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作者:觀史惜今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夫人亡時業亦亡——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的葬禮(13)

10年之後,即民國30年(1941年)10月3日,哈同的夫人羅迦陵也“駕返瑤池”了。當時上海各大報紙都刊登了訃告:

“大英國歐司·愛·哈同德配、顯妣羅迦陵太夫人,痛于一九四一年十月三日,即夏曆辛巳年八月十三日申時,壽終于上海愛俪園内寝,距生于西曆一千八百六十四年,即清同治三年歲次甲子七月七日戌時,享壽七十八歲。不孝男羅友蘭、喬治·哈同等随侍在側,親視含殓,即日成服。謹擇于國曆十一月十一日,即夏曆九月二十三日家奠,十二日即夏曆二十四日安葬于顯考茔次。叨在世誼,哀此訃告。”

耐人尋味的是訃告最後署名的孝眷分為中、外兩組:一組是羅友蘭、羅友仁等6人;一組是喬治·哈同、羅意·哈同等4人。“孤哀女”也分兩組,一組都叫羅Xx,另一組是愛茉莉·哈同和娜拉·哈同等。共合子、女20多人。

最後,還有“治喪主任義弟姬覺彌頓首拜”,像當時一般訃文後的“杖期夫”Xxx頓首拜一樣。

同時也編印了所謂“行述”,詳述了她生平所受的封典:

清室恩賞:特封正一品夫人。特恩賜宴。禦書“福曜雙輝”、“種德樹福”、“為善最樂”、“壽逾百歲”、“功德無量”等匾額。禦繪佛像、花卉等條幅。頒賜朝珠、冠服、珊瑚、荷包、克食、尺頭、如意。特賞紫禁城乘肩輿。

中華民國:特贈一等慈惠章,一等二級寶光慈惠章。大總統特頒“慈淑賢祥”“鶴壽”等匾額。

國民政府:國府主席特贈“仁壽之符”、“壽考維祺”等匾額。

在園内停靈41天後,與哈同并了葬。其葬禮的形式、内容與哈同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由于時事變遷,星移鬥轉,就整個喪事規模來講,自然要比哈同略遜一籌,然而治喪的一切開銷也用去了45萬多元。

羅迦陵死後,僅僅兩個月的時光,日寇就發動了“一二·八”太平洋戰争,與英美宣戰。愛俪園和哈同洋行均被日寇“軍管監理”。至此,哈同“王國”的“領土”和“基業”幾乎與哈同夫婦同歸于盡了。

①羅迦陵(1864-1941)原籍福建。其父羅路易,在法國輪船上當水手後,移居上海。羅迦陵一歲喪父,靠母親傭工為生。她本人曾給一法國商人當勞工。光緒十二年(1886年)嫁與哈同為妻。

②“新約”: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北方發生義和團事件,美國人福開森向上海的英、美、法等國總領事出謀劃策,乘機向中國方面交涉,大大擴充租界。經交涉後,簽訂了新約。公共租界西面從西藏路劃到靜安寺以西附近,東面從楊樹浦推廣到顧家浜(現平涼路、軍工路附近),共計擴充面積達22800多畝。在1845年“開埠”之初,訂立的《租界地皮章程》中所規定的英租界面積,隻有830畝;後來,和美、日租界合并,一共也不到1萬畝;經此次擴充,總面積達33500多畝。法租界的西界,也由八仙橋附近一直擴充到徐家彙,擴大了幾十倍。這樣,哈同以賤價收進的300多畝土地,就都列入了租界的範圍。

③愛俪園,歐司·愛·哈同私人花園。1904年初建,1907年、1910年兩次擴建。園内景點繁多。圍牆長廊以西為迎旭樓、燕譽堂、崇禮堂、仙藥窩、戬壽堂、天演界、西爽齋、文海閣、大撥雲假山、曲徑灣、環雲轉等。長廊以東為,海棠艇、孔雀亭、接葉亭、挹翠亭、玲語閣、梅園、卐字亭、煙水灣、絮舞橋、延秋小榭、九思廟、駕鶴亭、山外山、冬桂軒、風來嘯、涵虛樓、水心草廬、萬牲囿、歲寒亭、大果園、萬花塢、瞭月亭、俟秋吟館、茞蘭室,飛流界、九曲橋、大好河山、石舫、待雲樓、扪碧亭、黃蘖山房、菊園、聽風亭、舍利塔、石坪橋、一帶春、紅葉邨、紅楓集景、蝶隐廊、椒亭、黃海濤聲、頻伽精舍等主要景點。民國30年(1941年)“一二.八”後,被日寇接管。後毀于大火。1953年在其廢址上興建了“中蘇友好大廈”,1955年落成開幕。從60年代起改名為上海展覽館。

④廣倉學窘、廣倉學會:“窘”音“群”,群居之意,近乎“家”字與“會”字。廣倉學窘是個常設機構,有固定的人——大約十餘人,在此辦事和研究,還出版了一些書籍和雜志。廣倉學會則是一個隻有空殼的團體,以崇敬倉颉為号召,邀請百多位當年的耆老和下野官僚,到花園裡玩幾次,作為會員。

⑤張恩溥(1904-1969),即第六十三代嗣漢天師。字鶴琴,号瑞齡,譜名道生(又名岩生),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字曉初)之長子。1949年去台灣。1969年去世。享年65歲。

⑥中和韶樂:清代之大樂。順治元年議定,祭天地、太廟、社稷均用中和韶樂。康熙五十二年,考訂黃鐘,重加制造,乾隆時又加修改,後遂因之,凡大朝會、大祭祀,殿陛皆奏此樂。

⑦八佾:“佾”音yì,跳舞的行列、行數、人數縱橫均等謂之“佾”。如天子八生”,也叫“樂舞生”,泛指文廟之歌生、舞生。 佾,六十四人也;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文廟丁祭亦用八佾。祭孔舞者為“佾舞

⑧鼗鼓:“鼗”音 táo,長柄的搖鼓,俗稱“撥浪鼓”。

⑨柷:“柷”音 zhù,古樂器名,以木為之,形如方鬥,上廣下狹,深一尺五寸,三面木闆,正中各隆起如鼓以受擊,一面正中開園孔納擊之具。作樂時,先擊之以起樂。擊柷之具謂之“止”。

⑩敔,音 yǔ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用以止樂。

⑪笾,音 biān,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盛果祭品等的器物。

⑫斷七、俗以人死,每第7日為忌,至七七四十九日則卒哭。第49日召僧道誦經,俗謂“斷七”。

⑬太上早晚壇:即道教的《玄門日誦早晚課》。

主要參考資料

徐鑄成。《哈同外傳》。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3-4。第171頁。

《愛俪園速寫》。《申報》,1931-6-21。

《哈同花園辦喪事》。《北平晨報》,1931-8-5。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