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作者:德叔談史悠悠

最近是考試季,我們聊一個考試的問題,古代的狀元是真的有水準嗎?

古代狀元的水準放現代是啥樣的?

中國曆史上出現過五六百位狀元,其中有些狀元還是我們的熟人。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唐.王維

唐朝著名“躺平”田園詩人,是狀元,南宋的最後一位忠臣,也是狀元。

精通楷書,和顔真卿齊名的柳公權,還是狀元。

這些狀元在聯考時,好像也是熟人哦。

要想知道狀元多有含金量,我們可以先看一下他們的卷子。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上圖是目前中國大陸上唯一的一份明代狀元卷真迹。卷子上“第一甲第一名”這六個字,是明朝萬曆皇帝的親筆。

卷子的主人,是明代狀元趙秉忠,2460 字,用館閣體寫成。

這種考試,得在一天内把卷子寫出來。整份卷子有三層,宣紙裝裱,長 3.3 米。

從實體意義上,這份卷子的藝術成分就有 2 層樓那麼高。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趙秉忠這位仁兄,15 歲補府學生,24 歲中舉人,明萬曆二十六年,25 歲的他參加殿試,就一舉考取了第一,成為了狀元金榜題名。

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其實科舉考試,其目的是為國取士,每個步驟都被當時的政府,做成了地獄難度。

中國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延續了 1300 多年。

公元 1370 年,朱元璋開啟人才擴招計劃後,科舉考試開始逐漸變得成熟完善。

然而,即使完善了,仍然很難,有一部分人完全考不了。

明朝規定,罷閑官更,倡優之家和一些其他情況的不準參加考試。簡單了解就是,戲子,關系戶,有前科,父母去世在家守喪的都不能考。

科舉的第一關叫做童試,其中包括和府試、院試。

童試的最後,明代是由提學官主持,清代是由學政主持。

考到最後誰來管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單單童試裡面最開始的縣試,通過率大概就隻有 10%。

九成以上的考生壓根就碰不到最後管事的人,而整一輪童試考下來,三階段全過,就按我們能查到的資料,按清朝的錄取率來看,隻有大約1%。

由于這一波難度就很高,外加幾歲都能考,導緻有很多想拿到黃金屋,迎娶顔如玉,走上官生巅峰的青年才俊,七八十歲可能還沒過童試

行年八十尚稱童,可雲壽考,到老五經猶未熟

所幸的是,當第一關童試過了以後,考生就會被叫成“秀才”,作為成為知識分子的獎勵,能拿到一些免部分賦稅。

見官不下跪,受審不用刑,大搖大擺走路,被人撞到就叫唐突秀才,有辱斯文。秀才,隻不過是走上官生巅峰的敲門磚。

科舉之路才剛剛開始,接下來考生要經曆的第二關,叫做鄉試。

一般在各省省城舉行,因為要考九天六夜,在考試期間,考生的一切生活行為,吃喝拉撒,還得在一個大約三平米的号房裡進行。

是以,考生不但要會考試,還得會熬夜。

如果大家有條件參加科舉博物館,就有展示這個情景。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這就是部分考生的座位,考試場地。

如果他們想睡覺的話,可以把闆子移下去,當床一樣眯一會。

鄉試錄取後,考生就會從窮酸秀才蛻變成舉人老爺,因為舉人是有當官資格的,特權更多了。

各路豪紳地主也會死皮賴臉地對舉人進行天使輪投資,包括不僅限于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些準官員。

過了鄉試這一關後,舉人們就可以去準備下一關,由禮部舉行的會試,也就是進京趕考。

和各省幾千個精英中的精英進行一場會試大逃殺,争奪最後的幾百個貢士名額,貢士往上,再參加皇帝親自監考的殿試,過了皇帝的 BOSS 直聘以後,才能成為進士。

順帶一提,如果在鄉試中考了第一的,會被叫成解元;會試中考了第一的,就叫會元,加上後面殿試,萬一再拿個狀元,就叫連中三元。

都是後面的事情,都說有當官資格了,名額怎麼可能會多。明代的鄉試錄取率,大概4%,會試錄取率不到10%,

不要說貢士,偏遠地區一個縣,考中舉人,就算是祖墳噴火山了,作為秀才,可能一輩子都不能中舉。

曾經就有一個呂姓秀才,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精通詩詞歌賦。到了 25 歲,卻窮的飯都吃不上了。

