踐,堅定信念,始終保持着一位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大無畏精神和共産主義戰士的高風亮節。

早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擔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張鼎丞,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充分展現了共産黨人的美德和修養。在反“圍剿”鬥争中,由于國民黨在經濟上對蘇區實行嚴密封鎖,經常使蘇區的糧食、食鹽、布匹、藥品、日用品等的供給發生極大困難。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從業人員的生活十分艱苦,每人每天定量隻有8兩大米,中晚餐各3兩,放進蒲草包裡,挂上寫着姓名的小竹簽發給食堂蒸,菜金包括食油,每人每天隻有5分錢。盡管如此,張鼎丞發動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從業人員每人每天節省一兩大米支援紅軍,還發動各地群衆推倒老土牆,熬硝鹽,解決食鹽問題。溫仰春年紀輕,個頭大,飯量大,一餐可吃下二三袋草包飯,但隻能領到一袋,張鼎丞便把自己名下的三分之一讓給他,留下三分之二自己吃。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在張鼎丞的帶動下,大家同甘共苦,患難與共,互相支援,親如一家。

在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争中,張鼎丞處處以身作則,從不搞特殊化。他與警衛員、戰士隻是職務上的分工,生活上和戰鬥上沒有任何不同,有時,警衛員放哨或去執行任務,他便和機關的幹部一起幫炊事員燒飯、洗衣;有時,他也和大家一樣下山去背糧食。他對機關人員關心、體貼,經常在晚上起來查鋪幫助蓋好被子。

1958年秋,張鼎丞在福建龍岩視察工作時,與當地群衆一起收割稻子。

在艱苦的鬥争生活中,張鼎丞患上了嚴重的腳氣病,身體十分消瘦。有一次,陳茂輝等幹部在河裡洗澡時抓了兩條魚, 放在火上烤幹後,送給張鼎丞吃。張鼎丞點了點人數後,就把魚一塊一塊地分給大家吃,最後剩下魚尾巴,他說:“這尾巴香,我吃吧! ”有個叫賴洪寶的戰士正在患病,張鼎丞把魚放在他碗裡時,他感動得哭了。張鼎丞就是這樣與身邊工作的同志同甘苦,共患難。上司者的風範,深深地影響着整個革命隊伍,同志們之間,更加團結友愛、英勇奮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鼎丞身居高位,但從不要求什麼特殊照顧,公家的錢張鼎丞一分也不占,收音機、輪椅,都是自己掏錢買。他沒有自己的财産,辦公桌椅都是公家配置設定給的,穿的襯衣總是補了又補。警衛員實在看不下去,有一次,私下把他穿舊的襯衣和張鼎丞調換,再把張鼎丞的襯衣拿去上繳,張鼎丞叫他一定要拿回來。張鼎丞沒有一件比較好的衣服。唯一的一件是作為接待外賓時穿的藏青色呢大衣,平時根本舍不得穿。按說張鼎丞的工資在那時是算比較高的。但是,他要資助在福建的大女兒,要幫助侄兒和家鄉的親屬朋友,還要寄給有困難的老部下和從業人員。閩西經常有人去找他,他總是給予幫助,招待吃飯不說,還要買好車票給些路費。這樣一“分流 ”,剩下的錢就很少了。

張鼎丞的家教非常嚴格,對小孩從不溺愛,總是教育他們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不能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從來不讓小孩子有什麼特殊。他說:“你們生長在高幹家庭,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比别人特殊。要是說有,那就是在政治思想上的要求應當更嚴,在各方面都要起模範作用,如果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肯定是沒有出息的。隻有靠自己勤奮學習和工作,才能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張鼎丞的大女兒張招娣,是他在土地革命戰争年代的第一位夫人賴月華所生。賴月華為革命犧牲後,女兒由長汀鄉下革命群衆撫養長大,新中國成立後才回到張鼎丞身邊。當時已十七、八歲,張鼎丞送她上了國小後,鼓勵她到北大荒支邊。後來為照顧養母回到福建。以後一直在福建省機械科學研究院機關食堂當個普通的炊事員,直到退休。張鼎丞從來沒有因為女兒的事麻煩過當地上司,沒有為女兒換個好一點的工作而找過人,也不讓女兒以自己的名義去找人。總是要求女兒聽從組織的安排,把自己當成一個 普通勞工,做好工作。張招娣遵從父親的教誨,從來不宣揚自己, 不以父親的高位而炫耀,總是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地做好炊事工 作。以緻許多人不知道她是張鼎丞的女兒。大兒子泰山,經常穿經過改裝的舊衣服,直到國中畢業,才第一次有一件白襯衫。公家車不讓家人坐,這是張鼎丞的家規,誰也不得冒犯。在張鼎丞的嚴格要求下,兒女個個都勤奮向上,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先後考上了大學。延忠哈軍工畢業,泰山清華大學畢業,路甯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工作都很出色。

