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作者:陳陳說曆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徐志摩的名字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無數文學愛好者的心靈。然而,在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背後,有一個女人的故事鮮為人知。她就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張幼儀的一生猶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小說,從名門閨秀到備受冷落的妻子,再到獨立自主的女強人,最後卻淪為飽受争議的商人。她的人生軌迹讓人唏噓不已,也引發了諸多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讓這位曾經柔弱的女子變得如此堅強又備受争議?徐志摩在她的人生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她的後半生為何會被人稱為"可恨"?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一、名門閨秀的困境

張幼儀出生于1900年,她的家族在江蘇省寶山縣可謂顯赫一時。祖父張頌五曾任清朝翰林院編修,父親張伯苓則是當地頗負盛名的醫生。這樣的家庭背景,為張幼儀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然而,時代的變遷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新的思想。

張家的幾位哥哥都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他們不僅在政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待妹妹張幼儀也頗為開明。在那個女子纏足盛行的年代,張家的兄長們堅決反對父母讓張幼儀纏足,這為她日後的獨立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礎。

1915年,年僅15歲的張幼儀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她的四哥張嘉璈,當時擔任浙江都督的秘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徐志摩的才華所折服。張嘉璈認為,徐志摩這樣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正是妹妹的理想配偶。與此同時,徐家作為浙江硖石的首富,其經濟實力也不容小觑。

這樁婚事背後,是兩個家族的利益考量。對張家而言,與徐家聯姻可以借助其經濟地位來鞏固自身的政治影響力。而徐家雖然富甲一方,卻也深知隻有政商結合才能確定家族的長久繁榮。這場婚姻,俨然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商聯姻。

婚禮當天,張幼儀懷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坐在喜床上,等待着她的新郎。然而,徐志摩的表現卻讓她大失所望。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進入洞房後,既沒有一個笑臉,也沒有說一句話,隻是冷冷地履行了夫妻之實。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張幼儀起初以為丈夫隻是因為緊張,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她逐漸意識到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徐志摩對這樁婚姻似乎毫無興趣,他的眼中充滿了對這個"沒有文化"的妻子的不屑。在徐志摩看來,張幼儀不僅不漂亮,而且庸俗無比,簡直就是一個"土包子"。

每當徐志摩與張幼儀交談時,他的語氣中總是帶着一種難以掩飾的嘲諷。"你懂什麼?"這樣的話語常常從徐志摩口中說出,讓張幼儀倍感受傷。盡管如此,為了給雙方父母一個交代,徐志摩仍然會在夜晚與張幼儀親近。

婚後兩年多,18歲的張幼儀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徐積锴。這個消息讓徐家上下歡欣鼓舞,徐志摩的父母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然而,對徐志摩而言,這似乎隻是完成了一項任務。他心中暗自慶幸,終于可以離開這個令他窒息的家了。

二、異國他鄉的艱辛

1918年,徐志摩懷揣着對西方文化的憧憬,離開了中國,前往美國深造。這一離别,對于年輕的張幼儀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然而,她并未放棄自己的婚姻,反而在兩年後做出了一個改變她一生的決定。

1920年,在二哥張君劢的勸說下,張幼儀踏上了前往英國的輪船。她懷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希望能夠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同時也渴望能夠重新點燃婚姻的火花。然而,她不知道的是,這次遠行将成為她人生中最痛苦的經曆之一。

當輪船駛入倫敦海港時,張幼儀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徐志摩。然而,丈夫臉上的表情卻讓她如墜冰窟。徐志摩的眼中沒有久别重逢的喜悅,相反,他的臉上寫滿了不屑和煩躁。

徐志摩接到張幼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她去逛商場買衣服。他強迫張幼儀換下旗袍和帆布鞋,穿上了洋裙、絲襪和皮鞋。在徐志摩看來,張幼儀的中式服裝簡直是他的恥辱。這一幕,成為了張幼儀在異國他鄉遭受的第一次羞辱。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不久之後,張幼儀懷孕了。她帶着喜悅的心情告訴了徐志摩這個消息,卻沒想到換來的是一場噩夢。原來,徐志摩此時正在追求林徽因,但被拒絕了。得知妻子懷孕後,徐志摩不但沒有絲毫喜悅,反而要求張幼儀打掉孩子,并提出了離婚。

面對丈夫的無情,張幼儀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已經知道了林徽因的存在,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她決定用孩子來留住丈夫。張幼儀對徐志摩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然而,徐志摩冷酷地回答:"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了。你看到有人就不坐火車了嗎?"