再比如,中國古代小說最大 IP 之一《聊齋志異》,它的作者蒲松齡 19 歲就成了秀才,然後考了 44 年還是個秀才。

一代藥聖李時珍多次應試均不第。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連着三次科舉落榜,第四次去考才終登進士第。

還有個叫做黃巢的科舉落榜生,多次沒考上後,“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起義,間接導緻了唐朝的滅亡。

而在北宋仁宗嘉佑二年,當時就出現了一場史上最卷科舉,參考學子有近 40 萬,最後成為進士的就 388 人,其中還彙聚了。

“唐宋八大家”中的這三位: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和開創程朱理學的程颢,等一衆“默寫并背誦” 天團裡的成員。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如果把範圍擴大點,主考官是歐陽修,帶蘇氏兄弟來考試的,是他們老爹蘇洵,除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這次人齊了,然而最後,這次科舉,上面的考生還沒排進前三。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而曆次科舉,最後的狀元,基本也不會是什麼死背書的書呆子。狀元除了基本功紮實,倒背四書五經,作文寫得好之外。

實際還得展現出極強的治國才能。科舉時除了會考經史詩詞之外,還會考策論,簡單講就是考時政。

他得有辦法解決國家問題,民生問題。狀元必須腦子裡真有想法,還得心懷天下。

就像上面說的,明代狀元趙秉忠,他的考試題目叫做“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論證的核心,就是如何去改善政治,以實作政治清明,社會祥和的盛世局面。

狀元需要去論述帝王和百姓,政策與法治,法治與德治等等方面,還得深入淺出地分析當時的社會現象,說出當時的社會沖突和治理的腐敗,甚至得婉轉地指出官員的腐敗與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最後再提出一系列文筆犀利,觀點鮮明,說理透徹的改革建議。

說實話,筆者看到考題都汗流夾背了。

成為狀元後,國學大師,著名作家,各部門上司,等各種稱号,都會向着狀元招手。趙秉忠後來就官至禮部尚書,相當于現在中央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部長。

當然,也不是所有狀元都是過五關斬六将的天頂星水準。

在《清稗類鈔》這本書裡,就提到了一個叫龍汝言的清朝的舉人。

這位老哥原本成為秀才後就一直沒中舉人。後來到北京,成為“北漂”一族,隻能在八旗都統家當個私塾先生苟着。

然而運氣非常好的是,就在他當教書先生的時候,剛好是嘉慶皇帝的 50 歲大壽。

按慣例,大臣們需要給皇帝送上幾首詩詞,而運氣又非常好的是,龍汝言服侍的都統剛好不會寫,就叫龍汝言代筆。

剛好龍汝言又喜歡要點小聰明,他直接就從以前康熙乾隆寫的詩句裡面,找了一些名詞佳句,移花接木了一下,組成了一首長詩送了上去。

嘉慶一看,不但沒怪罪,反倒還感動哭了。

古代考一個狀元有多難?

因為,他覺得南方士子往往不屑于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

感動的直接就讓龍汝言成了舉人。成為舉人後的龍汝言,就想着再去考一考。

然而他水準确實很有限。後來去參加科舉,又一次被刷了下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嘉慶這個時候仍然對龍汝言念念不忘。

一看上榜的人裡面沒有此人,就表示,今年考生品質不太行嘛。

後來,主考官楞是沒辦法,在後來舉行的科舉裡面,硬是把龍汝言擡到了狀元的位子。

嘉慶這才滿意,朕看人果然沒錯,“我所賞果不謬也。”

其實,除了少數幾個氣運之子以外,幾乎所有狀元都不會是死記硬背的書呆子。

這些狀元放到現在來,不出意外也是頂級學霸。

而在這群狀元背後,真的可以說是一将功成萬骨枯。

在古代,讀書就意味着脫産,而古代生産力有限,孩子要當秀才,光靠努力讀書是遠遠不夠的,光是供養一個持續脫産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就需要一個普通家庭幾代人的努力,也隻能讓孩子得到科考的入場券罷了。

至于能不能考中,我上面也說了,每一輪考試的機率基本都在 10%以下。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狀元。

但和古人不同,我們每一個人都手握着一張入場券,和古人比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勝者。是以還是那句話,走上考場就算勝利。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希望每個學子都能

馬到成功,乘風破浪,金榜題名

今天就聊這麼多,喜歡就一鍵三連。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