張鼎丞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

著名實體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曆史程序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 ”。張鼎丞崇高的革命品質、無私的革命品格、艱苦樸素 的革命傳統和巨大的人格力量,如日月昭昭,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粟裕任司令員,聽到副手姓名,神情嚴肅:他應為正,我為副。衆所周知,粟裕是一名優秀将領,他才華橫溢,展示出超強的實力,他不僅在戰争中表現出色,而且在工作中也表現出了傑出的上司能力群組織能力。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得到了組織的肯定,決定讓他升任司令員。本來升官應該是一件大喜事,粟裕也很高興。

然而當他得知副手是誰時,他神情嚴肅,緊皺眉頭“他應該為正司令員,我為副手”,是誰讓粟裕将軍如此敬佩呢?兩人之間又有着什麼關系?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尋背後的故事。

此人正是張鼎丞。張鼎丞1905出生,福建人。張鼎丞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勤勞樸實的農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着辛勤勞動維持着家庭生計。張鼎丞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一家四口的生計都靠父母倆微薄的收入,經常入不敷出。張鼎丞從小就聰明機智,他經常問哥哥關于學習的問題,對學習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雖然父母親沒什麼知識文化,但是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堅信在當時的社會,讀書是一條好的出路。他們重視教育,即使家庭窘迫,他們也七拼八湊送張鼎丞去上學。張鼎丞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他孜孜不倦,廢寝忘食,他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敢于提出疑惑,課後經常和老師探讨交流,刻苦奮進,老師誇他長大後一定會有出息。然而,家庭的經濟狀況愈發低下,父母親實在交不起學費了,張鼎丞隻上了三年私塾就被迫辍學。

但他求知欲望強烈,常在空餘時間到學校窗外聽課。老師被他的好學打動,讓他進課堂旁聽。張鼎丞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後來他曾考入過幾所學校,但都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未能讀完。

過了幾年,家庭經濟好轉,他終于來到廈門集美師範學校學習。在這裡,他開始接觸到一些進步思想,提高了思想觀念。

他認真聽授課老師的發言,對馬克思主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且當時他所在的社會動蕩不安,戰争四起。他立志一定要好好學習,将來有所作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1928年毅然決然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

他經過多年積累了一定的鬥争經驗,他頭腦敏銳,表現出超強的能力。上級幹部欣賞他,決定委以重任。随後他曆任部長、書記等職。他積極開展工作,組織宣傳活動,招攬人才。抗日戰争爆發後,張鼎丞任新四軍軍部秘書長。他以身作則,積極投身于抗日戰争的洪流中。

他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浴血奮戰,率領軍隊連連擊退敵軍,為新四軍的組建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張鼎丞實為一位優秀的将領,粟裕和他在長期的戰鬥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在抗日戰争時期,粟裕和張鼎丞曾經一起工作過一段時間。

當時,粟裕擔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蘇北軍區司令員,而張鼎丞則擔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兩人雖然在職務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相談甚歡,合作非常愉快。然而,在生活中,粟裕和張鼎丞也有一些分歧和沖突。有一次,粟裕因為一件小事與張鼎丞發生了争執。

但是,當事情過後,兩人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向對方道歉。從此以後,他們更加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信任。在解放戰争時期,粟裕和張鼎丞再次合作,共同指揮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淮海戰役。

在這次戰役中,粟裕和張鼎丞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充分發揮了兩人的優勢。粟裕善于謀略和指揮大兵團作戰,而張鼎丞則在政治工作和後勤保障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兩人的合作使得淮海戰役成為了解放戰争中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粟裕始終對張鼎丞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不僅因為張鼎丞的戰鬥經驗極其豐富,資曆老,更因為他清楚了解張鼎丞的為人。他有才華而低調,敢作敢當,舍生忘死,是以粟裕要求組織把張鼎丞升為司令員,自己為副手也就不足為奇了。