盡管徐志摩說得如此難聽,張幼儀依然堅持不願意打胎,也不願意離婚。面對妻子的固執,徐志摩選擇了最無情的方式——他直接玩起了失蹤。他把身懷六甲的張幼儀獨自留在了人生地不熟的英國小鎮薩斯頓,自己則繼續追求林徽因去了。

此時的張幼儀才22歲,第一次出國,語言不通,又懷着身孕。在這樣的困境下,她隻能向哥哥張君劢求助。張君劢收到信後,立即要求張幼儀到德國生活,并寄去了路費,同時承諾會幫助撫養孩子。

在哥哥的幫助下,張幼儀從英國經法國輾轉來到了德國。1922年,她在德國順利生下了二兒子彼得。然而,二兒子的降生并沒有挽回徐志摩的心,他依然堅持要離婚。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曾寫信勸說兒子:"如果離婚兩家會傷和氣,要不你們湊合着過得了。"然而,徐志摩的回複卻是:"即使把他們全部都得罪了,我也要離這個婚。"

面對丈夫的決絕,張幼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她不得不在異國他鄉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同時還要應對離婚的壓力。這段經曆,成為了張幼儀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之一。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張幼儀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她決定不再依靠丈夫,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在異國生存下去。在德國期間,張幼儀開始學習德語,并努力适應當地的生活。她的堅強和毅力,讓周圍的人都為之感動。

這段在異國他鄉的經曆,雖然充滿了艱辛和痛苦,但也成為了張幼儀走向獨立的重要轉折點。她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再依賴他人,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生活的挑戰。這種覺醒,為她日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奠定了基礎。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三、浴火重生的女強人

1923年,張幼儀帶着兩個孩子回到了中國。這次歸國,标志着她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雖然經曆了婚姻的失敗和異國他鄉的艱辛,但張幼儀并沒有被擊垮。相反,這些經曆似乎激發了她内心潛藏的力量。

回國後,張幼儀首先面臨的是如何養活自己和孩子的問題。她決定從學習開始,重新武裝自己。在兄長們的支援下,張幼儀進入了上海美專學習。這個決定顯示了她的遠見卓識,因為在當時的中國,很少有女性會選擇繼續深造,尤其是在經曆了婚姻失敗之後。

在美專學習期間,張幼儀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和藝術天賦。她不僅掌握了繪畫技巧,還學會了服裝設計。這些技能為她日後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她還結識了許多文化界的名人,這些人脈關系也成為了她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1928年,張幼儀的人生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她被任命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副總裁。這個職位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非常罕見的,因為銀行業一直被視為男性的領地。張幼儀的任命不僅打破了這個傳統,也證明了她的能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在銀行工作期間,張幼儀表現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商業頭腦。她引入了許多創新的管理理念,使得銀行的業務蒸蒸日上。她的成功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也為她赢得了更多的機會。

1930年,張幼儀加入了國民黨,并很快被委以重任,負責管理黨的财務。這個職位不僅展現了她在金融方面的專業能力,也顯示了她在政治領域的影響力。在這個位置上,張幼儀展現出了高超的資金運作能力,為黨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張幼儀并不滿足于此。她的商業頭腦和藝術天賦促使她開辟了新的事業領域。1932年,她開設了自己的服裝公司。這家公司不僅設計生産高端服裝,還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紡織技術。張幼儀親自參與設計,将她在美專學到的技能發揮得淋漓盡緻。

張幼儀的服裝公司很快就在上海灘聲名鵲起。她設計的服裝融合了中西元素,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優雅,又融入了西方時尚的元素。這種獨特的風格吸引了衆多上流社會的名流,使得她的公司迅速成為上海最受歡迎的服裝店之一。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張幼儀也沒有忽視文化交流。她經常舉辦沙龍,邀請文化界的名人參加。這些沙龍不僅成為了上海文化界的一道風景,也為張幼儀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機會和商業靈感。

在這些沙龍中,張幼儀結識了許多當時的文化名人,如林語堂、郁達夫等。她與這些文化名人的交往,不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也為她的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會。

張幼儀的成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她的故事被多家報紙報道,成為了當時女性獨立自主的典範。許多年輕女性以她為榜樣,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事業和理想。

然而,張幼儀的成功也引來了一些非議。有人質疑她是否利用了前夫徐志摩的名氣,也有人對她的商業行為提出了道德質疑。面對這些質疑,張幼儀始終保持沉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應這些非議。

四、戰亂中的堅韌與選擇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上海淪陷。這場突如其來的戰争,徹底改變了張幼儀平靜的生活。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和政治人物,張幼儀面臨着艱難的抉擇:是留在上海繼續她的事業,還是逃離這座正在淪陷的城市?

在短暫的猶豫後,張幼儀做出了一個令許多人意外的決定。她選擇留在上海,繼續經營她的服裝公司。這個決定顯示了她非凡的勇氣和堅韌。在戰争的陰霾下,張幼儀的公司不僅沒有倒閉,反而因為她的靈活經營政策而得以維持營運。

然而,戰争的殘酷現實很快就打破了張幼儀的希望。日軍占領上海後,對中國企業實行了嚴格的管控。張幼儀的服裝公司被迫關閉,她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但是,這個堅強的女性并沒有被打倒。她迅速調整政策,将自己的才能投入到了更有意義的事業中。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張幼儀開始暗中協助抗日活動。她利用自己的社交網絡和影響力,為地下抗日組織提供情報和資金支援。她的行動雖然低調,但卻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一次,她成功地幫助一群被日軍追捕的知識分子逃離上海,這個事迹後來成為了抗戰時期的一個傳奇故事。

1940年,形勢進一步惡化。日軍對上海的控制更加嚴密,張幼儀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她不得不做出離開上海的決定。在一個雨夜,張幼儀帶着兩個兒子,悄悄地離開了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