粟裕和張鼎丞始終保持着高度的默契和信任,在曆史的程序中,他們共同書寫了一段輝煌的曆史篇章。

粟裕兩次讓位給張鼎丞,劉少奇瞬間明白:他不是推卸責任。劉少奇是粟裕的知己。我相信這一點應該是鮮少有人知曉的吧。

我們都知道,解放戰争時,毛主席對粟裕很是信任,甚至在戰争進行時,直接訓示粟裕不必請示,足可見對粟裕的信任。

但是劉少奇,與粟裕之間的交往一樣很是精彩,

那劉少奇和粟裕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交往趣事呢?劉少奇直言自己發現兩個人才。雖然劉少奇和粟裕是知己,但是這對知己其實認識的時間并不長。

1940年,在皖南事變的前夕,粟裕和劉少奇才相識,就是在這年10月份,粟裕取得了黃橋戰役的大捷,成功和南下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

随後,粟裕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長的身份,親自主持了大會,還邀請了中原局書記劉少奇以及黃克誠等人前來參加。

也是這個契機,兩支部隊合并到一起,成立了新四軍和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陳毅擔任代總指揮,劉少奇擔任政委,這就是新四軍軍部的雛形。

隻不過,當時的粟裕畢竟還不是軍事主管,是以劉少奇對其的印象不是很深刻。

但是皖南事變之後,劉少奇擔任新四軍政委,而1師師長則是粟裕,是以兩人才算是有了真正的第一次交往。

當然,劉少奇在新四軍的時間并不長,大約一年之後就回到了延安,可就是這短短一年的時間,劉少奇還是很敏銳地發現了粟裕的才華。

随後在延安見到毛主席後,劉少奇立馬向毛主席推薦了由粟裕指揮1和6兩個師,這在當時可是唯一的兩個師師長,毛主席早知粟裕,對其才能也很是認可,很快便予以準許。

接着,在一次飯桌上,劉少奇繼續向毛主席推薦着粟裕,聲稱自己在新四軍找到了兩個寶:

“一是新四軍四師政委鄧子恢,他是農村工作的專家,二是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是新四軍7個師中,打仗打的最多和最好的一個師長。”

不誇張地說,這是粟裕開始冒頭的最大原因之一。

毛主席自然是高興,早前他就認識粟裕,現在又聽劉少奇如此推薦,自然印象更深了,給粟裕的機會也就多了起來。

粟裕兩次讓位給張鼎丞

粟裕不負衆望,高郵戰役中帶着新四軍立下赫赫功勞。抗日戰争随之結束!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趕赴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劉少奇則留下來代為處理工作。

于是,在此期間,劉少奇大力支援粟裕留在華中擔任司令一職,提前打響了粟裕在華中地區封神的戰鼓。

緊接着,劉少奇又宣布了讓比粟裕年長九歲,曾參與組織福建西部農民暴動的老資格上司張鼎丞來華中擔任副司令員一職,協助粟裕工作。

這裡插一句嘴,華中軍區與山東軍區是平級,陳毅是山東軍區司令,而劉少奇支援粟裕為華中司令,足可見對粟裕的信任。

沒想到的是,粟裕不願意了。

原來,粟裕覺得張鼎丞比自己年長,又是老資格的上司人,是比自己有資曆擔任華中軍區司令的。除此之外,粟裕也覺得張鼎丞上任司令一職,更有利于工作和團結。

是以,粟裕第一次向中共中央緻電,希望劉少奇同意張鼎丞擔任司令。

不過,一向見微知著的劉少奇,還是覺得粟裕擔任正職是合适的,是以駁回了粟裕的申請。

随後,10月27日,華中局根據劉少奇的批複,再次宣布了粟裕為司令,張鼎丞為副司令的指令。

可是謙虛的粟裕,還是覺得很是不妥,于是在當晚第二次緻電中共中央,希望還是由張鼎丞擔任司令,自己擔任副司令,協助完成工作。

粟裕兩次讓位,使得張鼎丞這個見慣了大場面的老革命也很是詫異,不過在衆人詫異的時候,隻有劉少奇瞬間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劉少奇收到粟裕的第二次申請後,立在原地笑了笑說道:

“他不是推卸責任,而是出于華中軍區上司上層團結考慮,他願意在張鼎丞上司下,不折不扣完成中央賦予的重任。”

粟裕終于被了解了!

于是,粟裕的第二次申請劉少奇決定通過,采納了粟裕的意見,也為粟裕這種不計較個人名利的公心與謙讓品格而感動。

不過也是因為如此,劉少奇決定在華中軍區組建野戰軍,于是便任命粟裕去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負責前方打仗。這下,粟裕總算是可以樂呵呵地上任了!

王光美為粟裕做好菜慶祝勝利

不久之後,劉少奇又有一個大動作。那就是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出了一個“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陳毅決定将新四軍幾乎全部調到東北,而一部分則是調到山東,這樣一來,就打破了各部原有的建制。

雖然這樣調兵有利于增強各部力量,但是粟裕還是敏銳地發現,這對部隊的建設和作戰都十分不利,就拿這一點來說,各地混成編制,對各自原來的作戰作風是大有影響,反而會造成影響戰鬥力。

于是,粟裕再一次直陳自己的意見,向中共中央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劉少奇自然很是信任粟裕,對粟裕提出的意見也做了詳細分析,于是劉少奇起草通電全部:

“粟裕提議是有理由的,各師建制應盡可能不分割。”

于是,華中局便改變了原來的方案,陳毅也很是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的谏言和劉少奇的最終決定,最後直接将華東野戰軍的強大戰鬥力保留了下來,這也不用多說了,華野立下多大的功勞,隻看粟裕就知曉了。

1946年,粟裕帶着華中野戰軍成功在蘇中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勝利,拿下了解放戰争開始後的第一場大勝利,使得蔣介石損失巨大。

劉少奇很是高興,立馬親自操辦了一個家庭聚會,還讓王光美做了幾樣難得一見的好菜,王光美也是手巧,雖然菜和肉不多,但是美美的辦了一大桌,粟裕和劉少奇等人吃的很是高興。

接下來也不用多說了,魯南,宿北,萊蕪,孟良崮……,粟裕帶着華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軍事奇迹。

至今為止,粟裕的戰争史仍是軍事教科書的天花闆!劉少奇為粟裕争取授銜元帥

很快,經過解放戰争的全面洗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建國後,劉少奇擔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位,主要工作在地方,和從未脫下軍裝的粟裕交往不多,但是,劉少奇和粟裕并未互相忘卻彼此。

1951年11月12日,粟裕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第二副總參謀長,在去北京之前,粟裕請假了半個月,決定去上海治療右臂内殘留彈頭處的發炎情況。

恰好,這時候劉少奇正在上海工作,得知粟裕正在上海治療,立馬帶着夫人王光美來拜訪粟裕,粟裕的秘書鞠開立馬進屋報告。

得知老上司來看望,粟裕很是高興,立馬起身出門迎接劉少奇夫婦,嘴裡也連忙說道:

“少奇同志,應該是下級看上級,豈有上級看下級之禮。”

劉少奇則是大手一揮,開玩笑道怎麼沒有上級看下級,這不我和王光美來看你來了嘛,衆人瞬間一笑,聊得甚是歡樂。

沒想到,兩人的再一次見面,居然是3年後了。

1954年,粟裕也來到劉少奇家裡拜訪,劉少奇很是高興,不過還是先聽取了粟裕的工作彙報,粟裕也分别彙報了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等的現狀,兩人對未來的前景也進行了分析和聊天。

兩人的友誼,也在這一次次交往中更深一步了!

1955年,全軍進行授銜,負責元帥人選的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而參加會議的成員有毛主席、劉少奇、周總理、朱德、陳雲,幾人開始讨論有關元帥授銜的人選。

會上,劉少奇便決定推薦粟裕授銜元帥軍銜,按照粟裕的戰功,授銜元帥是完全當得的。

不過當時周總理卻更加屬意陳毅授銜元帥軍銜,這是因為陳毅可以代表南方紅軍遊擊隊,新四軍以及華東野戰軍。

經過衆人商讨,大家最終還是決定讓資曆更老的陳毅擔任元帥軍銜,當然,陳毅元帥完全是夠資曆的,隻是許多人心中還是不免遺憾,粟裕最終還是與元帥軍銜失之交臂。

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劉少奇對粟裕的信任和支援,當然,粟裕值得。

可惜的是,英雄終将遲暮!1969年11月12日,劉少奇因病逝世,永遠地離開了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自此,粟裕也失去了一位摯友,一位伯樂,一位知己。雖然生命終将逝去,但是劉少奇和粟裕的友誼卻不會變,這對曆史的偉人,他們的故事和友誼一定會流芳百世的。