離開上海後,張幼儀輾轉來到了重慶。這座戰時的陪都給了她新的機會。在這裡,她再次展現出了非凡的适應能力和創業精神。她利用自己在金融和服裝業的經驗,開始了新的事業。

在重慶,張幼儀開設了一家小型紡織廠。雖然規模不大,但這家工廠為當地的抗戰後勤提供了重要支援。她生産的軍服和醫用紡織品,為前線的士兵和醫護人員提供了急需的物資。

除了經營紡織廠,張幼儀還積極參與到重慶的文化活動中。她組織了多次募捐活動,為前線将士籌集物資。她還經常邀請文化界人士舉辦講座,鼓舞群眾的抗戰熱情。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她的愛國情懷,也展示了她卓越的組織能力。

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張幼儀又一次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是回到上海重建她的事業,還是留在重慶繼續發展?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後,張幼儀發現這座城市已經面目全非。她曾經的産業已經無法恢複,但她并沒有氣餒。她利用戰前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很快就重新站穩了腳跟。她重新開設了服裝公司,并涉足了房地産業。

然而,和平并沒有持續太久。1949年,國共内戰進入最後階段。作為國民黨的一員,張幼儀再次面臨選擇:是留在即将解放的上海,還是随國民黨撤退到台灣?

這次,張幼儀選擇了留下。她的這個決定,可能源于對故土的眷戀,也可能是出于對新中國的期待。無論如何,這個決定再次展現了她獨立自主的性格和面對變革的勇氣。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新中國成立後,張幼儀的人生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她的企業被收歸國有,她也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地位。但是,她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适應新的生活。她開始在一家紡織廠擔任技術顧問,将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年輕的勞工。

在這個新的崗位上,張幼儀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和适應能力。她不僅很快掌握了新的生産技術,還積極參與工廠的技術改造。她提出的多項改進建議,為提高工廠的生産效率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晚年歲月與曆史定位

1950年代初期,随着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張幼儀的生活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在紡織廠的工作逐漸穩定,但也面臨着新的挑戰。作為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和前企業家,她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政治理論和生産技術,以适應新社會的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張幼儀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和适應能力。她積極參加工廠組織的政治學習,努力了解新中國的政策和方針。同時,她也将自己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知識與新的生産方式相結合,為工廠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張幼儀被推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這個新的身份讓她有機會參與到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讨論中。在代表大會上,她多次就紡織業發展、婦女權益等問題提出建議,顯示出她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洞察力。

然而,1960年代初期的"大躍進"運動給張幼儀帶來了新的考驗。工廠被要求大幅提高産量,但原材料和技術條件并不具備。面對這種情況,張幼儀提出了一系列務實的建議,試圖在完成任務和保證品質之間找到平衡。盡管她的建議并未得到全面采納,但她的實事求是的态度赢得了勞工們的尊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作為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和前資本家,張幼儀成為了批鬥的對象。她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在艱苦的環境中,已經年過六旬的張幼儀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她不僅适應了農村的生活,還積極參與農業生産,甚至将自己在紡織業的經驗應用到了農村的紡織生産中。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張幼儀被平反,重新回到了上海。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對社會的關注。她開始整理自己的回憶錄,記錄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施。張幼儀對這一重大轉折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經常參加社群組織的學習會,讨論新政策對社會帶來的變化。她的經曆和見解,為年輕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1980年代,随着社會的開放,張幼儀的經曆開始引起學者們的關注。一些研究民國曆史和女性史的學者開始采訪她,記錄她的口述曆史。張幼儀以驚人的記憶力和清晰的叙述能力,為這些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1985年,張幼儀的回憶錄《我的一生》出版。這本書不僅記錄了她個人的經曆,也成為了研究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和女性地位演變的重要史料。書中詳細記錄了她從傳統家庭出身的女子,到留學生妻子,再到成功女企業家,最後成為新中國公民的全過程,生動展現了中國社會在20世紀上半葉的巨大變革。

1988年,年屆九旬的張幼儀接受了一次重要的電視采訪。在采訪中,她回顧了自己的人生曆程,分享了她對中國社會變遷的觀察和思考。她的言語中沒有抱怨,也沒有自誇,而是以一種平和而客觀的态度叙述着自己的經曆。這次采訪播出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使得更多人了解到這位經曆了中國近現代史的女性。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前半生可憐,後半生可恨

1992年,張幼儀以97歲高齡去世。她的去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許多報紙和雜志發表了紀念文章,回顧她傳奇般的人生經曆。在這些評論中,張幼儀被描述為一個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曆史變遷的重要人物,她的人生經曆被視為了解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視窗。

張幼儀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經曆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從傳統家庭的女兒到留學生妻子,從成功的女企業家到新中國的普通勞工,她的人生軌迹折射出中國社會在20世紀的巨大變革。她的經曆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整個時代的縮影。

在曆史的長河中,張幼儀的名字或許不如她的前夫徐志摩那樣閃耀,但她的人生經曆和她所展現出的堅韌品格,為我們了解那個激烈變革的時代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她的故事,成為了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特别是女性史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