當過兵團副司令的老部下僅授少将,張鼎丞要為他争一争

1955年秋季的時候,我軍舉行了曆史上第一次大授銜。這次授銜的主要依據是資曆、職務和戰功,以此為基礎産生了一千多名開國将帥。張鼎丞作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建立人,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初期擔任了新四軍第2支隊的司令,解放戰争時期擔任過華中軍區司令員,是粟裕的頂頭上司。

以他的資曆、職務和貢獻來看,張鼎丞理應被授予大将軍銜。但為了平衡各方面的關系,毛主席特意規定,大授銜時已經不在軍中任職的一律不參加這次評銜,張鼎丞也是以和大将軍銜失之交臂。雖然沒能參加大授銜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但張鼎丞卻看得很開,沒有任何不滿和怨言。

不料當他得知自己的一位老部下僅被授予少将軍銜後,張鼎丞坐不住了,他認為自己的這位老部下在解放戰争中當過兵團副司令,最起碼也應該是中将起步,授少将有點說不過去。那麼張鼎丞的這位老部下是誰呢?他就是劉永生将軍。張鼎丞和劉永生是福建老鄉,二人的老家相隔也隻有一百多裡。

張鼎丞的家境比劉永生好不少,他也是以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當過一段時間的國小老師和校長。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舉起屠刀,瘋狂迫害革命群衆和進步人士。張鼎丞毅然在此時加入了共産黨,顯示出了非凡的勇氣和過人的膽識。之後不久,他奉命來到金砂一帶宣傳革命思想,在窮苦百姓當中秘密發展志同道合的同志。

當時劉永生為了謀生,正在金砂一個大地主家裡當長工,一年到頭苦活累活幹了不少,卻賺不到幾個工錢。他以為這就是命,自己生來就該受苦,地主生來就該享福。聽了張鼎丞的宣傳之後,劉永生才知道地主之是以有錢,全是靠剝削和欺壓得來的。要想不受欺壓和剝削,就必須起來反抗。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他就下定了跟随張鼎丞幹革命的決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張鼎丞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号稱閩西工農紅軍第一營,這也是閩西地區的第一支紅軍武裝。部隊拉起來後,打掉了幾個鄉公所和一些大地主的護院武裝,搞到了一批槍支彈藥。

有了一定的實力後,張鼎丞率部向永定縣城發起了攻擊。由于重武器缺乏,這次攻城最終失利。雖然沒能拿下永定縣,但劉永生在戰鬥中的勇敢表現引起了張鼎丞的注意,認為他是一顆好苗子,就開始花力氣培養他。不久後紅4軍入閩,張鼎丞率部配合紅軍主力一舉攻克了永定縣城。

紅軍占領永定後,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張鼎丞為主席,劉永生出任軍事部長兼縣大隊大隊長。上任後他一面抓軍事訓練,一面積極開展擴紅運動,吸收了不少優秀的青壯年加入到了縣大隊當中,極大增強了縣大隊的實力。之後劉永生協助張鼎丞等人多次和敵軍作戰,成為他最倚重的将領之一。

由于不斷打勝仗,根據地的面積不斷擴大,部隊也越來越多,張鼎丞就将根據地内的主力擴編成了紅8師,劉永生出任該師主力第8團團長,一年後又擔任永東遊擊司令部司令員。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紅軍主力離開瑞金開始長征,張鼎丞和劉永生等人奉命留守閩西,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争。

期間敵人多次出動重兵對閩西根據地發起圍攻,劉永生橫刀立馬,指揮部隊将敵人的進攻一一粉碎,還數次在危急關頭幫助張鼎丞脫險。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張鼎丞出任新四軍第2支隊司令員。上任的時候,他特意帶上了自己的愛将劉永生。

不料走到半路的時候,上級決定讓劉永生率領部分隊伍傳回閩西,在那裡繼續堅持遊擊戰争。跟随大部隊既可以上前線痛快地殺小鬼子,還容易立戰功,職務升遷也會比較快。留守老根據地雖然也很光榮,但兵力有限,打不了大仗,戰功自然也就小了,升遷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張鼎丞為此專門征求劉永生的意見,劉永生沒有任何猶豫,表示堅決服從指令。之後他就率部傳回了閩西,由此失去了加入主力部隊的機會。在閩西,劉永生擔任過支隊長,率部多次和敵人作戰,白砂攻堅戰、五鄉破襲戰、黃汪橋伏擊戰和智取天後宮等戰鬥都是他的代表作。

抗戰勝利後,劉永生又參加了解放戰争,擔任過閩粵贛邊縱隊司令。1949年11月,他出任三野第10兵團副司令,給葉飛當副手,後來還擔任過福建軍區司令員。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以劉永生在閩西根據地長期堅守的特殊貢獻和他擔任三野兵團副司令的職務來看,授中将是比較合理的。

但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他沒能跟随大部隊上前線,而是奉命留在了閩西,雖然仗也打了不少,但由于手中的兵力有限,打的基本上都是遊擊戰,規模和戰果都不是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戰功和職務升遷。最終經過綜合衡量後,他被授予了少将軍銜。劉永生的老上級張鼎丞得知這個結果後,認為老部下受了委屈,表态要為他争一争。但卻被劉永生拒絕了,他對此看得很開,認為自己參加革命本來就不是為了升官發财,授少将就很滿足了。1984年,劉永生将軍病逝,享年80歲。

衆所周知,1955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授銜儀式,儀式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曾在革命戰争中做出巨大貢獻,授銜不僅僅是對浴血奮戰的獎章,更是一份重重的責任。

但其實在授銜名單之外,還有許多将領因為從部隊轉到其他部門,并不在軍中任職,是以并沒有入選授銜名單,不過這并抹殺不了他們對于國家的付出與貢獻。曾任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張鼎丞就放棄了大将軍銜,而這個選擇竟然還和毛主席有關系,讓我們一起看看背後的故事吧!

文人校長參加革命

張鼎丞是福建人,1898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中,在那個年代,父母不敢期望他成為什麼大人物,隻希望他一生幸福仁厚,是以為他起名張福仁。

日子雖然貧苦,但張家父母竭盡全力給張鼎丞最好的生活,節衣縮食供他上學,張鼎丞也很懂事,讀書期間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全校上下都知道他,校長特别欣賞他,還特意給他改名為張鼎丞。

張鼎丞畢業之後并沒有在外工作,而是回到了家鄉當了一名教師,由于工作認真負責,受到了重用,1924年被提拔為校長。

1924年是國共合作求同存異的一年,也是風雲變幻政局動蕩的一年,張鼎丞作為校長,接觸到了新思想,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開始參與家鄉的農民運動與革命活動,直到1927年,在經過組織上的考驗後,29歲的張鼎丞成為了一名共産黨員,開啟了自己的峥嵘歲月。

建根據地屢創佳績

張鼎丞以校長身份深入民間,傳播革命思想,壯大組織力量,他的上司能力十分突出,不僅帶領百姓們打響了武裝暴動的第一槍,還開展了土地革命,打地主分田地。在進行革命的過程中,張鼎丞遇到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戰友。

當時國共兩黨之間局勢緊張,為了緩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壓力,分散敵方注意力,共産黨決定在閩西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在張鼎丞和鄧子恢等人的裡應外合下,閩西革命根據地成功建立,張鼎丞,鄧子恢與譚震林三人負責根據地事務,被稱為“閩西三傑”。

在張鼎丞等人的奔走籌劃下,閩西革命根據地不斷壯大,為紅軍輸送了大量人才,在長征期間,張鼎丞等人一度孤軍奮戰,但他并沒有悲天憫人,而是冷靜沉着,積極應對,建立遊擊隊,多次擊退敵人,保衛根據地。

正是有他們的堅持,閩西根據地才能儲存并為之後的戰争輸送人力物力支援。這支遊擊隊就是之後的新四軍第二支隊,在戰場中屢創佳績,頗有盛名,是抗日戰争與解放戰争中的一支主力軍。

放棄軍銜一生為民

在解放戰争期間,張鼎丞穩步推進福建地區發展,福建省徹底解放工作程序隻進行了八天就完美結束。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張鼎丞擔任福建省的省委書記,張鼎丞帶着全省人民解決了遺留的匪患勢力,鼓勵人民積極參與生産經營,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955年前夕,授銜儀式的人員標明工作一直在緊鑼密鼓進行着,張鼎丞的資曆老,功績高,完全可以評選開國大将,但按評選标準他當時已不在軍中任職。

且毛主席說要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都是為了人民服務,不必太過在意軍銜。張鼎丞也十分認同此觀點,是以他并沒有在授銜名單之中。

1954年,張鼎丞當選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持法律之刃,匡扶人民正義。不幸的是,他在特殊時期也遭受到了迫害,身體每況愈下,198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他的一生将人民與國家放在最前方,将個人放在最後,百姓與國家将永遠銘記這位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